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间很多的相识相遇,都是因为缘份、巧合以及心中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因为游玩龙江第一湾超过预计的时间,使得我们无法直接赶到呼玛县(不想开夜车)就不会选择留住在塔县十八站;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景区有景中景收费游玩的缘故,要花钱坐山上的私家车到另外的观景点看金、银岛与北极岛三岛,恰巧碰上个司机老王,是个热心喜欢唠嗑的东北大汉,一路给我们聊天,就不会知道这里有条黄金驿道,曾有三十二个驿站,有个叫十八站的地方很好住宿。</p><p class="ql-block">“十八站”的地名起源于清代,它是光绪年间由墨尔根(嫩江)修至漠河胭脂沟金矿驿站中的第十八个驿站,(这条驿路共有32个驿站)现在叫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东50公里处。也有说:十八站的名字来源于清朝时期设立的驿站系统。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抗击沙俄雅萨克的侵略,设立了以墨尔根为起点的古驿道。随着清末漠河发现金矿,这条驿道被延长至漠河,沿途的驿站多以数字命名,其中十八站就是这些驿站中的一个。这些驿站不仅在抗击侵略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黄金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此外,十八站也是至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北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1975年和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等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共同调查并发掘,出土石制品1070件。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十八站地区还居住着鄂伦春等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风和文化。</p><p class="ql-block">同时,老王还介绍我们住到他的朋友穆老板家,说是个人很好的退伍兵,住不干净,住不暖和,招呼不周可找老王。</p><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331国道,途经一个个驿站,道路起伏蜿蜒,两旁笔直的白桦黑桦落叶松黄绿相间,行驶在油画中……</p><p class="ql-block">打电话给穆老板,他家房已住满,热情的他为我们联系另外一家经济实惠干净的住处,并开车带着我们到口味好的餐厅。这真是个很热情的退伍老兵,让我们在陌生的古驿小镇,有了回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便发微信告诉我十八站的几个景点如:驿站博物馆,驿站遗址、鄂伦春族风情街,以及塔县最后的老猎人。</p><p class="ql-block">昨晚沿331国道进塔县十八站时,天色已暗,两旁树影婆娑,随着导航前行。忽然,前方一片灯光璀璨,进入街区,各种风格和样式的灯笼悬挂在古驿小镇的大街小巷。后来才知道,这里有百姓口里的“灯笼街”,十八站的主街——中央大街,就悬挂了3600盏灯笼。最具特色的是一排排悬挂着写有“驿”字的方型灯笼,夜色空濛时,这一片“驿”字灯笼格外醒目,仿佛置身于古驿道,耳边恍惚有快马的嘶鸣,眼前恍惚有一辆辆满载黄金的马车在驿路上徐行。古驿小镇的韵味就幻化在那一片灯影里......</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早早起来,寻访古驿遗址,等待参观古驿道博物馆,为寻找那枚皇帝大印章,我们开车返回昨晚西入口处,古驿小镇的仿古驿站大门把人带入真实的意境。大门情景化的设计呈现了古驿站的沧桑与艰辛,通体的木质材料更平添了几分原始与古朴。走进大门,一枚“黄金之路十八驿站”仿古铜印雕塑映入眼帘,形态各异的石头上写着不同的红色“驿”字,随性地散落在绿地上,组成了意境深幽的驿字石林。置身其中,让游客感受到遥远的呼唤,与驿站氛围如此亲近。</p><p class="ql-block">继续穿行于驿站小镇,这里世代生活着勇敢的鄂伦春人,山水之间浸染着浓浓的鄂伦春风情。斜仁柱”,是游猎民族生活的临时居所,是用松木或桦木搭起支架,盖上桦树皮,冬季再用兽皮包裹,塔状的“斜仁柱”底部最大直径七八米,高五六米,在中间生起篝火,可做饭,取暖和照明。可以想像,寒冷的冬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的能抵挡风寒吗?如今,鄂伦春人放下猎枪,走下山林,住进了国家配建的楼房。可是门外有一道山岗,岗下有一条小河,岗上拴着两匹钻林马,水上飘着一叶桦皮船,还是老一辈鄂伦春人的向往,这是鄂伦春人山林生活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八十多岁的老猎人号称最后的山神老郭两夫妻属纯正的鄂伦春族人,老郭为国家级木桦船制作非遗传承人,妻子七十多岁,为省级民族服饰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用满屋挂满的鄂伦春人过去捕猎生活图片和制作精美的服饰展品热情地迎接我们。夫妻俩都能说双语,他们穿起民族服装,一一给我们介绍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日常用品、最有特色的狍角帽、各种动物皮以及背后的历史。没想到,鄂伦春族竟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习俗,比如,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形成了独特的萨满信仰。老郭还为我们吹起了鹿哨,仿佛回到当年围猎的雄姿。中央电视台还为他拍摄了《最后的山神》纪录片,郭宝林和他的桦树皮船走向了世界。他说:桦树皮船曾经是鄂伦春族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他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有桦树皮船,只是现在只有深山深处,才能有那么粗大的白桦树了。在他家门口,还扣挂着一条白桦树皮船。如今,鄂伦春族人数越来越少,生计的改变,原始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汽车缓缓离开,古驿道上两条清晰的车辙依旧向远方延伸。眼前恍惚闪过的是战马的嘶呜,是鄂仑春人英勇捕杀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