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是月饼

奔腾的浪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中秋节,没少吃月饼。亲友寄的,战友送的,同事给的,自己买的。盒装的,散装的,手工的,品种还算繁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节日前几天,老家的亲友知道我爱吃月饼,提前寄来了自己在家里打的手工月饼。一个个圆圆鼓鼓,金色黄黄,正面的中心不知用的什么“红”点缀了几个小红点,意喻“团圆红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似圆鼓饱满,实则“空囊”薄皮,喜庆可爱,非常有工艺。轻咬一口,薄薄的酥油脆皮里面紧贴着一层溶化烘干后的红糖芝麻,细嚼在嘴里甜软柔香,握在手里干黄面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听家人讲,每到中秋来临前一个月,家家户户都开始打面粉,慢火细炒油面、馅料等。一切备序后,女人们应约拿着祖传下来做月饼的模具、工具、盆钵等,今天到你家帮忙做,相邀明天到我家里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一段时间,远远的就听见一阵阵嬉闹说笑声、柴火锅灶烟、月饼酥香味从屋子里传来,香飘云里雾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早的时候,月饼不叫月饼,是一种军粮。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周武王姬发联络各路诸侯,准备去讨伐商纣王。商纣王就派当时的太师闻仲,率军前去迎战。闻仲就派人做了很多的死面饼子,给这些军人,做行军的用粮,这些死面饼子就是最早的月饼。后来,这种饼子流传到了民间,因为它是太师闻仲发明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太师饼,而闻仲也被称为中国糕点业祖师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带回来一些芝麻、葡萄、核桃仁,把这些东西加工成馅后加到太师饼里,这样做成的饼子口味就更好了。曾有一段时间,核桃馅的太师饼就成为了当时的“网红”小食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朝的时候,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国家昌盛,经济空前繁荣。一些异域的食品也是纷纷涌入中原,丝路沿线的居民也改变了很多饮食习惯,制作糕点的水平更高,品种更多,饼子做得更精致了。其中最流行的小吃,当属饼子,人们叫它胡饼,这里的“胡”意思就是引自异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玄宗非常爱吃这样的胡饼,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到了中午还没有进食,于是杨国忠就去市中心买来了很多胡饼,给唐玄宗充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居易当时不仅爱吃胡饼,还去学做胡饼,做成之后,把胡饼寄给他的好朋友,为此还写了《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他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白居易绝对是一个超级好的“饭搭子”,他不仅会吃,还会做,做了还会寄给朋友们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史书记载:唐朝有一位令史叫张衡,属于正四品官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马上就要升为正三品了(在唐朝,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宰相,可以进入国家的核心中枢了)。有一天,张衡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区,看到路边摊贩卖刚出锅,冒着热气的胡饼直流口水,就买了一张胡饼,直接坐到自己的马上就啃了起来。谁知竟因这张胡饼,把自己的官运给丢了。因为在唐朝,是十分注重官员个人形象的,一个朝廷官员不顾形象,在街边直接吃起饼来,这让别人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张衡在街边吃胡饼的事迹就慢慢传开,一直传到了监督人员耳中。监督人员也是毫不留情,直接把张衡在街上吃胡饼的事报告了武则天,说张衡不顾及官员形象吃饼,也损害了唐朝的尊严。武则天听后就传下旨令给她罢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唐朝,做胡饼做得好的人,是可以升官的。那月饼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天的中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一边吃着胡饼,一边赏月。唐玄宗突然觉得贵妃非常漂亮好看,而这个胡饼的胡字很不雅,杨贵妃优雅地看看月亮,再看看这个饼说:“那就叫月饼吧”,玄宗当场下令把胡饼改名为月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说元朝末年,到处农民起义,要推翻元朝的暴政。当时因为没有电话,也没有互联网,没法联系各路诸侯,朱元璋和刘伯温商定把起义的指令藏在月饼里,然后分发给各路起义军,大家约定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共同干“大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写的那个“月饼”只是一道点心,长得是菱花状的,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样的一个确切记载应该是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吃到的月饼和这个月饼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秋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与和谐。对于老百姓来说赋予了朴素的乡情,特有的生活气息和邻里情怀。对于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承载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寄情于既圆且明的中秋圆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众多在外的人,虽然无法与家人围坐一堂,共赏明月,品尝月饼,只能通过电话、视频通话、写稿和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节日的祝福与思念,仿佛心灵上与家人紧紧相依,回到了那个熟悉而温暖的家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爱吃月饼,日常家里总备有一些“稻香春”月饼类的小点心、糕点,每天吃一点瓜子、花生、杏仁、核桃等一些干果。中秋佳节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特别是吃月饼的时候,能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光,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的意义,更加珍惜、想念与亲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回忆起儿时,长大至今每次回家时与亲人们在一起共度畅饮的欢乐时光,感受那份来自心底最宝贵的记忆、温暖与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9月2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