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税务师,英语翻译,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写作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 机关有各种考核,牵扯了不少精力。很多人颇有微词,在背后发牢骚,说考核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考核大致分两种:内部考核和上级考核。还有一种分类: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考核有没有必要?很难下定论。如果说没必要,为什么乐此不疲?如果说有必要,为什么没有看出实效?</p><p class="ql-block"> 记得很多次,为了对下减负,上面三令五申,不准对下考核。既然上面不准,说明考核没有必要。说是说了,但考核还是如火如荼、一如既往。特别年底,机关上下都忙考核,一方面忙考核别人,另一方面忙被别人考核。考核牵一发而动全身,像根指挥棒,指到哪,必须打到哪。我在机关时,有幸参加过若干考核,算是亲历者和感知者。</p><p class="ql-block"> 考核的本意很好,督促下面认真工作,完成任务。一项工作布置下去,如果下面不认真对待,虚以委蛇,肯定不行。机关讲究言必行、行必果,确保政令畅通,上下一盘棋。否则,各行其是,各走其道,一盘散沙,小则行政效率低下,大则出纰漏或差错,不可容忍和放纵。</p><p class="ql-block"> 为了考核,机关煞费苦心,设定目标、确定指标、匹配分值、下发文件、成立班子、实地考核、计算得分、评定名次、召开大会、表彰奖励。最伤脑筋的是如何让考核设计得合理、公正、公平,大家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这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情况千差万别,职责千差万别,工作千差万别,设计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又包罗万象的考核,这比登天还难。当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考核再难,机关也有办法。当年计划生育,抓大肚子流产,那么难都做得很好,何况小小的考核。</p><p class="ql-block"> 最难的还不是设计考核,而是考核打假。机关都想真考核、考实绩,初心十分明确和正确。我刚毕业时,还没有GDP,只有总产值和净产值,考核只能用这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有两套计算方法,80不变价和现行价。为了考核真实绩,只能考核80不变价,统计部门下发80不变价大本子,每家计算产值都到大本子上找80不变价,这下问题来了。80不变价的产品、品种很有限,而新产品层出不穷,大本子上根本找不到,只能用现行价代替,于是80不变价形同虚设,成了聋子的耳朵。各家上报产值越来越离谱,胆大的吓死胆小的,为了考核争位次,各家挖空心思报产值,有的重复报产值,一只鸡能报出5只鸡的产值,再加上蛋的产值,蛋变成皮蛋的产值,皮蛋又变成皮蛋瘦肉粥的产值,皮蛋瘦肉粥又加了油条、米饭饼的产值,几乎无法分清真假,不得不派人下去实地核查,而且还为核查行动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挤水分”行动。</p><p class="ql-block">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产值考核不得不弃而不用。此时,来了个GDP。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洋指标,原来我们没有。由于是新指标,很少有人懂,都觉得时髦、新鲜、好玩。记得当时很多人满嘴GDP,各种场合言必谈GDP,连普通老百姓吃饭都问我,你们那里一年的GDP是多少?如果哪位不会说GDP,一定会被人耻笑。我虽然学的统计、干的统计,但开始也不懂GDP,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不得不强行弄懂。GDP的构成和计算比总产值复杂,不是专业人士,很难真懂。最可悲的是,有人喊了一辈子GDP,也没有弄出个所以然,真懂者大概不超过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不真懂GDP,也不是十分见不得人的事。既然上面考核GDP,我就给你GDP。有一次,我参加上面举办的GDP培训班。老师说,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都产生GDP,自我服务不产生GDP,为他人服务,创造服务价值,就产生GDP 了。比如,一个保姆,为你家做家政,就产生GDP。如果你把保姆娶做老婆,虽然还为你做家务,就不产生GDP了。所以,为了多产出GDP,为考核多做贡献,尽量不要娶保姆做老婆,而娶不产出GDP 的其他人做老婆。全场哄堂大笑,纷纷感到GDP虽然高深莫测,但来得并不困难,只要不娶保姆做老婆,GDP就来了。</p><p class="ql-block"> GDP被用来考核,水分就出来了。工业部门的GDP叫工业增加值,由各企业自报。由于考核,各家都不甘落后,报出来的GDP 比销售额还多,汇总上去,几个指标一对比,逻辑关系出了问题,上面就派人下来核查,挤掉水分,但又不能挤得太多,挤多了,挤的人对上也不好交代。当时,各家都为GDP报多少绞尽脑汁,报多了,指标逻辑关系说不通,报少了,考核得分上不去。后来,上面想出个法子,上报前先通气,报多少定下来再正式上报,避免贸然上报,收不起场子,又不能随便更改。</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就想,要是不考核,按实报GDP多好?其实,当时各地、各家经济发展都很快,实实在在的GDP一点都不少,增速也不低,否则,这些吃的、穿的、玩的从哪儿来的?不都是实实在在的GDP提供的?再说,上报GDP,其作用也就是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便正确决策,为什么非要赋予其他功能? 实实在在的GDP都在那儿,报与不报都跑不了,真正管用的还是生活过得怎样?有水分的GDP,根本不存在,更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非要挖空心思上报,除了往脸上贴金,没有任何实际效用。</p><p class="ql-block"> 没过几年,上面不再考核GDP,而改考核项目。大家认识到,GDP增量来自新项目,新项目有了,投产达效后,GDP自然会来。新项目是源,GDP 是泉,有源泉才涌流。另外,新项目带来的不光是GDP,还有就业、营收、税收、人气、三产。新项目多不多、大不大,决定一个地方的经济后劲和体量,所以,一时间各地都疯抢项目,甚至不惜一切招项目。基本办法是:下死任务,严考核,形成高压态势,投入人力、资金外出招商;开各类洽谈会、艺术节、招商会;构筑政策洼地,让税、让费、让地价、免房租、无偿建房。这样做效果十分明显,但也让假投资、假项目、假客商有机可乘,投资掮客、项目掮客,哪里有优惠,就往哪里跑,混吃、混玩、混人脉,虚张声势上项目,优惠政策到手后,再虚晃一枪,转手倒卖,将优惠政策变现渔利。</p><p class="ql-block"> 项目考核十分严苛,把很多单位逼上绝路。有几次,我也有幸外出招商,当地官员介绍,项目为零,一切为零。没有与项目无关的人,没有与项目无关的事。我问他们怎么应付考核?她说,再难也要应付,有这么几个法子:一是化整为零。一个项目进来,不能全报,今天报一点,明年报一点,后年报一点,基本年年完成任务。二是化小为大。实实在在投一千万的项目就不小了,可研报告说投一个亿,也看不出来,更不好核查,总不能到工地一块一块数砖瓦吧?三是化缘分羹。与跑到项目的单位提前协商,说是共同跑的,考核时分一半或三分之一投入,凑凑完成考核。当然,也有自己实打实跑的项目,考核起来可能更为理直气壮些。</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一篇网络文章,作者是退役经济学家,文章观点很吓人,核心观点是,高收入、高GDP,不是血汗钱,而是高知识社会对高价值服务业的认可度决定的,不妨引述几段共享:</p><p class="ql-block">你能创造多少财富(GDP),不在于你有多辛苦生产,而在于你能创造多少别人的需求。如果你能很短的时间,创造出别人的需求价值,那你就可以做到高收入且高休闲。给其他人提供高价值服务,这才是发达国家高收入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别人的假期,也可能带来你的收入(例如你是牙医或者话剧演员,那么餐饮员工放假就可以来看牙医、看表演)。休闲不是躺平,是多元化经济结构。若每人都只埋头生产,则其他行业就要破产。</p><p class="ql-block"> 只要消费者认可,服务业GDP就可以很高。大量专业人员,以及大量认可专业价值的消费者,才是高收入增长密码。</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国教授、歌星、设计师、咨询师、科研工程师、作家、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摄影师、星级厨师、投资经理、画家……都能获得相当高的服务价格,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这些服务价格比工业品价格高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是高收入国家。</p><p class="ql-block"> 教育水平越高,就越认可高水平服务的价格。认可知识价值,认可专业价值,认可思想价格,认可美学价值。也就是说,认可一本书、一首诗、一段讲座、一场演出、一份科技研发、一小时咨询服务的价值,这些价值才能定出远超过普通工业品价格的价格,从而拉高全国人均GDP。</p><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考核,辛辛苦苦压出来的实绩,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多放几天假,多唱几首歌创造的价值更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