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

气逸质伦

<p class="ql-block">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家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底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对于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古代民间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就能从这个站位把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期盼端详的清清楚楚。若想儿女真正跃入龙门、出人头地,必要的家教一定不能或缺。</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规矩,定义到家庭,我们一般称作家教。好的家教,往往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甚至形成习惯,伴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直白的理解,家教就是家庭教育,是儿时长辈的言传身教。但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立规矩就是家教。</p><p class="ql-block"> “饭碗里不能有剩余的饭粒、饭碗不能用手掌托着、吃饭不能吧唧嘴、长辈不动筷子不能抢先吃东西”,就饭桌上的规矩,我能记得清楚的都有好多,还有好多礼仪礼貌类的,如:“问路不能白搭话、看见长辈要按辈分称呼”等等,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我们懵懵懂懂。到了夜幕降临昏暗的灯光下,讲完故事的奶奶偶尔也会讲起这些规矩的来历:碗底的饭粒是个人的福窝,日积月累剩饭能养活一口人;饭碗用手掌托着是要馍馍(乞丐),至于抢在长辈之前吃饭,那是目无尊长,伴随着奶奶冗长的叨叨中,我们兄妹似懂非懂,渐渐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犯了规距受到责罚,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哥哥排行老大,干的活最多,可是挨的打也是最多的,和当下的干的活多出错就多现象,完全是一个版本。最怕夏天不小心犯错,炎热的夏天穿着单薄,木条抽在腿上屁股上,火辣辣的疼。以至于我们有个口头禅:筷子算卦,就要挨打。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伙伴,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每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孩子们也没有现在这么娇贵,每一次犯错挨打哭喊声之后,我们抹着眼泪默默记住了许多道理和规矩,而其中的许多,潜移默化之中演变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就像儿时电视里看到孙悟空用金箍棒划圆圈时刻保护师父一样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的讲,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以来,这种家教家风被弱化,很多家庭不懂得爱可以与规矩并行的道理,寄溺爱于一身的孩子,很难受到应有的约束和规范,在是非辨别能力不成熟的季节,失去了最好的纠正和引导时机,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世风日下的秋天里渐渐枯萎。</p><p class="ql-block"> 最近读到了一段话,挺有感触。“我读得了圣贤书,却管不了窗外事。心生怜悯是我,袖手旁观也是我。我共情,却无能为力,这情绪像一把尖刀不停刺痛我的心。…”每个傍晚看到小区里玩耍的不少孩子操着脏话,自行车肆意碾压着草坪,高档的旅游鞋随意踢飞装饰的路灯…,目睹着一幕又一幕,我总能回忆起小时候犯错挨打的画面,虽然当初心里充满恨意,可是当我们长大以后,特别是到了父母亲当初的那个年龄,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眼眶里噙满了泪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