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最后如何优雅告别?

独步幽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读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对于每个人或迟或早都要面对的死亡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是的,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是我们每个人的期盼。正如一个宁肯接受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的危险也不肯搬离自己居住了几十年住所的83岁老人说的那样,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也已经度过了愉快的一生。我能做的事都做了,想做的事都做了。所以,我们何必为不可预知的未来患得患失?何必为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忧心焦虑?人生短短几十年,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好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的可以由自己掌控的生活。没有人喜欢总是被计划、被控制、被指使,像木偶一样被牵着鼻子走。包括在疾病和死亡来临时,选择救治还是放弃治疗的自主选择权。任何时候,选择权都是人最高级的精神渴望,遵从本人意愿就是对人最高级的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本召唤行动的书。它警醒社会关注衰老与死亡的话题,提醒我们对衰老与死亡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中对人体从身体机能到心理层面衰老的渐进过程进行探讨,指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使老年人的身体变得脆弱,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逐步下降,接受能力变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进行反思,指出疗养院资源不足和生活模式的规范化、制度化,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缺乏个性化和自主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临终过度医疗进行深度思考,提出了善终服务的理念,即如何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尊严地度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讨了家长型、资讯型和解释型三种医患关系模式,认为医生帮助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和权衡,让患者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让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中的解释型医患关系是理想的模式,能够充分尊重患者意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引发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构建个人故事很重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构建自己的个人故事对于维持生命的意义非常重要。老人需要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自己的经历被他人理解和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衰老这一过程,以更坦然的心态面对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和生命的必然走向。可以使老年人家属更深入地了解长辈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避免因观念差异或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也能更好地处理老人在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决策问题,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更好的关怀和支持。值得一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心推荐阅读。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及其家属阅读。在生命的最后,你觉得怎样的告别才是最好的呢?欢迎美友们一起交流阅读心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文章插图来自AI制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