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九十年》,珍贵的历史记录(上)

高宽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均口述、王克明撰写:《我这九十年》</h3> <div>克明兄当年从北京到我们延安农村插队十年,是研究陕北文化和方言的著名专家,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佼佼者。我曾在网上断断续续读过他为老母亲撰写的《我这九十年》。</div> 本月初,他手赐此书给我。我回家后读得如醉如痴,几次热泪盈眶,心潮起伏,恨不得大吼几声。 <p class="ql-block">任均是老革命家,1920年出生,2022年逝世,真正的百岁老人。她夫妇是我党延安时期培养的艺术家,她二姐夫是著名革命家孙炳文(周恩来、朱德的挚友),三姐夫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外甥女是文革中迫害致死的艺术家孙维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妈妈曾在开封(当时的河南省会)和北平读书。1938年奔赴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主演了京剧(当时称“平剧”)《鸿鸾禧》、《打渔杀家》、《逼上梁山》等多个剧目,时称“延安梅兰芳”。周恩来给她信中说:“前晚看了你的拿手戏,赞佩不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人家九十岁照</h3> 2005年6月,克明兄开始帮助老母整理她的口述回忆录:《我这九十年》。历时五年,2010年完成,图文并茂,26.9万字,华文出版社出版。<br><br>老妈妈娓娓道来,把她近百年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展现给读者。很多史实和珍贵照片都是首次公开,弥足珍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br>开篇第一章,老妈妈回忆了她的父亲任芝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任芝铭(1869-1969),享年一百岁。</div> <p class="ql-block">任芝铭是清末河南新蔡县的举人,但他思想开放,拥戴共和。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在河南组织武装响应武昌起义。此后还参加了二次革命。大革命时期,当他的二女婿孙炳文被国民党腰斩后,他拍案而起,高声痛斥:“蒋介石不是个东西!把个国家搞成这样!”</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介石不是个东西!把个国家搞成这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蔡县现为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县。</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人文采过人,一笔好字。</p> 老人家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真诚相信共产党是中国民主自由的希望。1938年冬,他已经70岁,历尽艰险,亲自把他最小的女儿任均送到延安。<br><br>我这里冒昧一下,老人命中无子,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竟然清一色是女孩儿。他是旧式教育出来的举人。“无后为大”是“亚历山大”呀。然而,他不守旧,把六个女儿全部送去读书,以至远到开封和北平读书,也没让孩子们怎样缠脚。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三十年代,任芝铭与大女儿一家合影。</h3> 读到此,我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与任家六姐妹是同时期的女孩儿,但我奶奶不但一字不识,还三寸金莲,没有留下任何影像。甚至我的同龄人,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我们陕北农村仍有大量女孩儿没有上学。真是天壤之别!<br><br>读书,让孩子们见了世面,接受了新思想,改变了人生。任家六姐妹,除了四姐、五姐早逝外,个个成了社会精英。宋家有“宋氏三姐妹”,任家有“任氏四姐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二十年代,任家四姐妹与家人的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上面是我根据该书草绘的一个任芝铭家庭关系图。</span><br></h3> 任芝铭老人养育烈士遗孤,支持共产党的事业。解放后,任民革河南省主任委员,政协河南省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h3 style="text-align: left">但没想到,革命成功了,“大跃进”河南大量非正常死亡,老人家心急如焚,说:“这样搞不中,饿死人太多了!”冒险报告河南省委,给邓颖超、周总理反映情况。</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div><br>该书记述了民国初年河南的社会乱象,百姓生存的艰难。<br><br>国民军随便一个团长,来到新蔡,就可以征饷派捐。前一个刚走,后一个又来。 <h3 style="text-align: left;">1928年,南京开来的秦庆麟部,竟向一个小小的新蔡县<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征勒七个旅的军需,百姓苦不堪言。</span></h3> <p class="ql-block">更可怕的是,匪患成灾。大股的土匪还打着国民军的旗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26年中秋节,土匪破城,新蔡县民死人两千,任均的五舅被绑走杀害。任均的母亲谎称是做饭的,让土匪挖走一包首饰,才逃过一劫,好好一座县城,满目苍夷。</p>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任均的母亲谎称是做饭的,让土匪挖走一包首饰,<span style="color: inherit;">才逃过一劫。</span></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书首次披露了党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情况,比如孙炳文。</p> <h3 style="text-align: left;">孙炳文百年前的照片,北大学生,浓眉大眼,一表人才。</h3> 孙炳文是四川南溪县人,1908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北大的前身),1911年加入同盟会,后任同盟会《民国报》的总编辑,与在北京读书并在《民国报》做编辑的任锐(任均的二姐),相识相爱,1913年结婚。<br><div><br></div><div>1922年,孙炳文已经37岁,有两子一女,仍与朱德一起去德国留学。周恩来介绍他和朱德一起加入了共产党,三人成了莫逆之交。1925年回国后,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要职。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诱捕了孙炳文,并批复:“叛徒严惩”。4月12日,孙炳文被腰斩于上海龙华。<br><br>当时,他的小女儿出生才几个月,他夫人(任锐)孤儿寡母,生存艰难,不得已,任锐把小女儿送给了她的大姐任馥坤。<br><br>孙炳文留有三子二女。<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孙炳文的子女们解放后的合影。</h3> 长子:孙宁世(后改名孙泱),抗战时期任朱德秘书。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br><br>次子:孙济世,离休前任四川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8年去世。<br><br>三子:孙名世,1945年参加我东北炮兵部队,1946年秋牺牲于东北战场。<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1935年7月22日, 孙名世在寄给外婆的这张自己戎装照片背面写道:“老(姥) 娘, 看(我) 这威武的样子,<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或许将来有点出息呢。”</span></h3> 大女儿:孙维世,也是周恩来、邓颖超的养女,著名导演、演员、编剧、翻译家,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h3 style="text-align: left;">周恩来、邓颖超与养女孙维世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任均是孙维世的亲姨妈(六姨),但她比孙维世只大一岁,两人从小玩儿到大,感情很深。1938年,她们又相聚延安,解放后来往频繁。孙维世才貌双全,林彪在苏联养病期间的确苦追过孙维世。解放后,周恩来、邓颖超反对孙维世和金山结合。但文革中,他们却连自己的养女都保护不了。</p> 次女:孙新世,被送给她大姨母收养,改姓姨父黄姓,叫黄粤生。解放后任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仍在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div><br>任均1938年到延安,1949年才最后离开,随军进京,前后在延安住了10年。书中翔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延安的生活,非常珍贵。<br><br>那时的延安,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个穷苦小镇。交通不便,大山连绵。无电,无自来水,无大米白面,无高楼大厦,有的是黄土路,黄土坡,黄土窑洞。更严重的是,当时国难当头,几百万国军都抵挡不住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小小的延安更看不到明天。<br><br>如此穷乡僻壤,为何能吸引北平、上海这些城市成千上万的学生、明星、名流,冒风险,排万难来吃苦受罪呢?民主,廉洁,平等,理想。延安成了黑暗中国的一座灯塔,成了热血青年的山巅之城,革命圣地。 <p class="ql-block">1938年,延安鲁艺学员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歌曲《延安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p><p class="ql-block">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p><p class="ql-block">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p><p class="ql-block">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延安,</p><p class="ql-block">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延安,</p><p class="ql-block">‍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p><p class="ql-block">千万颗青年的心,</p><p class="ql-block">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p><p class="ql-block">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p><p class="ql-block">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首,</p><p class="ql-block">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p><p class="ql-block">士兵瞄准着枪口准备和敌人博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延安,</p><p class="ql-block">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p><p class="ql-block">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p> 延安时期,冼星海指挥她们排练《黄河大合唱》。 当时从西安到延安已通公路,但路况极差。书中写道:1938年12月,他们几十个人,在西安上了八路军办事处的敞篷卡车,路滑天寒,第一天才走到三原县。随后又走了五、六天,才跌跌撞撞地到了延安。<br><br>延安城已经被日本飞机炸成一片废墟。她们住简陋的土窑洞,吃小米饭,穿土布衣服。她们住在半山坡上,一下雨,黄土小路泥泞不堪,摔几次跤,滚一身泥巴才能回到家。有一次大雨,窑洞半夜坍塌,她们一家人差点遇难。<br><br>我是延安人,黄土路下雨的确没法走,黄土窑洞时有坍塌伤人的事故,能想象出她们当年的艰苦情景。<br><br>她二姐任锐患病,组织上照顾了一小碗大米,她和孙维世给病人熬粥,结果两年轻人抵挡不住大米的香味,竟然你一口我一口差点把一碗粥偷偷喝完。 延安时期,任均和他二姐任锐穿着八路军服装与友人合影。 尽管如此艰苦,大家都是热血青年,艰苦并快乐着。大家还兴英文名字。任均和同学王异在延安鲁艺相识相爱,她给王异起了英文名字:Yida。王异从此改名为王一达。 延安时期的任均和王一达。 1942年8月19日,他们婚礼签到纸上不少人用英文签名。 1946年,延安欢迎美国马歇尔将军的歌咏晚会节目单,地道的英文对照。 王一达长她一岁,出身北京的官宦人家,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教育。1938年,从西安徒步到达延安,与阿甲等人编戏,演戏,主演话剧《日出》和京剧《法门寺》、《群英会》,蜚声延安,解放后,从中国京剧院副院长职位离休,2003年逝世,享年83岁。 抗战前,王一达在北京的照片。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书中还披露了延安整风中抢救运动的一些情况。人人坦白,个个过关,刑讯逼供,冤枉好人。他们的好朋友石畅上吊自杀了。沉痛的历史教训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