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西部位于北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州区</span>张家湾镇。通州自古繁华,至今还有“一京二卫三通州”“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春秋战国时期,为运输兵士、粮草,一些诸侯国开凿人工水道。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邗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早</span>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到隋代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连接东西南北的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公元605年,隋炀帝两次征发民工过百万,开通两条新运河,一条是从洛阳黄河北岸到涿郡(北京)的永济渠,一条是从京口(镇江)到余杭郡(杭州)的江南河。然后把其它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公元611年,隋炀帝从江都(扬州)乘龙船,沿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对高丽的战争。元代将隋运河截弯取直,开凿了通惠河和鲁运河,将北京至杭州的航程缩短了近900公里。</p><p class="ql-block">张家湾镇地处大运河沿岸,地位非同小可,俗语有云:“没有张家湾,漂不来北京城”。明朝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张家湾城,如今尚存南面的一段城墙和一座石桥。从北京艺术中心出来,恰逢晚高峰时段,为躲开路上的拥堵,驱车来到张家湾城的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城门内的城楼西侧立着一通具有明朝特征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碑上的字模糊不清。据记载,此碑高一丈五尺,额首篆刻《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阴刻楷书“通运桥碑文”, 记述木桥改建石桥之事,文中有“城南门外通运河,南接西山诸水,北通蓟密等河,其水横亘,以木板构桥,车舆驮载,不堪其重”等内容。碑首上雕刻四条蟠龙和云纹。碑座的南北两面各有两条高浮雕的游龙,戏珠于云海之中。碑座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高浮雕的升龙,同样戏珠于云海。龙爪为五趾,说明此碑规格不低。</p><p class="ql-block">早年在城楼东侧还有一通形制相同的碑,名曰《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记》。撰碑文者是明朝东林党领袖叶向高,他的称号是“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知经筵、日讲、制诰”;篆额者周如盘的称号是“赐进士第、翰林院纂修图史、诰敕、左春坊、右谕德”;书丹者是“武英殿校理书籍、中书舍人”杨东正。由此推断,在这块碑上写字的人也不是等闲之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中所说的“城”是指张家湾城。唐朝时,此处除高丽庄外,附近尚无村郭人烟。高丽庄之东,白河、富河、浑河、里河相聚,一派水乡泽国地貌。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史思明自称燕帝,将范阳(今北京)称为燕京。 公元785年以前此地因地势险要、四面原始森林,唐朝便派兵把守。936年,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938年,契丹将燕京提升为陪都南京,中心在今广安门一带。辽南京城所需的粮食及各种物资,只能从辽东等地调集,走海路运输在天津的蓟运河入海口靠岸,换载河船后经蓟运河、北运河等运到通州,再陆运进辽南京城。萧太后利用当时残留的古永定河河道,经人工疏通整理后,开凿了北京市最早的人工河,上承蓟水、中连辽南京护城河、下接潞水(今北运河),承担辽南京地区与外界的物资和兵力运输功能,人称“萧太后河”。萧太后在今牌楼营村建了行宫驻跸,并在此地训练水军,攻打北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25年辽国灭亡,金国将燕京及所辖诸州县交付宋王朝。两年后,趁宋朝受困于农民起义,金国毁约夺回燕京,并于1127年灭北宋。1151年金国开始改筑燕京宫室,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1157年在潞河上造战舰千艘,准备南下伐宋,施工所需物资均水运至通州,再转运至中都。1215年蒙古汗国攻占金中都,改名燕京,1234年在此地教练水军、打造战船与南宋作战。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大汗,1264年改燕京为中都。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首都临安,1279年灭南宋,在此期间这一带成为保障大都长途水运物资的重要节点。从始建辽南京开始,高丽庄附近逐渐成为水运枢纽,村民在河边设立码头和客店货栈,到元代初期渐有“长店”之名。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挖的通惠河竣工,把大运河延长到北京城内的积水潭,此地的地位愈加突出。</p> <div><br></div>朱清是今上海市崇明区人,原为杨氏大户的捕鱼家奴,因不堪虐待杀其主,与其徒弟、今上海市浦东区目不识丁的张瑄结伙贩运私盐、当海盗,二人在1275年底被元军招降时,已有海船500多艘,大大加强了元军的运输能力,次年二人将南宋的库藏图籍连同被俘的南宋皇帝、大臣、宫女等海运至大都。1279年大都大旱,以水陆联运方式从山东急调粮食,运力不足且迂回曲折、劳费过多,于是命张瑄、朱清等从海路运粮至长店。万户府为元代军队编制,掌权者称“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万户”为官职,负责万户府的业务;“千户”是万户府下辖“千户所”的负责人。由于二人的运粮量逐年猛增,忽必烈于1283年12月在平江府(今苏州)设“海道运粮万户府”,下辖六个“海运千户所”,授朱清为万户、张瑄为千户。1287年又设立4个海运万户府,分别以蒙古人为正万户,二人及其儿子们分别担任副万户。1290年,二人请求罢去2个万户府。由于张瑄的运粮量占六成居首位,朱清居其次,忽必烈将海运万户府并为2个,授二人为正万户各掌其一。张瑄为聆听上命、向朝廷表忠、方便朝廷监察以免猜忌,将族属及船队总部迁来长店。“长店”非正式名称,故取名“张湾”,又称“张家湾”。<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张家湾城的来历,曾任明嘉靖朝内阁首辅的徐阶,在《张家湾城记》中写得明白:“自都门东南行六十里,有地曰张家湾。凡四方之贡赋与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于此,则市马僦车陆行以达都下,故其地水陆之会,而百物所聚也。嘉靖癸亥(1563年)冬,世宗皇帝以有警,诏发营兵戍之”“然戍者无所据依,昼夜披甲立,势实不可以久。甲子春,顺天府尹刘君畿因以城请”“世宗报可”“以二月二十二日始事,财取诸官之赎及士民之助者,木取诸营建之余,砖取诸内宫场之积,石取诸道路桥梁之废且圮者,夫取诸通州之卫卒及商若民之饶于资者。工即举,而财不时集,阶具以闻。诏光禄寺出膳羞之余金三万两贷之”“越三月,遂以成告。周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加一丈,内外皆甃以砖。东南滨潞河,阻水为险,西北环以壕。为门四,各冠以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而城之制悉备。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则以贮运舟之粟,且以为避兵者之所舍。设守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而湾之人,南北之搢绅,中国四夷朝贡之使,岁漕之将士,下逮商贾贩傭,胥恃以无恐。至于京师,亦隐然有犄角之助矣。仰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六十年余兹,湾之有城,实自世宗遣戍之诏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墙旁还有一通石碑,上面刻着“石狮瞰壘”,看样子是现代人所制。其中的“壘”应该指的就是张家湾城。按《张家湾城记》的记载,张家湾城有四座城门、一座便门和三座水关。五座城门依码头所需而建,并不对称,其中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上有歇山顶门楼。北门通皇木厂。东便门通盐厂和江米厂。东门外是大运河。三座水关分布于东与南两面城墙上,用以排泄城中积水。张家湾城有三条进京大路,一条北向经通州到朝阳门,一条向西入东便门,一条往西南进广渠门为运盐道。明崇祯四年(1631年)曾修缮城墙。清以后虽也曾修葺,但已是杯水车薪,因为满清无北面兵患。通州石土坝码头建成后,漕米粮船直到通州城,同时通惠河改道州城以北,张家湾作为码头的地位下降,,后来铁路及海运兴起,张家湾城逐渐衰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拆城墙去建了炮楼。国民党军队又拆除了城楼。之后城墙逐渐夷平,现仅存南门一段城墙遗迹,总长120米。城砖刻有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印记,确如《张家湾城记》所载“砖取诸内宫场之积”。当地人说“城墙是用修紫禁城剩下的砖砌的",似乎有一些道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家湾城南门外的这条河就是萧太后河,“敕建通运桥碑记”中称之为“通运河”,古时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美誉。河上有一座石桥,两端东西两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傍岸各建</span>石砌平顶高台,学名叫“泊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上下船而置,</span>乃四座客船码头。古时南来北往之人多由此进出京城。《三言》《两拍》的二位作者也曾经过此地,所著文中多有张家湾的描写。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便是与李公子乘车同行至此,换船进入潞河。有人推断,《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是在这里下船住进贾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家湾古城的城门外各有跨河桥梁。西门和北门外的桥下是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北门外的桥叫广利桥,初为木架铺板,板上铺夯灰土,俗称土桥,明初改建为石桥,现被埋在一个小区里,只露出部分桥栏和一只镇水兽。西门桥已毫无踪影。东门外跨通惠河的石桥名东门桥,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仅存部分桥基。东便门外跨通惠河的石桥名虹桥,建于明代早期,仅存部分桥基。南门外的这座桥原来叫“板桥”,百姓称其为“萧太后桥”。按《敕建通运桥碑记》记载,此桥原“以木板构桥,车舆驮载,不堪其重”。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镇之。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是通州漷县人,宫女出身,对儿子管教甚严,她在位期间,广建佛寺,礼遇高僧,自称是九莲菩萨转世,通过扶持宗教巩固地位和影响力,听说在家乡建庙,当即捐了大半资金。她儿子自然也乐于为姥姥家做点儿好事,拨付了建桥的经费。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动工,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桥成,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但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称其为“板桥”或“萧太后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运桥上有四只戗栏兽,均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雕</span>雄性麒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角密鳞、</span>角锐鬣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具粗壮,昂头蹲坐</span>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桥栏四端</span>,颇显雄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换算成现在的公制则为长40.43米、宽9.33米。桥面微拱,铺艾叶青条石,错缝顺砌、车痕累累,记录了当年车水马龙的繁旺。</p><p class="ql-block">桥上曾被铺上柏油路面,可通过行人、马车、汽车、拖拉机等。2014年进行整修,挖掉柏油路面,清理出原有的石板路面。<br></p><p class="ql-block">桥南边现在是张湾镇村,古时那里是热闹的市场,而且还有人市,明朝崇祯年间《冯奎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石桥中央最高处,向下可看到中间桥洞拱顶两侧各有一块“龙门石”。这两块“龙门石”被雕刻成龙头形状,故又称“龙头”或“探海”。实际上这两个龙头叫蚣蝮,也叫吞水兽、戏水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古人将其视为桥梁的守护神。</p> <div><br></div>通运桥两侧设石栏,每侧各有22根望柱、21块栏板。每根望柱的顶部雕须弥座,座上雕石狮,神态各异,雄雌相间,雄狮脚踏绣球,雌狮手抚幼崽,堪比卢沟桥的狮子。那块“石狮瞰壘”碑大概说的就是这中景色。 <div><br></div>通运桥的桥栏板上双面高浮雕宝瓶,宝瓶上雕荷叶。这些荷叶各不雷同、叶脉清晰、形似元宝,叶中央雕刻莲花瓣。有古建专家说,这种内外双面浮雕荷叶宝瓶的桥栏板,在中国现存石桥中唯独张家湾通运桥所独有。其中一块桥栏板造型奇特,形如波浪,据说是旧时常年在此处磨刀所致。看其凹痕形状,应该磨的不是家用的菜刀,很可能是军士在此磨军刀或长矛。 <div><br></div>通运桥为三券联拱式石桥。中孔宽9米,两侧的次孔宽7米。中孔与次孔之间带尖角的桥墩学名叫“分水金刚墙”;岸边带斜角的桥墩学名“雁翅”;桥两侧表面构成拱券的石头叫“券脸石”,拱券周围的石头叫“撞券石”;拱券内部的石头叫“内券石”;这些部分均采用坚硬的花岗岩垒砌,虽经400多年的人踩车碾、天灾战祸,依然坚固如初,基本保持原貌。中孔两侧的券壁中间各嵌一块长方形碑记,水浅时可见,内容相同,字体一样,纵刻楷书两行,左为“清源陈進儒监造”,右为“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陈进儒是明代造桥专家,通州很多古石桥上都有他的名字。通运桥的中孔拱券较高,古时运粮船至此不必免桅,可见现在萧太后河中的淤泥之深。据当地村民说,几十年前村民都吃这条河里的水,二十年前还有人以打鱼为生。<div>《敕建通运桥福德庙碑记》中有“京师之路,西则卢沟,东则潞湾,为水陆绾毂。卢沟桥甚雄壮。乃潞湾之南门外,有运河一道,合西诸水。居民构木为徒杠,时虞倾蹶,往来病之。中贵苍岩张公始谋为桥” 等语,说明此处原来是一座居民用木头搭建的桥,行人时刻担心桥会塌掉,而此处与卢沟桥同为京城水陆中枢,因此太监“张公”建议朝廷造一座像卢沟桥那样雄壮的石桥。</div> <div><br></div><div>张家湾城门东侧的城墙内嵌碑记一块,上面刻有“通县文物保护单位,张家湾城遗址,通县人民政府,1989年5月”。城门洞东侧挂着一个中英文的不锈钢的牌子。该遗址是1995年10月20日公布的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该遗址的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该遗址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br></div><div>张家湾城的南城门南侧门洞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刻“南门”二字。实际上这座南城门在明代称“四海通津门”,在明天启三年闰十月朝鲜使臣赵濈来华的日记中有记载:十八日甲辰,“早发二十里,到四海通津门,乃张家院(湾)也。行到二十里,至通州西门”。<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张家湾古城与通运桥留下不少故事。通运桥为京津两地的水陆交通节点,自建成后官府一直收取过桥税,明代大太监魏忠贤就在张家湾城插手收税事务,大量敛财。直到民国初年,此地官税才被取消。</p><p class="ql-block">1860年9月18日,三万多清军,包括一万多人的洋枪队,硬是被三千人的英法联军驱赶到八里桥。三天后两军在八里桥激战,二十万大军的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英法联军直插京城、火烧圆明园。</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抢盗慈禧墓,据说有一辆满载珍宝的马车在通运桥上翻车,宝贝沉入萧太后河底。</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在通县击落了国民党的美制高空侦察机,开创了世界上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历史。</p> <div><br></div>通运桥四角的雁翅上各有一只用赤色花岗岩雕刻的蚣蝮,长2.6米、宽0.8米,体覆龙鳞、长尾回卷,卧伏桥下,头角探出翅壁,扭颈视水欲畅饮,体量之大为北京现存古桥镇水兽之最。<br> 蚣蝮是龙生九子之一,似鱼非鱼,面似狮子,头顶有角,身体、四肢和尾巴上覆盖龙鳞,性善好水,能吞江吐雨、调节水量,使江河之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传说蚣蝮因触犯天条,被罚困于龟壳之内看守江河,千年后脱了龟壳。古人常将其形象雕刻于河边、江畔、桥头、桥身、建筑物以及各类排水口上,以求其防洪止旱、排去雨水、永避水害,故又名避水兽、吸水兽等。<br>这是通运桥西南角的避水兽,保存得比较完好。东北角的避水兽还算完整。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避水兽破损严重。<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时张家湾城内很繁华,各类商号林立,游人如织,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据说现在城里还埋着九缸十八窖金银没找到。清朝时城里有一家当铺,是曹雪芹家的产业。曹雪芹的祖先被明朝派去镇守辽阳(今辽宁),被满清俘虏后世代沦为正白旗多尔衮亲王家的包衣,即家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其母是康熙的保姆,幼时便成了康熙的陪读。康熙即位后,委任曹寅为江宁织造。康熙每次下江南都住在曹寅家,搞得江宁织造府亏空了不少银子。曹寅死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顒继任,第三年查出曹寅生前亏空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顒进京处理此事,刚向</span>康熙帝禀报完家产便突然死在北京。当时曹寅只剩下这个儿子,而曹雪芹尚在母腹之中,便把曹寅弟弟的孩子曹頫过继过来继任江宁织造。曹頫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七月十六日呈交奏折,其中提到“奴才到任以来,亦曾细为查检。所有遗存产业,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江南含山县田二百余亩,芜湖县田一百余亩,扬州旧房一所。此外并无买卖积蓄”“此田产数目,奴才哥哥曹顒曾在主子跟前奏过”。康熙帝见曹家的收入无力填补亏空,便让两淮盐政代为补还,两年后才还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避讳了“张家湾”这三个字,但很多内容都是张家湾城的场景再现。譬如贾府亲眷进出京的行程,多是舟船水路。《红楼梦》中描写的花枝巷、十字街、葫芦庙、馒头庵、铁槛寺、地藏庵、栊翠庵、玉皇庙、达摩庵等等,均可在张家湾找到原型。明万历年间的官员曹代萧写过一首描写张家湾的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其中的“红楼”或许就是《红楼梦》书名的来源。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多次来张家湾实地调查,寻找与曹雪芹相关的实景资料,如</span>留存的曹家当铺遗址<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span>。1996年,冯其庸为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移居张家湾,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通运桥西二里路的萧太后河北岸有一块扇形地,约有六百亩,当地人呼之为“曹家坟”。1968年深秋,张家湾村搞土地平整大会战,社员们在曹家坟挖出一块长100×40×12厘米的沉积岩青石。生产队指导员李景柱见青石上刻着“曹公讳霑墓壬午” 几个字,便说这是曹雪芹墓碑。社员们在石侧挖出朽棺和一具男性骸骨,并未发现其它东西,众人便将散架的尸骨填埋在河边洼地。李景柱与堂弟用独轮车将青石运回家,清洗干净,用八开信笺纸和铅笔做了6张拓片。次年春天李家盖新房,将青石字面朝下作东山墙的基石。1992年春李家翻新旧房,7月李景柱将墓石献交镇政府。当年8月,著名专家们确认此刻石非现代人伪造,属墓志类葬石,又称葬志,历史上不少见;无记无序无立碑人,符合明清文人为朋友立碑惯例;粗陋的石质、潦草的刻字,是临时找块石头,急就而成,草草埋葬所致,符合曹雪芹潦倒离世、匆忙入殓的景况;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眉批云:“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家坟的面积与曹頫奏折所述“通州典地六百亩”相符;专家们据此推证,曹雪芹葬在张家湾曹家祖坟地无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地”就是将自家购<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span>的田地租给别人耕种,收取相应的收入。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道:“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意思是说:按朝廷抄家制度,祖茔旁的田产不会被查抄,将来可作为贾家族人生活的依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段描述似乎暗示曹家在张家湾祖坟旁买了地,增加了曹雪芹葬在张家湾的可能性。红学家们</span>希望在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曹雪芹墓石</span>的地方修建曹雪芹墓,但那里已成为一片现代化住宅小区,便在对面的萧太后河南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塑了一尊曹雪芹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这尊铜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著名雕塑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纪峰创作,高4.5米,2015年7月25日落成。傲骨嶙峋、提笔静坐的曹雪芹先生高踞石上,深邃的目光投向连通江南的大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完张家湾城墙和通运桥,已经过了交通晚高峰。迎着灿烂的晚霞,踏上了古人沿大运河乘船、在通运桥泊岸、从陆路直奔京城广渠门的大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近北京城,已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通明,前程辉煌灿烂。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