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札记(153)国庆感悟

王健生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已经75周年了。</p><p class="ql-block">每年的国庆,我们都会对党的建国历史有所回顾。其中我们经常会想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官宣上早说了,这是历史的趋势、人民的力量。但总觉得有点笼统,具体的情况好象一直没搞明白。那么通过资料,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看历史问题,最公允的方法,就是回到历史现场。一旦回到现场,你就会看到很多令人惊奇的东西。比如,如果回到1945年,你会发现,和当时的国民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劣势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你,仅仅4年之后,江山就会变色,国民党就会败退台湾,共产党会夺取天下,几乎没有人会相信。</p><p class="ql-block">简单盘点一下:</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兵力对比。抗战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当时拥有正规军约200万人,加上其他军事力量共430万人。解放军只有61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和后方军事机关人员共127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3.4:1。</p><p class="ql-block">然后是武器装备,这就更不用说了。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得到美国大量军事援助,武器装备有了大幅度改善,约有四分之一成为美械或半美械部队,又在受降中接收了侵华日军一百多万人的武器,拥有人民解放军所没有的坦克、重炮、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艇等。</p><p class="ql-block">打仗还打什么?打机动性,打武装力量的投送能力。当时,国民党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美国又动用空军和海军,将远在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四十万至五十万人,迅速抢运到原来被日本占领的华北和华东去。当时作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把它称作“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站在这样的1945年,你怎么会相信,不到四年,双方优势就突然逆转了呢?其实也用不到1949年,到了1947年的时候,局势就已经很明显了。</p><p class="ql-block">因为真正内战开打不是1945年日本投降,是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兵正式开始进军中原,正式撕破脸。什么时候共产党这边觉得我要赢了?请注意,不是1949年,甚至也不是1948年,是1947年的10月10日。</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10日发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后在1947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也称“十二月会议”)上作出判断:中国革命抵达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得出这个结论的也不止是共产党这一边。还记得我刚才讲的这个人吗?魏德迈。</p><p class="ql-block">你算算,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国国共内战开始。到1947年的时候,其实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局面就已经逆转了。这个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急啊。为什么?这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国民党为什么要夺取地盘?有很多原因。比如,毕竟是当时代表中国的政府,丢掉地盘,就是丢掉面子,国际国内的观感不好。但是,不仅如此,蒋介石要地盘,也是有他军事上的考虑的。</p><p class="ql-block">1947年,他有一份讲话稿,是在军官训练团的一个会上讲的:</p><p class="ql-block">“大家要知道,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于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所以匪军不能占据都市,实在是他们致命的弱点。因此我们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p><p class="ql-block">同一年,蒋介石还有一段话:</p><p class="ql-block">“现代战争和古代已大不相同。现代交通工具进步,兵员运动迅速,政府有飞机、火车、汽车和坦克,调动方便,流寇绝无隐蔽容身之地,怎么能存在?大家要知道:过去时代的流寇,只有两种本领:一种是负隅,凭借险阻,顽强抗拒;其次是流窜。……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交通如此发达,武器如此进步,无论什么险阻,经不起飞机的轰炸,无论流窜如何迅速,赶不上火车汽车,所以流寇是无法存在的。”蒋介石是黄浦军校校长,我猜他这些理念都是来自于经典的军事著作吧?</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如果当时是现场受训的一个国民党青年军官,听听蒋委员长当时这番话,是不是会感觉很有说服力?蒋介石相信陈诚的方案,几个月可以消灭中共,可不是纯粹的狂妄啊,他是有思考,有依据的。</p><p class="ql-block">但是,经典的军事著作中没有我们很熟悉的三个字:根据地。有根据地,就不是流寇啊?实际上,中共党内还有反对“流寇思想”的传统,从1929年开始,就明确提出这个思想。有了根据地,什么效果呢?内部团结,士气高涨,可以高强度秘密行军啊。</p><p class="ql-block">台湾的高官中有位叫郝伯村的,当过后来台湾地区的所谓“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2020年才去世。他是军人出身,对解放战争那段历史,下过一段苦功研究。郝柏村写道:“共军轻装,夜间机动能力特别强,尤其在长期控制区内,共军虽退而地方政权仍在;国军在新占领区,无法建立有效持久之地方政权,故共军无论大部队或小部队,均有钻隙机动之能力。“蒋介石那套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的战略设想,讲起来仿佛头头是道,其实完全脱离实际。</p><p class="ql-block">共产党的战略目标是要人,要根据地,要民心,也指的是要拥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p><p class="ql-block">所以,解放战争刚刚开打的时候,双方的态势特别有意思。双方各自奔自己的目标而去,各得其所。解放战争中有好多例子,而极端的例子,当然就是延安了。</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9日,胡宗南二十五万人攻占延安。毛泽东决不硬拼,断然决定撤出延安。相当多的干部想不通。撤出前,毛泽东向部分领导干部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这段话,不仅讲了一个名言警句,而且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秘密:占地盘的一方,总是要花力气守地盘的。只要你开始守,这个指头就伸开了,除了等着被切掉,就不可能有其他命运了。</p><p class="ql-block">从1946年到1948年,国民党从进攻的拳头变成固守的指头,然后被一根根地切掉,这种事,到处在发生。听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其实,在这个棋盘上,毛主席算了四笔账。</p><p class="ql-block">第一笔账,国民党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投入资源去统治。不是派一个县长去就行的。当地没有统治基础的话,就得派干部,派不出治理的干部,就得派兵。那宝贵的野战军队,就变成了守备军队。</p><p class="ql-block">全面内战爆发后,也就是1946年内,就迫使差不多半数的兵力改任守备军。活棋变成了死棋。</p><p class="ql-block">第二笔账,一旦守备,就变成了孤子,特别好被集中力量吃掉,毛泽东的那个战略正好起作用。这可不是后来总结的。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就向党内作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p><p class="ql-block">第三笔账,是士气的账。毛泽东讲得明白,这种打法,全歼敌人,我方的士气就越打越旺。而且还能速决。速决的意思,就是不仅能把想吃掉的那一坨吃掉,还能把赶来增援的那一坨也吃掉。1948年的开封战役就是很典型的例子。</p><p class="ql-block">第四笔账,解放战争是内战,不是以肉体消灭为目标的。过去我们讲到解放战争这一段,经常看到“歼灭”这个词,请注意,歼灭指的不是杀死,而是指把敌人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接受投诚、改编也算歼灭。所以,歼灭敌人一万人,我们这一方就增长一万人,差距就缩小了两万人,这个速度就厉害了。</p><p class="ql-block">你想,在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被歼灭了,或者投降了,马上对队伍进行整编,再拉上战场,就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共产党队伍。这个比例不小啊。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有120多万人,到了三大决战前,发展到280多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兵力翻了一倍多。哪儿来的?其中当然有大量翻身农民参军,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国民党俘虏兵和起义部队。你不觉得,这也很奇幻吗?怎么做到的呢?</p><p class="ql-block">一个很重要的办法,是开“诉苦大会”。</p><p class="ql-block">假设一个师,国民党军队被俘虏了。首先,军官先隔离,另案处理。然后,跟士兵讲,有想回家的吗?想回家,给路条、发路费,不留。剩下的人怎么办?开诉苦大会。</p><p class="ql-block">现在看资料,大概是这么几个步骤。</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动员。政委到每一个士兵身边问,谁欺负过你?老家的地主、镇上的恶霸有没有欺负过你?班长有没有踢过你?连长是不是吃好的不让你吃?都想想,开动脑筋想想,每个人动员。</p><p class="ql-block">第二步,树典型。哪个战士讲得好,到处讲。</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全面诉苦大会。连队讲,班内讲,团内讲,军民联合讲,两支军队放到一起讲,讲得好的就有机会反复讲。</p><p class="ql-block">第四,挖苦根。最后认识到“总苦根是老蒋”,只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劳动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这套办法,是在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和罗荣桓的东北野战军中开展起来,发现有效,推广到全国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不得了的发明,搁在我们现在,你要是想兼并一个公司,你可以琢磨琢磨怎么用。</p><p class="ql-block">这个会一开,同时解决了这么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我们都是穷人的队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2.通过自己的讲述,否定了原来组织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3.通过表达,完成了对新组织的认同。</p><p class="ql-block">4.通过引导,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p><p class="ql-block">这四笔账一算,就明白我开始讲的那个大逆转是怎么发生的了。1946年,战争第一年就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使它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年又消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使它从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已远非战争开始时可比。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365万人,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这个时候,大决战的时机就成熟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一段党史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p><p class="ql-block">一句话:力量的形态可能各种各样,但是本质只有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各种形态的力量,来应对不同的挑战。比如,现金形态的力量,资产形态的力量,外貌形态的力量,物品形态的力量,等等。但是,我们得有能力,看穿它背后是人;得有能力,随时把各种形态的力量还原为人。</p><p class="ql-block">那你说是蒋介石无能吗?有这个因素,但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蒋介石的眼睛里,只有地盘,而且是不能丢的地盘,有各种各样的负担、问题,都要去救,都要去管,根本就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p><p class="ql-block">而几乎同时,在西柏坡,也在开一个重要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在那个阶段的中共领导人的讲话里,你看到的是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还是那句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满眼都是人。</p><p class="ql-block">通过对那场战争的对照,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当代人的处境。</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每天就跟接发球一样,有无数人给我们抛球,那么多微信帖子,那么多人找你,那么多事,那么多闲篇,那么多重大新闻和不重大的绯闻,你的世界凌乱不堪,我们有没有能力像毛泽东那样把这个世界还原?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提出的重大疑问。</p><p class="ql-block">个人非常容易把自己的状态理解为力量的各种形态,比如金钱、资产、容貌、配饰等等。经常忘了,自己的有效社会关系,也就是构建的人的因素,才是自己拥有的力量的原本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马克思那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背住这句话一分钟就够了,理解这句话那是用一辈子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君不见,国家政权是否稳固,不在实力在于人心;公司寿命是否长久,不在资本在于人心;一家三代是否和睦,不在财产在于人心……。</p><p class="ql-block">如今,当人们轻松地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时,真的都理解了这五个字深邃的含义而心生敬畏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