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于重阳节因怀念兄弟情深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却常常让我在中秋佳节想念故乡和亲人。大概是春节常陪家人度过,端午又不及中秋的团圆意味,于是中秋节便成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亲最甚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怀念的时光是童年,最让人回忆的日子,是童年的节日。中秋时节忆中秋,当我回想童年时的中秋节,已然记不清哪一年或那一次的中秋有什么特别,只是所有美好的回忆,温馨的画面,在层层叠叠的记忆里,伴着香甜美味翻腾,心思浩渺,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从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艰苦,借着过节时农家人偶有的阔气,让童年生活增添了格外几分美好回忆。旧瓦房里,15瓦的白炽灯泡泛着米黄色的暖光,新炒的红皮花生还热乎着,手里抓一把,兜里揣一把,从客厅溜到厨房,闻一闻砂锅炖肉漫出的香味。母亲见我来,忍不住又一次打开锅盖,勺子舀块精肉让我尝一口熟没熟,咸不咸。刚出锅的肉太烫,我只能一边嘶哑咧嘴的吃着,一边连连点头,没工夫回话。土灶上的铁锅里,煮的是上午从河里用鱼藤汁水“毒晕”后捞回来的杂鱼。杂鱼加辣椒先炒后煮是一道美味,所以父亲有句顺口溜:小鱼儿进门有三败,败了油盐败了饭。八月中秋,柚子熟了,屋旁的柚子树压弯了枝头,新剥的柚子果肉粉嫩,酸甜多汁。兄弟几个一边分享剥好的柚子,一边猜测父亲把买回来的月饼今年又藏在了什么新地方。父亲也是讲仪式感的人,每次中秋节,总喜欢在吃完饭后,才肯把藏起来的中秋月饼,变戏法一样最后拿出来品尝。大概是担心提前暴露月饼藏身之处,等不到过节就被一扫而光吧。晚饭后,吃饱喝足的我们叫上左邻右舍的玩伴,在皎洁月光下玩警匪追踪或老鹰捉小鸡等孩童游戏。</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便很少回家与父母兄弟一起过中秋节了。记得离开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是在火车上过的。那年那月那日,我正好南下海南求学。当驶向南方的火车经过我们村庄时,我既感慨终于脱离了千百年来束缚农民的宅田村舍,不用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又像一只才离开枝头的小小鸟,对即将开启的城市新生活充满了忐忑。然而,也就是这一夜的南下之行,让那个多少人都想逃离的不起眼村庄成为了日后常常思念的故乡,也让我与父母之间隔着一个名词叫作远方。 </p><p class="ql-block"> 我大学念书的地方在海口,从海口到家里,需要乘十八个小时轮船到广东,再乘十个多小时火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家里。路途漫漫,颇费周折,有时过年都不回去,更不消说中秋节。 第一次远离家乡在海南过中秋,记忆是深刻的。那天中秋节,班里没组织活动,不记得食堂有没有供应月饼。我们学校离海边很近,站在四楼的教室就能望到大海。那天吃完晚饭,我一个人散步去了白沙门海滩。也许我想去体会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情,想用沙滩上的人群热闹抵消我内心的孤独,想去海边隔海遥望下我已远离的家乡。琼州海峡北岸那头是湛江,是广东,再往北一点是赣州,是泰和,那里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的父母亲人。那一夜,我一个人在海边坐了许久,也想了很多,我想念千里之外的父母和家人,我知道他们也会想我。父亲应该照常买了两斤豆沙月饼,母亲现炒了一筐新落的红皮花生,炖了一砂锅香喷喷的肉汤,老哥温了一壶自酿的米酒,还从屋旁的柚子树上摘了几个酸甜酸甜的蜜柚。但他们会感觉到少了一个人在,少了一张馋嘴,少了一份共享团圆时光的快乐。也许我想多了,他们正忙着喝酒吃肉聊天呢,只是我那时的孤独和思念,是真真切切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电话,跟家人联系,只有通过写信。我常常写信,父亲偶尔回信。他总是很忙,工作日要教书,周末休息日要干农活。父亲说只有在周末的雨天,他才有时间给我回信,说说家里的情况,说说自己的身体,以及勉励我努力读书,报效党和国家,为家庭争光之类的话。他说是因为党的政策好,他才能从民办老师转公办的,他才有钱供我上大学。父亲为人师表,每每给我回信的结尾,总是充满着正能量。那天中秋节过后,我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并用一首《思乡望月》的七言诗作结尾,还附了两张近照。我不记得父亲有没有给我回信,但后来过年时回去,发现父亲已把我的照片添加进了老相框,把那首诗用细毛笔重新抄写了一遍,贴在照片框的下边。随手写的小诗,得到做老师的父亲认可,当时也有点小满足。其实父亲也偶尔喜欢写点小诗,那是后来的后来,才偶然发现的,父亲从不以诗示人。</p><p class="ql-block"> 继海南之后,我在上海过了三个中秋节。我十分记得在上海过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时候研究生院搞中秋晚会,每个学院都要出节目。一般这种活动是没我什么事的,可偏偏因为外院男生少,配角不好找,活活被女生拉去做了一回分不清是小品还是话剧的晚会演员。第一次在这样欢快而又隆重的场合表演,至今难忘当时紧张兴奋的心情。接着外语学院也搞了一次小型中秋晚会,在室友的鼓动下,我凭借着初学的吉他才艺,向校园附近的琴行老板借了把插电吉他,在晚会上弹唱了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和郑钧的灰姑娘。上台表演紧张的缘故,感觉没有达到平时的状态,最后只能草草收场。但也因为这么一次上台表演,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同学戏称我唱歌时的普通话比说话要好听,还有同学提出来跟我学琴,只是我自己都没学精通,更谈不上教人学琴了。如今想来,那次并不完美的节目表演,竟成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登台献唱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因为随着校园象牙塔生活的结束,进入现实社会中,整日忙于工作和生活,再也没有心思和时间学琴,少年时萌发的音乐梦想还没开启便已画上句号。</p><p class="ql-block"> 在杭参加工作后,因缘际会,佳偶天成,于是把家安在了旅游文化名城杭州。成家后,中秋节便又有了家的味道。特别是有了小孩后,为了给孩子营造节日气氛,传承佳节文化传统,爱人由一个小家碧玉转入贤妻良母的角色,照着平时人家在朋友圈晒出的菜品,炖个土鸡汤,红烧两条鲫鱼,清蒸三五只螃蟹,炒点新鲜时蔬,也依葫芦画瓢烧出一桌好菜。无酒不成席,就算平时都不怎么喝酒,过节时也装模作样温点绍兴黄酒,或整两杯啤酒葡萄酒。只是此时的月饼,已经有点可有可无了,单位发来的月饼,一家三口分一个尝尝就够了。有时节前想起远在家乡的年老的父母,又不能陪他们过节,除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只能打打电话,买盒上好的月饼,邮政快递寄回家聊表寸心。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说对于考学进城后的生活有什么遗憾,最遗憾的就是过去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回家陪伴照顾生我养我的父母吧。</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又一次离家在外,在雪域高原上过中秋节。因工作的关系,因西藏的情缘,也因各自的孤单,在意蕴团圆的中秋佳节里,在充满着神圣神奇的拉萨古城,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在一起,为祝节日快乐,为祝身体健康,为了扎西德勒,我们一次次举杯,一次次互致敬意,一次次感慨,感动,感恩。有人说,我们这些年,这些人,是过命的交情,因为雪域高原是一个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的地方。有人说,我们是援友,是战友,是亲人。有人说,我们在这里,因为单纯、纯粹,像是找回了十几年,几十年前的那种纯纯的校园情、同学情。我虽然没有喝酒,也没有他们的好口才,但我能感受到在座援友的真挚热情,也能感受到暗藏心底的孤独愁绪。</p><p class="ql-block">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佳节过完又将复归平静。人生就是这样,世界就是如此,不管发生什么,第二天的太阳照样升起,生活继续往前。其实很多时候的中秋节,偶有所念,难有所为,也如平常日一般度过。而今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在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信仰的地方,得半日之闲,把对过往中秋的回忆和远在天堂云端的亲人思念诉诸笔端,化为心迹,作一次心灵的交流,行一趟精神之旅,哪怕只为生活留下些许雪泥鸿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且行且珍惜。顺祝所有有缘人节日快乐,扎西德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