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伟大有伟大的魅力,平凡有平凡的吸引。感恩敬爱的父亲母亲,以他们特别的平凡吸引我。从年少萌生的文学梦到年老结出的文字果,他们都是不二的主人公。两者虽不在一个层次,但却脱不开关系,也算是一种慰藉吧。非常非常感谢多年来一路陪伴不弃的老师同学亲人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关注帮助鼓励与支持,让你们受累受扰啦,爱你们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后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b>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越八年之久,终于完稿。这是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时长。有时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出一集。非常荣幸非常感谢,以我之拙又以如此之惰,仍然不失我的亲人朋友同学中的你们,特别是我的老师,坚持不懈地给予我关注。在我心里,这不是一分寻常的关注,而是包含了对我和我的父母的真诚与友爱的珍贵的馈赠,唯知音挚友至亲可为。其中一个突出的群体,就是我的弟弟妹妹们,为保证和提高我的素材来源的充分与准确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今生有缘,三生有幸,在此郑重言谢,感恩有你们!无声的支持,无言的理解,都是莫大的鼓励。除你们之外,我最应该感谢的,当然莫过于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用一辈子演绎的人生,和不厌其烦的回忆与叙说,为我的一己爱好开辟了一条得天独厚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前些天,母亲与我视频,又是眼前加回忆联想:“街(今)儿还是好热喋,老天紧(老)不下雨,今年只怕是又跟洛(那)年一样,冬干到腊月二十七,爷爷(指父亲)从题(堤)上回来,夜里一夜大雪,二十八(他耕地)种了一块(自留地的)麦子,第二年收蛮好的麦子~”。记忆力依然了得,和以前说的我已存入素材库的一样。是父亲一辈子勤劳不怠的万千佐证之一。令我锥心难过的是,无情的现实将我让父亲母亲慢慢陪着我慢慢地成文,一天不完成就一天不离弃,自己的从容不迫可以带给父母更长远的晚年的心底默祷与梦想击得粉碎,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一年有余。我之所以把结尾仍停留在父亲逢凶化吉,重归家园之时,就是为了还原自己早已在内心拟定的,父亲母亲在一如既往的平和中相依相伴的场景,那是我最理想的结尾。</p><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间曾有一个多人的共识,就是父母中的一位若先走,另一个将痛不欲生。父亲去世,母亲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脆弱。我们又以为,父亲病得久了,母亲也被磨得苦不堪言,父亲自己解脱了,对母亲也是一种解脱。但我们都错了,但也都对了。错的是母亲的表现部分,对的是父母的感情部分。去年父亲走后,母亲的精神与身体的健康状态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特别不适,主要表现为脚部疼痛,尤其是夜里痛得嚎哭,白天走路又像没事似的,不拐不跛,到医院也查不出问题。也和父亲一样,家里热闹,孩子们回家陪着,又没有那么严重。时间久了,几个照顾颇多的妹妹都认为母亲的疼是装出来的,真正的问题在心里,就是想念父亲,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我们另外几个则还是觉得不管原因是什么,母亲疼痛的感觉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我去年年前到南宁,今年初夏才回常德看母亲。那些天,母亲没有表现出那种剧烈的疼痛感。我用幺妹寄回来的中草药泡水给母亲洗脚按摩,母亲很难为情地一个劲咕咕哝哝:哪有列样的,人嘎碰都不敢碰(老人脚)的,我不理母亲啰嗦,坚持半小时。转天趁我不注意自己就迅速把脚洗了,我说药需要多泡些时间才有效的,然后照样每天做足半小时双脚按摩。</p><p class="ql-block">大妹妹转学弟妹的说笑:“嫂儿说我们这些菩萨都不灵,就看姐姐这个菩萨灵不灵了,还真是你灵些”。因为除了我,大家都回去看过母亲,也带母亲看过医生。我说还真不是,我回来的前一天母亲就已经告诉我疼痛减轻了,夜里没有疼得发抖、睡不着觉了,幺妹准备再寄的药也让她别寄了。但还是问过这个药可不可以吃?那个药可不可以抹?即表示还有疼痛。不过也就问问而已,都没有真正再用什么药。上月再住娘家多日,母亲表现更好了,烧水、扫落叶、收鸡粪,成了晴日里每天早起后的必有节目。前些天,又到家乡晚稻收割季节,看大妹妹群消息,居然捡了他们三斗丘的谷,又还去大坳捡谷了。邻里乡亲亲人谁见谁都看不下去,主动上前关心,帮助提袋相送。其实母亲的身体已经真的不能胜任这种劳动了,但母亲说自己是去玩,去逛公园。走进田野,就感到开心快乐,就会忘掉痛苦。</p><p class="ql-block">人的理性、情感、本能,还有潜意识、下意识等等说不明道不清的因素,在骤变的生活环境中,所有的表现都可以拿来评说,但却实在很难准确地进行预测预判。我想,母亲的脚痛就像她只说很欠(想念),没有过度的悲痛一样,只是表象;而真正的疼痛与悲伤的程度在她自己都不为所知的心底。时至今日,应该是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缓过来一些了吧?</p><p class="ql-block">从几千年的包办婚姻到如今的自由婚姻。一个经历过了千难万险的长途跋涉才得以实现的改变和进步。那是无数人曾经夭折的追求和梦想,无数人从被眼泪浸泡的青春和人生中觉醒,前赴后继地呐喊与抗争的结果。按说,如今婚姻的质量与内涵当有相应的提高,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高度,更和谐稳定更温馨浪漫更幸福快乐才对。可是今天的婚姻,似乎恰恰相反。所谓自由的婚姻,就是任性地吵吵闹闹,自由地分分合合;没有了曾经的敬重、忠诚与珍惜。夫妻之间,一边推崇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一边又没完没了地抱怨这抱怨那。而所有的抱怨,是一定要讲自己的理,说对方错的。这不是很矛盾吗?</p><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的婚姻,是一场完完全全的包办婚姻,结婚前都没有直视过对方。但他们心平气和,相濡以沫的关系,维持了一个甲子还多。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世事变迁,只有他们对待生活、对待彼此的态度始终如一;该任性的任性,该粗糙的粗糙,该在意的在意,该迁就的迁就;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个性,谁也不说为谁改变,谁也不想要改变谁。</p><p class="ql-block">但我却一直不喜欢在父母的生活中去讲爱情。任何一对正常的普通夫妻,耳鬓厮磨的日子,爱情自是不言而喻的存在 ,但家庭生活却远不是独它才能代言的。就像每一种植物里必含水分,但却决不是唯一重要的成分一样。在我看来,爱情不过是少男少女心中的一个梦想,文人墨客笔下的一个主题。而在成人眼里,特别在父亲母亲面前,它就像一枚青涩的果子,只适合玩味或欣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若论父母的感情,他们就是同心同德,骨肉相连的家人,从不怀疑,更不质疑对方对家庭的责任与对自己的情感。一切都在婚姻的开始就已确立,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你的我的,只有我们的。生活中,说夫唱妇随也可,妇唱夫随也行;谁说上前了就听谁的,谁做上前了就依谁的,谁坚持就听谁的,不同意见就可以彻底放下,绝不会不啰啰嗦嗦和争持不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想做的事情,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对彼此的缺点也有清楚的认识,但从不以此埋怨和攻击对方,也不勉强对方顺从自己。做到这点其实也不难,有善良就行。而父亲母亲恰好都有。所以,只要是对对方有伤害的事情,他们指定不做。</p><p class="ql-block">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父亲母亲也都有自己性格中的缺点,母亲执犟,父亲脾气急躁,但即使生活在粗糙的年代,也可以做到事事融和、通情达理,令人不可思议。说来很有意思,父亲平时孤言寡语,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社恐。母亲则属社牛,两个人南辕北辙。但却又高度一致的是,不夸夸其谈,不搬弄是非,不说长道短,不斤斤计较,多做事,少诉求,为人诚恳等。所以,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能找到契合点。</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生活是简单的,思想是简单的,理想和追求也都是简单的,但是,用任何一种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似乎都不够完全贴切。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不用刻意地为对方去改变。就像两个独立的齿轮,却能够天衣无缝地咬合在一起,我觉得那就是上苍给他们性格的一个完美的互补。那些齿轮的凹凸就如父母的优缺点。总能与对方的优缺点中避开冲突。很奇特,不是我们用某一个道理,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可以诠释的,你用任何一种理念来解释都会发现,在某一处它就发生了冲突,不能够得到完美的解释,而他们的诠释是,人是可以有缺点的,无论是任性,还是急躁,都可以,偶尔生气,有分歧也没什么,但却有一个底线,就是他要坚持的就是自己应该放弃的。而家庭矛盾往往是因为一方的不愿放弃,又得不到另一方的迁就和让步而产生的。</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不可或缺,也是父亲母亲共同拥有的,那就是道德观。它可以保证两个人不会出现大是大非上的矛盾。高度善良的本性和自觉自愿的利他思想,以及毫无私心杂念两位一体的单纯的家庭意识,心中只有我们,而不是我,所以他们可以累死累活而不表功,不求回报,又可以轻轻松松地做自己,那不是我字当头的人可以追逐的。他们的这种生活模式,在我们小辈心中,自然谈不上完美,甚至不乏让我们意难平大肆吐槽之处,有时简直近乎于挑拨离间,可就是没有影响力,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十分一致地有着不可憾动的自我认知和定力,无所谓别人说三道四。</p><p class="ql-block">放眼众多婚姻表现,有比他们更好的选择吗?我不知道,没见过。你想让母亲天天陪在父亲身边看他不耐烦的样子,听她不耐烦的语气吗?不能。你想让父亲天天抱怨母亲不在家陪伴他,听自己差遣却又烦操母亲耳朵听不见,交流都困难了吗?不要。随便挑一两样便可管中窥豹,在别人那里可能很难调和的矛盾,在他们面前都不是问题,更不会引发矛盾。你能轻易否定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0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父母回忆的原意原貌,有些东西不一定很准确,比如人名,多是谐音,地名也是记忆中的样子;我以为,它们都不影响我写作此篇文字的初衷,可以忽略,所以没有作仔细的考证。</p><p class="ql-block">80多年的人生,母亲的记忆从三四岁开始,就是再好的记忆力,能够忆起的,也如沧海拾遗,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能够出现在我的文字里的就更少了。你得有恰当的标签引导,才能搜索到相关的内容。所以,不时会有新的内容在不同场合被挖掘出来,为了尽量少丢掉一些,只好穿插安在后面章节。</p><p class="ql-block">拙笔有些时日后,幺妹说:“大姐,我都替你赫(怕),写了这么久,才写到这里,要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呐?”。</p><p class="ql-block">大妹妹说:“姐姐你快点写,我们给你加油”。是啊,我也发现,速度比计划的还要慢很多,似乎父母生活与回忆中的细枝末叶,都舍不得丢弃,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历史,在这里丢弃了,或许就是彻底的忘却,不会再有人记起和提及。父母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苦涩?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理性的处事?我以为,这里面不乏有我们可以吸取的精神食粮。但是,要想把它们都不显突兀,不失自然地揉捏在一起,常觉非常棘手,实在没辙了只好暂且搁置。还有对一些事情的各种准确性,比如时间,人物,语言查证落实,都不是那么的随心所欲,不时被各种顾虑和考量阻拦,这些都算是写得慢的客观原因。</p><p class="ql-block">小弟不止一次想帮助我上一个台阶,把东西写得有条理有主题一些。我也试着做过,但不成功。觉得那样不是有违初衷,就是力所不及,只能告诉他不要指望我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只能把它写成回忆录,不遗巨细。无独有偶,我的一位作家同学,也给了我同样的指导意见,它的正确性已经不用怀疑,但我还是只能这样向同学诉苦,然后继续我行我素。</p><p class="ql-block">其实一开始,我就郑重申明过,文字的体裁只能糊涂着。但在我心里,却一直有一个归类划分,觉得就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散”文,已经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父母所有的回忆带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除了围绕父母生活的年代与经历发生的事情这个大主题,其他实在很难分门别类,相同的生活模式,在不同的时间里,以不同的表现交织在一起。整个都像一只秃毛鸡,没有漂亮的羽衣,又像一个杂货篓子,什么都往里面摁,只想多装一些。我固执地认为,装得越多,意义才越大,而不是越精致越耐看越好。时间久了,或许从里面翻出夹杂着的有点意义的东西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一点。至少可以有更多的点与别人的生活和记忆发生交集,产生共鸣,总之,内容丰富是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百姓,父亲母亲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特别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一对百姓人家的普通夫妻,父亲母亲的表现,特别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我们这代人是红色教育最纯粹的一代。上一辈从旧社会走来,下一辈在改革开放中长大。所以我们对符合红色价值观的人和事,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关注中传来可以作为县志、可以出书,可以拍电视剧之类的评论时,我相信他们不是揶揄和玩笑。我也相信那不是因为我的写,而是因为父母的做,以及与至少两代人记忆相关的生活境遇。尾集发出,有校长朋友认真地问我想不想尝试着推荐出去?并非常热心地表示愿意帮忙。我就觉得,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成,仅有他们的认可,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写父母,已并不是想单纯地表彰和赞美,而是为了告诉大家,有这样一种人和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下的这样一种人生。他们从不失去自己的本色,个性和爱好,又似乎从来只为他人。看起来那么多矛盾的方面,却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丰衣足食的岁月,家,都在他们的经营下不改一贯的宁静祥和。让我觉得有必要思考,我们今天追求的争取的看重的,真的就那么必不可少吗?我们今天批判的蔑视的拒绝的,真的就那样一无是处吗?天天吵架,你抱怨他没有照顾好你满足你的需求,他反唇相讥你照顾好我,满足我的需求了吗?这样就可以相互满足吗?</p><p class="ql-block">家是一片大海,父母的态度就是海上的天气,父母的对锋与战争,就是海上的风浪。父亲母亲,自己有需要隐忍和宽容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那就是互敬互爱。他们尊重对方的意愿和做法,尽自己的能力去助力正当和弥补不足,遇到问题,从不相互责怨,不让它升级为矛盾,一辈子让家里无争吵打骂之事,家庭的海洋,风平浪静,家庭的小船,四平八稳。享受安宁带来的幸福的人,是家里老人和孩子。爷爷奶奶可以不用为他们操心,我们则可以快快乐乐地成长。一个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远比条件差,要坏很多。我以为,相互尊重,是所有和谐婚姻的基石,而能够相互尊重的夫妻,首先就一定是懂道理的人。一个只有某一方用一辈子的忍受来维系的婚姻,决不是值得夸耀和推崇的。</p><p class="ql-block">一个讲道理的人遇到不讲道理的人,除非一方作无尽的让步,牺牲掉自己所有的尊严和个性,家庭才可维持表面的平静。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家庭生活中也尤为重要,夫妻二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也都有对对方的迁就与包容。而这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与众不同的是,父亲母亲把它们都运用得对自己来说恰到好处。所以他们不用为对方的坚持而苦恼,也不用为自己的迁就而委屈。</p><p class="ql-block">男人或女人,说自己做的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是为了家,那家是谁?不包括自己吗?那为家不就是为自己吗?为什么一说到家就是牺牲付出贡献,为自己有什么不应该吗?有什么值得炫耀表功的吗?</p><p class="ql-block">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他们从来不说是为家是为我们,他们谁也不为,就为自己。家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的辛苦当然也都理所当然地属于自己。反倒是孩子们为他们做点什么,都觉得过意不去。对于人情,他们信奉的是,千斤不为多,四两不为少,出得你的手,进得我的门,归根结底,就是不争。</p><p class="ql-block">不要以为,他们一辈子的和和睦睦,是不讲理只讲感情的结果。恰恰相反,他们的一生,过的全是道理支撑的日子。比如过年过节,如有任何住客在家吃早饭,即使父亲晚上陪客人玩了牌才刚刚睡着,母亲早饭熟了,照样让叫醒父亲。从不起宁可怠慢一下客人,也要让父亲多休息一下之念,也不担心父亲有怨气,不耐烦,责怪自己不心疼他关爱他。父亲父亲则不管自己有多累,都不会有任何意见,马上起来捡桌子摆碗筷端饭菜,招呼客人们喝酒吃饭,从不需叫第二遍,绝不会只管自己睡觉,于客人不管不顾。一家之主,待客之道,就该如此,这是他们的共识。在父母家做客,你可以随便挑毛病,但没有人来挑你的毛病,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真诚的热情友好,不掺一丝杂质。他们总是那样默契,从不大喊大叫地要谁去做什么,人前人后一个样。在我们眼里,有时就觉得母亲不会心疼父亲,都是自家亲戚,不一定非得叫醒父亲。但在母亲父亲心里,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厚非。</p><p class="ql-block">他们的一辈子是辛苦的,劳累的,但也是幸福的,满足的。辛苦劳累,是社会给的,更是儿女给的,幸福和满足却是自己挣的,相互给予的,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从不互怨,互轻,互责,互打互骂,而是互相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我们看重的洗一次碗,挑一担水,而是爱你所爱,随你所为;单纯得像个孩子,糊涂得像个憨头。</p><p class="ql-block">如果早些时间完稿,我对父母的婚姻之路,相处之道,还是不会往大了想。而当他们近年来呈现出的不同的一面,却颠覆了我的认识与评价。他们和过去的自己大不一样,倒是和别人家父母,和现代婚姻中的我们再也没有多少差别,有了不顾对方感只站在自己角度说话的时候,也有向对方说不,对对方不满生气的时候。虽依然不像人家那样大吵大闹,不过小小表现一下而已,但与过去的他们到底有了异样。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的过去。几十年相敬如宾、相安无事、风平浪静的日子,似乎是植入骨子里的平和与包容,两人之间高度的默契与理解,都不是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那就是他们的修养,他们的信念;他们对婚姻家庭最真挚的情感,最执着的用心,最努力的经营;非得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与社会道德高度契合的结果。当他们再也掌控不了自己思想、情绪、甚至行为能力的时候,一切便开始随性、走样。</p><p class="ql-block">如今之际再回首,这种被时间改变的认识更加明朗。他们一辈子的平和包容并不能像我一直以来认为的那样,简单地归结于性格使然,而是恰恰相反,大多都应归功于自我约束与自我修为的结果,是他们在传统道德的指引下苦心经营与努力创造出来的。对家庭的贡献远不止勤劳,还有带给家庭的和谐平静,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个人领地,但为了家庭都放弃了,贡献了。他们的思想道德不允许他们放纵自己。这是他们保证家庭和谐的重要武器和秘诀,也是他们与别人最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以前的他们,让所有家人享受到了珍贵的家庭和睦带来安宁而不以为然,而现在的他们,却让我们在父亲母亲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中不知所措,这一秒心疼母亲照顾父亲的艰难,下一秒又心疼母亲不懂照顾带给父亲的伤害。</p><p class="ql-block">当他们的身心都已衰老到不能调控把握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没有了约束能力。这样的生活状态,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出现在老年,再正常不过,也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父母年至耄耋,已属难得。反之,如果出现在年轻的人生季节,那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也是应该尽力避免的了。</p><p class="ql-block">而晚年的父母,前方的路能走多远,走成什么样子,小辈的照顾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与姊妹闲聊,我曾说,子女的生命与幼年的生活是父母给的,而父母老年的生活甚至生命,又是子女给的。这个感慨,最先来自于一次我们回老家过年,遇公公因肺部感染发烧,自己在家吃无效,大年初二被我们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用药一周捎带物理降温仍然不起作用,后转院至市人民医院用了进口药,才得转机。后来几年,公公婆婆几次提及,说要不是我们送他去医院,早就栽到山上,草都不知长多深了。的确,没有人照顾爱护的晚年是悲凉的。再伟大的人物,再卑微的百姓也不例外。任何一个争取到的幸运,都是生命延伸延长的根本。</p><p class="ql-block">我也不认为子女为了父母牺牲掉自己与自己子女间的正常生活是最应该的,我想作为父母,也没有谁愿意自己成为子女的拖累,特别是以他们难以承受的压力作为代价,在我们歌颂的传统美德中,未必没有并不理性的理想。</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矛盾,顾此就会失彼。每个人都会老去,都有自己不能把控的日子,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何去何从?未必都是子女的课题,也应该是整个社会以及老人自己的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