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忘守正——浅谈诗词创作中的几点看法

痴书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创新不忘守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浅谈诗词创作中的几点看法</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今人不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超越古人”。这话虽显武断,也不无道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钻在古人的窠臼里走不出来,总是拿着古人的东西在钻研,用古人的眼光评判今人的作品,用《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和今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二,大多诗词创作者守着格律,谨小慎微而又绞尽脑汁地用着古人创造的词句,写着当下的事情。当然也有敢于创新的,大胆运用新词新句,但都因为有些新词新句不符合格律平仄而绞尽脑汁,有时不仅不出彩,反而会弄得不伦不类。三,生活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源头,没有生活或者远离生活的文学作品,它是没有灵魂的文字组合。当下大多数诗词创作者他们生活的空间和接触的人群有限,看到的未必是真正的人间百态,写的当然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抒发的只是自己一刹那间的感触,颇有隔靴搔痒,不痒不痛之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何事物要想延续下去,就得随着环境做出适应环境的改变。要想引起大家的重视,就得求新,求奇。文学创作也是如此。然而,求变的过程中,变数太多。要么破茧成蝶,要么作茧自缚,堕入魔道。这就要求我们要守正,在规矩的约束和正统方法的指导下蜕变。</span></p><p class="ql-block"> 古体诗词创作,它只应该是遵循古人创立的格律,而不是一定要写出古色古香的味儿,它更需要创新,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东西来。提到创新,我很认同书法家秘锡林老先生的一段话,他说学习米芾书法,向前走一步就是江湖;而学习二王、赵孟頫、苏轼的书法,你向前走五六步,他都不会走向江湖。不仅是书法创作是这样,所有文学创作都是这样。一味地求新求变,很容易走上歧途。然而,一味地守正,不去创新,不注入新的东西,又怎能反映当下的生活,又怎能写出与读者共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长期的守正既是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是知识的积累,创新则是所积累知识的灵活应运,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守正,就是要遵守一些正统的,有用的东西。例如诗词的格律,押韵,对仗,还有绝句和律诗的结构,乃至于诗词所用的诗词语言等。一旦抛开这些,那就写的不能叫诗词了。只有不断地诵读经典和当下很优秀的诗词作品。才能学到更多的正统的东西,才能养我们的浩然正气。也才能在求新求变的路上不误入歧途。</p> <p class="ql-block">  说起创新,刘庆霖先生对他的诗词作品,命名为“古体新诗”。我很赞同这个称谓。我们创新,应该在“古体”的这个框架内进行创新。</p><p class="ql-block">一,巧妙地运用一些当下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词语,在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宝库中,俯拾皆是,它更是一个再生性强的资源,在五千年文明的交流中,产生了不可计数的词语。然而,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一些新的名词和术语也随之而生。也自信在人类文明不断的交流中,还会有更多的词语会应运而生。例如“手机”,“电脑”,“宝马”,“百度”,“复制”,“克隆”,“拷贝”等等。如果在诗词创作中,能够巧妙运用,则所写诗词肯定会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例如:痴书生《初次见飞机有感》中写道“似鸟如鲲分不开,坐骑史上算奇胎。知君必是仙家物,却被克隆到此来。”又在《戏题小像》中写道:“谁人贼胆也包天,高举手机偷大千。”在《与女儿拍照》中又写道:“奔命天涯总忘年,团圆又被手机缠。借得拍照悄回首,身后丫头长过肩。”其作品《拍照》中也有这些新名词,也有术语:“手机一路抢拍忙,欲摄英姿总逆光。”《与友游齐寿山》中更是运用了,“宝马”、“百度”,(闻说汉水自他家,宝马如风逸兴发。路到迷时询百度,车行顶处赏烟霞。……”还有诸如“曾是山林百兽王,被人复制置门旁。(致门口石狮)”,“自建房前蔬果摊,芽接套种一应全。老农也懂新科技,地埂姻缘信手牵。(樊坝村参观特色产业)”,“我自攒眉搜妙句,它开慧眼拷山河。(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二,巧妙地运用一些特色语言:</p><p class="ql-block">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特色,一个地方更有一个地方的语言特色。如何把这些具有特色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也应该是我们这些创作者该长期动脑筋尝试的。</p><p class="ql-block"> 例如:“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毛泽东主席《念奴娇·鸟儿问答》)</p><p class="ql-block">“长城墩下近黄昏,烈酒一瓶随手拎。人一口来风一口,把风灌醉我微醺。”(刘庆霖《入山得句》)</p><p class="ql-block">“横竖折勾把笔书,教完加减又乘除。青春化作一团火,好引娃娃走正途。”(周文彰《致敬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上述这些作品的语言明白如话,但都各有特色,单独看这些句子,就是一些俗套的口头语,但跟其他句子有机组合后,一点也不显俗套。</p><p class="ql-block">三,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山水风物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但它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段时间或好多年不会有多大变化。然而,只有身边的某些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某些工作,却能代表某一阶段人们的生活情况,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从他们的身上更容易发现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例如:刘庆霖先生的《寄同事》中写道:“偶看围墙似坐牢,可怜难识笑中刀。何时能够支薪水,此日依然卖苦劳。未必员工甘寂寞,终归领导爱唠叨。也知厕所人蹲久,为避车间温度高。”这是有时代气息的,有当下打工人的生活气息,一看这就是新东西。</p><p class="ql-block">痴书生在《街头即景》写道:“看惯街头妙女郎,纤足急促动霓裳。偶然有物迷人眼,美女牵个老外郎。”这也是具有当下生活气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用新的词语和语言,写当下人的生活,为当下人讴歌,为当下人发声,才能与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符合时代的作品,也是人类文明需要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