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洮河记事,说的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在父辈们身上的事情。我们这些“三年困难”过后出生的人,虽未赶上那场发生在洮河边上的事情,可是,个个都是从父辈们口中听着“洮河上”的故事长大的。因此,有关当年发生在洮河上的一些历史往事,也就成了深刻在我们这一代人脑海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58年的5月,甘肃省正式立项,成立“引洮水利工程局”。6月17日,在省委书记张仲良主持下,有12000人参加的引洮工程开工典礼在岷县的古城村隆重举行,省长邓宝珊、省上各厅局主要领导、还有各专区主要负责人都参加了当天的开工仪式。</p><p class="ql-block"> 当年参与这一大型水工程建设的涉及定西、天水、平凉三个专区11个县,共有10多万人参加。起初,在工程局的下面,以县为单位,组建为8个工区,后来扩充到11个工区。据《通渭县志》记载:“全县抽调农村劳动力2.3万人(占总劳力17.8%)由副县长白尚文带队,赴会川参加引洮工程建设”。</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1958年前后,白家川一共有460多口人。在为期三年的引洮工程期间,村里先后有30多人奔赴洮河工地,这其中除了生产队派出的民工,还有后来逃荒私自投奔工地的人,也有学校散场后,结伴前往工地的一些学生,他们都亲身见证了那场声势浩大省级水利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当年,通渭工区的书记和主任由时任通渭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白尚文担任。他是我们白家川人,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认为工地上的白家川人是有后台、有靠山的一个特殊群体。</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这都是他们的主观臆想。</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洮河工地上确实涌现出了一些崭露头角的白家川人,可这些人的出人头地,与白尚文这个“靠山”没有一点关系。</p> <p class="ql-block"><b> 【一】宣传员白转章 </b></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搞宣传工作的白转章。</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白转章,是个20岁上下的小伙子,又是高小毕业,人也长得精干利落,算是民工队伍里的一个文化人。工程开工不久,工区办公室需要一个识文断字的宣传员,办公室的秘书是张志忠(王家窑人),一般情况下,这类事情都是由他来操办。张志忠也清楚,工地上虽然人多,可大都是两眼一抹黑的大老粗,能胜任宣传工作的少之又少。如果瞅不准人,不仅耽误工作,还会弄出一些笑话,造成不好的影响。他思来想去,觉得认识的民工中,唯有白转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于是,通过工地干部,找到白转章,说了些具体的情况之后,就将他调进了广播室。搞宣传这事情,除了要识字,还要在广播里念稿子、读文件,所以口才和吐字也要能说得过去。广播室作为工区指挥部与一线民工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工作虽然不重,但岗位十分关键,不能有任何差错。</p><p class="ql-block"> 白转章被调入广播室之后,由于做事认真,加之聪明好学,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后来,工程局给每个工区派发了一台放电影的设备,但没有派现成的放影员。上级要求,让各工区选派人员,到工程局宣传部统一培训,然后再到各工区从事放影工作。</p><p class="ql-block"> 近水楼台先得月,接到通知后,办公室马上派白转章去参加了放影员培训学习。白转章也不负厚望,通过一段时间地学习,很快掌握了放影机全部的操作流程。学习结束后,马上归队投入工作,他白天在广播室读文件、念稿子,有条不紊从事原来的工作;一到晚上,又到各工地给工友们放电影,极大的充实了民工的精神生活,深受干部和群众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白转章全身心投入宣传工作时,家中突然出了变故。他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请假回到白家川。未曾想,他这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衷爱的工作岗位,在老家的土地上困守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二】崭露头角的一匹“黑马”</b></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说的白宝珊,他堪称是洮河工地上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注①:“黑马”,指竞技场上出人意料夺得桂冠的参赛能手,通常比喻生活中超乎寻常、取得非凡业绩的成功人士】。</p><p class="ql-block"> 说到白宝珊在洮河工地“峰回路转”的人生经历,不得不提及毛家店上街的毛志贤老人。毛志贤是建国初期入党的共产党员,为人耿直,不卑不亢。在老家的时候,他就和白宝珊关系不错,后来在洮河工地,两个人更是如影随形,犹如亲兄弟一般,总有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大跃进”期间,凡事都讲究“政治挂帅”,尤其是用人方面,极为注重政治面貌。由于毛志贤是个党员,加之他刚正不阿,办事也很认真,所以就被分派在工地的一个食堂,做食堂管理员。当时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工作。毛志贤的管理能力非常强,将食堂里的各项工作搞得井井有条,非常出色。有一天,工区办公室秘书张志忠找毛志贤谈话,并慎重告诉他,目前有一个去学开车的名额,问他想不想去。朴实无华的毛志贤一听,当时就想,食堂管理员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喝的工作,一旦丢手,就再遇不上了,于是便自动放弃了这个去学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这也难怪,那个年月的人,一般都没啥大的奢望,只图眼前能吃饱肚子,没有长远打算。就连一些干部,思想也很单纯,一天到晚只想着手头的工作,很少考虑别的。张志忠一听毛志贤不愿意去,便随口问他,“你既然不想去,你看再派谁去合适?”</p><p class="ql-block"> 毛志贤当即推荐:“干脆让宝珊去,我看那是个学开车的料”。</p><p class="ql-block"> 张志忠一听,便问毛志贤:“你说的就是白家川没治得很的那个娃娃么?”</p><p class="ql-block"> 毛志贤点了点头:“正是他”。</p><p class="ql-block"> 张志忠当即对毛志贤说:“你现在就去找他,叫他到办公室来,我开个证明,干脆就让他去”。</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个改变白宝珊人生命运的决定,在两个人一问一答之间,不经意拍板形成。而老实本分的毛志贤,由于贪恋食堂那份工作,与原本属于他的一个“金饭碗”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 仅仅过了一个星期,白宝珊手握方向盘,驾驶着一辆崭新的“解放”汽车来到工地,他的师傅则在旁边副驾驶座上坐着。要知道,当时的“解放”汽车,是在苏联援助下,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由毛主席亲自命名的品牌,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的标志。能开上这样的汽车,用今天流行的一句话来说,那可是绝对的“哇塞”!</p><p class="ql-block"> 毛志贤见此情形,心里“咯噔”一下——他后悔了,但已经悔之晚矣!</p><p class="ql-block"> 到了1960年12月,中共中央西北区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引洮工程全线停工。毛志贤与返乡的民工一道,顶着呼啸的寒风,步履蹒跚地回到老家毛家店,在生产队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人家白宝珊,作为洮河工地上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直接进入省城兰州,风风光光在甘肃省农副公司上班,成了一名吃公家饭的正式工人。</p> <p class="ql-block"><b> 【三】一个不会算账的管理员</b></p><p class="ql-block"> 按说,无论在啥单位,只要是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那怕再不称职,起码也得认识几个字,要懂得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这类基本的常识。可凡事总会有例外,比如,当年洮河工地上的白玉华,就是一个既不识字,又不会算账的食堂管理员。</p><p class="ql-block"> 其实,白玉华进食堂当管理员这事,完全是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被迫进入这个角色的。不过,像他这样被迫升职的情况,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例子,比如民国时期做过大总统的黎元洪,在“武昌起义”成功后,由于孙中山尚在国外,就被起义将领张振武等人连逼代诱,糊里糊涂硬给推举成了革命军统帅。当年洮河工地上的白玉华,只因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在毫无思想准备、心里还有些发怵的情况下,也懵懵懂懂做了一回黎元洪——被强迫当上了食堂管理员。尽管他一再推辞,也一再声明,“反正我不识字,我也不会算账”,可领导回答他的就一句话,“你是个党员,是党员就得服从党组织安排”。同时,上级还向他承诺,至于不会算账,这好办,到时候给你找个会算账的。</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面对一些炙手可热的位子,有的人挖空心思、百般谋算,就是轮不上;有的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心思,可顶不住“好运来敲门”,躲也躲不掉。那时的白玉华,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虽然他极力推辞,最终还是身不由己,被“钦定”成了食堂领导。刚一到任,上面立马兑现承诺,真给他配了一个会算账的“秘书”,专门帮他管理食堂事务,白玉华唯一的职责,就是坐着当领导。</p><p class="ql-block"> 按照常理,一旦当了领导,或多或少总会显示出一些领导的威仪。可白玉华不会这一套,他非常平易近人,从不恃宠而骄,没有一点“官架子”,对下属也始终保持高度的信任。无论“秘书”、还是别的下属来向他请示工作,他总是这样回复:“合适着呢,你看着办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白玉华是个十分善良的人,也非常善解人意,尤其对工地上干活的人,能照顾就尽量照顾,从不抠抠索索为难人。当时工地上干活的人,由于劳动量大,往往等不到吃饭的时候,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了。于是,就借口去喝水,总往食堂里跑。每当有人进来,白玉华总会塞给他们一些馒头或其它能吃的东西,赶紧让他们垫垫肚子。如此下来,账面上经常出现超支的情况。上头要是来问,白玉华也不拐弯抹角:“大家的活重得很,饭做少了不够吃,吃不好就干不成活……” 来人一听,也是实话,只好以“要厉行节约,省着点吃”之类的话强调一下,然后再去向工区要粮。</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召开员工大会,评选先进典型。万万没想到,不会算账的白玉华竟然以广泛的人脉、绝佳的口碑高票入选,不仅戴上了象征荣誉的大红花,还获得了一枚“引洮青年突击手”铜质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顿时,整个会场掌声雷动,欢呼声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四】工区剧团里的“小明星”</b></p><p class="ql-block"> 引洮工程开工之后,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很大反响。1958年7月,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在甘肃视察期间,亲自为工程题词。其后,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也亲临工地视察。另外,各地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和剧团也经常到工地,慰问奋战在一线的民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也率团来到洮河工地,进行了慰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 受此影响,在工局宣传部倡议下,各工区也成立了自己的业余剧团,不定期为民工表演各类传统剧目。当时来说,在各工区组织的文艺团体中,通渭工区秦剧团最受群众欢迎。尤其是团里的青年演员白俊清,以其良好身段、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成了通渭工区文艺队伍里一颗耀眼的明星。</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白俊清年龄不大,人长得也和他的名字一样,清秀俊朗,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自从被选进剧团后,在一些前辈指点下,通过刻苦努力,很快就激发出了他固有的艺术天赋,成了剧团里数一数二的名角。当时的白俊清,最擅长的是小生和旦角,无论走到那里,只要他登台演出,总会迎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和喝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58年那时候,新编现代剧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白俊清在新编眉户剧《梁秋燕》中扮演的梁秋燕这个角色,充分发挥了他精湛的表演才能,不仅扮相美观大方、唱腔韵味悠长、声情并茂,对剧情的把握也非常精准到位,受到工区观众的一致好评,还被工程局宣传部列入“推广剧目”,要求各工区剧团都要学习和推广。一时之间,白俊清主演的《梁秋燕》,传遍整个引洮工区,也红遍了洮河两岸。</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其它工区不认识白俊清的人,往往以他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来称呼他,每当看到他的身影,总会不约而同停住手中的活,一边张望一边互相招呼:“快看,快看梁秋燕,梁秋燕来了,那个娃娃就是梁秋燕”。如此场景,无异于今天的追星族,眼神里充满惊喜,也流露出对他的热爱与崇拜。毋庸置疑,当时的白俊清,就是引洮工地戏剧爱好者心中一颗耀眼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