<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的芝川镇韩奕坡悬崖之上,占地4.5万平方米。这里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环绕,气势雄伟,景色秀丽,被誉为韩城诸多名胜之首。</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公元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幼受父亲司马谈教导,勤奋好学,十岁便能诵读古文。在汉武帝时期,他曾向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与《古文尚书》,为后来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又称司马坡,相传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朝建立后,成为韩城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现存石条为北宋时期铺设,全长300余米,历经800多年风雨侵蚀,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的车辙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也映射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至今,韩城仍有“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形容此地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墓是韩城古八景之一“太史高坟”。据碑文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墓建祠以来,历代多次修缮。现存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由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顶生长着一株古柏,枝分五叉,被称为“五子登科柏”。墓周围镶嵌有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象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因此该墓也被称为“八卦墓”。</p> <p class="ql-block"> 三官洞</p><p class="ql-block"> 位于司马迁祠墓后,依崖就势而建,系道家供奉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的场所。三官大帝也称为三官,或三元。中国民间对三官的信仰历史悠久。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条件,没有它们人类便无法生存,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膜拜。后东汉人张陵创立"天师道",以天、地、水为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在道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自唐宋,三元节就成为道教的大庆日子。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天官赐福"年画,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站在司马迁祠墓前,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从踏入这片圣地起,就被那厚重的历史感包裹。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史家绝唱。</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即将告别这里,但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久久难平。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像是在默默诉说着他的故事。祠墓不仅是纪念他的场所,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在对待历史与文化传承上坚守责任。离开此地,司马迁那伟大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 行。</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p> <p class="ql-block">周围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