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茨沟营长城2024.9.22

行天下

<p class="ql-block">茨沟营,顾名思义,应该是古代戍边扎营之所。长城自平型关—韩庄逶迤而来,一路起伏盘桓,烽火台间隔设置,直到茨沟营。茨沟营村,古称茨沟营堡,又叫应关城,明代军事重镇。是太行山深处一个古朴的村庄,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茨沟营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显赫,当时,茨沟营属直隶省正定府阜平县,驻防管辖范围包括:今属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山西省灵丘县、繁峙县的37座茨字号长城敌楼,以及阜平龙泉关、山西固关。明朝时曾在茨沟营设参将控制三关。</p><p class="ql-block">茨字一号台位于涞源与繁峙县交界处的上狼牙山上,因此这段长城又称“狼牙口长城。”</p><p class="ql-block"> 狼牙口,位于灵丘县上寨镇大地村以东的晋冀边界,因狼牙山而得名。关门设于晋冀古道上,两侧建有石砌城墙,向两端延伸数百米至山险处消失。狼牙口现存一块珍贵的明代巡边碑,为万历元年(1573)秋,阅视蓟辽保定边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道昆携蓟辽总督刘应节以及保定巡抚、直隶巡按、井陉兵备副使、保定总兵等文武官员所立。</p><p class="ql-block">茨字一号台是一座残台。</p> <p class="ql-block">狼牙口长城是涞源长城中修筑最晚的一段,因地理位置关键,为加强狼牙险道的防御,明万历十三年开始修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p><p class="ql-block">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岭。”狼牙口关地形险要,为古时要道咽喉,关口东西两侧山陡沟深,两道山梁在半山腰相交形成簸箕状,狼牙关口则恰到好处在簸箕底部的东侧。</p><p class="ql-block">狼牙口位于太行山系两座山峰间的一段平缓山梁上,共筑边墙 926 米,山险5300 米。起点位于狼牙口隘口北 300 米的狼牙山顶,止于“茨”字叁号敌台的峪谷,随后沿西南山势入阜平,向西入山西境内。狼牙关口为石砌券门,门洞约 2.5 米高,2 米宽,关口两侧筑有约 6 米高的石砌城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p class="ql-block">在关门的两侧,各嵌一方石匾,关门西侧门匾刻“狼牙口”,东侧门匾刻“狼牙险道”,匾头题小字“钦差整饬井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匾尾属“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字迹仍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茨字三号台位于涞源和灵丘交界处的狼牙山(两狼山)上,孤楼一座,居高临下扼守山下的河谷。无城墙连接。</p> <p class="ql-block">阜平县吴王口“茨字十六号台”南面基础条石上有一则记录大明崇祯七年清太宗皇太极统兵十万第二次捣破长城,从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入关劫掠中原,发生在竹帛口的一场战斗。全文如下: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 寇茨沟 我兵奋勇歼奴殆尽 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 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 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孔闻诗识 吴王口管总杨天爱造</p> <p class="ql-block"> 竹帛口韩庄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帛口长城位于山西省繁峙县神堂堡乡韩庄村,是明真保镇茨沟营长城的一部分,现有残留城墙超过两公里,敌楼及烽燧十二座,敌楼编号自北向南依次为茨字二十二至三十二号台,其中较完整敌楼四座,分别是茨字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和茨字三十二号台,前三座敌楼匾额保存完好。北部敌楼残基上有精美的石刻雕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