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故居—竹叶的足迹

竹叶

<p class="ql-block">观海二路49号,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旧居,先生从1926年定居青岛后一直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息庐、容庐。作家。山东诸城人。</p><p class="ql-block">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创作家王统照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34年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1935年回国,曾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3年起,王统照就不断地往来于相州、青岛之间。1927年起,大兴土木,翻修建造,观海二路19号就成为他在青岛的故居,后来才改为49号。观海二路是一条环绕观海山腰开辟的环形马路,每一号门牌里都有数量可观的房舍,隔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有一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49号门口,竖立着两堵用粗糙的白石砌成的墙柱,朴素稚拙,凝重沉静。进得门来,是一道又高又陡的石头阶梯,两边有红漆木制扶手。沿石阶走上去,右边是三间敞亮的客房。从石阶梯再往上走,便是纵横的三组房屋,共有十四间。如鱼脊般横贯小院的,是一系列居室,包括王统照夫妇的卧室,孩子们的卧室,仆人的卧室,最西边是有水管的厨房、仓库、厕所等。</span></p><p class="ql-block">诗歌 《这时代》 、短篇小说 《声》 、 《银龙集》 、散文集 《片云集》 、《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 《山雨》 即在这里问世。1929年王统照在青岛还与同仁编辑出版了青岛的第一份文学期刊 《青潮》 ,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萧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这里欢聚,切磋文学,出版了文艺副刊 《避暑录话》 等。</p><p class="ql-block">他的书房里悬挂着书画,有绘有深山古寺和衲衣老僧的日本古画,有邓石如写的行书条幅,潇洒飘逸,颇具品位。几个高大的书橱里,堆满了各种洋装的、线装的书籍。矮一点的橱子里,则是他的日记、手稿、图画、拓片等文人的“细软”。一张朴素的写字桌,后是一张硕大的楸木的长桌,上面铺有栽绒的桌毯,仍是相州故家的风格。写文章、译书稿,自然在书桌前,给人家写什么条幅、中堂,题写什么匾额、对联,自然在大长桌子上更便于挥洒。书桌上摆着大大的砚台和笔筒,从欧洲回来后,这里又增添了荷兰的以风车装潢的镜框,罗马的铜雕武士,瑞士的精致的小钟……。另外的房间里,便多是从相州故居带来的线装古籍,与历年收集的《聊斋》、《易经》等的各种版本。王立诚曾这样描述他们故居的庭院,既是写实,又充溢着亲情和诗情:“我的父亲很喜欢花木,虽然并不着意搜求,但是信手培植,也十分繁荣。院中有松、柏、海棠、桃、李、杏、梨、石榴、无花果等树。每逢春季,梨花像团白雪,因为位置高耸,街上行人都可以看见。</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朋友送他一株小小的樱花树,就随便栽在院子里 了,殊不知生长得很快,霞蔚云蒸,压倒群芳,衬上火红的石榴,淡淡的月季,为小院增色不少。我的母亲还亲手栽了几丛晚香玉,每逢夏日的夜晚,院子里便飘着一股幽幽的甜香。1936年我母亲还栽种了两棵榆树,婷婷立在院落中心。石阶上一架虬根盘错的紫藤萝,倒垂着淡紫色的花串,拂着来客的肩膀。”(《“橘柚怀贞历岁时”》)1953年,山东省原副省长李 澄之到这里造访,以这所故居为背景,给老友王统照摄影留念。王统照特地加印一幅,放大题诗,寄给远在北京的儿子立诚。诗曰:</p><p class="ql-block">卅载定居地,秋晖共依栏。</p><p class="ql-block">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p><p class="ql-block">风雨昔年梦,童孙今日欢。</p><p class="ql-block">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p><p class="ql-block">几句旧诗,正可作诗人对旧居一往情深。</p><p class="ql-block">王统照还著有长篇小说 《山雨》《春花》《一叶》,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华亭鹤》、《王统照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王统照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雨后下午,为完成自己所设定目标,用脚步丈量观海二路环线,行至观海二路49号时,突然发现这里竟是最近计划拜访名人故居之一的王统照先生府宅。</p><p class="ql-block">故居大门左侧是一堵巨大的用石块垒砌成的高墙。</p><p class="ql-block">在看门人指导下做了扫码预约,登记备案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是一条步步登高的石条台阶,右侧是一排平房,是用来介绍先生生平事迹、生活工作、陈列展览、作品文集的参观区域。</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这里拾级而上,直达顶部,参观自上而下。这一层是先生学习创作写作会客的几间房舍,最西边一间室内有几级木制楼梯通往室外露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露台上摆放着几组桌椅,向西望去是百盛大厦,坐在这个露台恰好可以在这里欣赏夕阳西下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先生会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有石板小路,庭院里有一块用黑色碎石子打造出的长方形专用地块,在这里坐落着王统照先生的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故居左侧按三层分布,这层是先生、夫人、孩子卧室及生活起居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斜坡上错落有致地种植着花花草草。</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佣人和看门人居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统照文学馆标牌。</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是小庭院落,它的周边种满了各种花卉,这里摆放着几组桌椅,可以会客,可以赏花。</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资料介绍里“衬上火红的石榴”的那棵石榴树,它在一进门第一层石阶左侧,此时正值石榴硕果累累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故居,依然有些恋恋不舍,今日来也逢时,整个参观区域只我一个游客,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参观中。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评论声,呼吸顺畅。</p><p class="ql-block">观海二路这几十户人家在二、三十年代,一个国学家王献堂,一个文学家王统照,为这条环山路、为这座微小的山峦、为青岛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沉淀,为它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样一座年轻却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尤其是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文人聚集地,青岛在近代国家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岛城人多少会有一些自豪感。</p><p class="ql-block">利用一个初秋雨后的一个下午,游览了观象山天文台,探访了望火楼,登上了观海山公园,环行了观海二路0形路段,填补了人生拼图的两块未知板块,充实感满满的。</p><p class="ql-block">金秋出行已开启,下一个目标会是哪里?一切都在期待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