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上海创纪录地大热,乐得足不出户,闭门读书,大部分是关于书和书店的,大约有十多本。“暑”气越重,“书”味越浓。</p><p class="ql-block">《书籍秘史》,西班牙伊莲内·巴列霍著,是一部500页的散文,荣获2020西班牙国家散文奖。文笔及翻译俱佳。略萨说:“文章优美,文笔着实令人激赏。”本书回到思想与故事诞生的原初之处,连接古希腊、古罗马与当下世界。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亚历山大港的伟大图书馆,从游吟诗人的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的批判,从学习抄写的贵族子弟到替人朗读的奴隶,让人领略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各种关于书的迷人故事,随手翻来一页,都能读到有意思的书和人的轶闻。值得重点推荐。</p> <p class="ql-block">《阶梯与狂热:一部书籍文化史》,英国马丁•莱瑟姆著。作者是一名从业达35年的书商,是英国水石书店任职时间最长的经理。他还拥有伦敦国王大学学院印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在赫特福德大学、之德大学任教,之后转向图书销售。这是一部文化史。作者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旅途,途中有安慰书、街边的卖书摊、神秘的图书馆、流动书贩、不同寻常的书店顾客和狂热的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英国阿比盖尔·威廉姆斯著。作者是一位历史学者,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教授。从文字诞生之初到中世纪,读书原来都是大声朗读,默读是以后的事。所以,家庭、茶桌、咖啡馆等就成了交际阅读的场所。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这是一部生动又新颖的研究著作,资料丰富,没有术语连篇……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将历史上书籍如何影响人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p> <p class="ql-block">《漫步神保町:日本旧书街通史》,日本鹿岛茂著。世界书业史上绝无仅有的旧书店街,鼎鼎大名的“神田神保町”是如何形成的?本书网罗了云集于此的书店、出版社、经销商、大学、语言学校、专门学校、预备校、电影院等一众业态不为人知的兴衰史,通过翔实的史料唤醒过往的缤纷记忆,勾勒出孕育了日本近代知识与文化的这一“奇异街区”之全貌!作者说:“我想写写关于神田,尤其是关于神保町的故事。不过,本稿并非散文式的叙事,而是站在社会与历史的角度展开叙述。言下之意,我会将这条全世界绝无仅有且独树一帜的旧书街重置于经济、教育、饮食、居住等宽泛的人文坐标之中,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鸟瞰神保町。我既希望能提炼出神保町的独特性,也期许着通过其自身的独特性映照和反观日本近代本身。”去日本旅游的时候,没有到访神保町。</p> <p class="ql-block">《书世界(第一集)》,以资深的爱书人、研究者、装帧师、收藏家为主的中国作者撰写的一本多人单篇合集。这是书的世界:最早的书,最伟大的书、最美的书,莎士比亚最权威版本,最豪华的装帧数,还有访书记录、藏书票介绍等,质量参差不齐。</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书店》,美国西尔维亚•毕奇著。这是作者的一部回忆录。1919年11月7日,32岁的美国人西尔维亚·比奇在巴黎左岸的迪皮特朗街8号开设了她的书店。尽管“莎士比亚书店”这一店名很响亮,但只不过是个小店而已。但是,20年来莎士比亚书店的常客名单简直令人生畏:安德烈·纪德、保尔·瓦雷里、舍伍德·安德森、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 D . H .劳伦斯、格特鲁德·斯泰因和艾丽斯· B .托克拉斯、埃兹拉·庞德、塞缪尔·贝克特和詹姆斯·乔伊斯。尤其是为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小说一度成为禁书,把书送到美国订户手中,只得从加拿大的多伦多,偷偷托人将书秘密地藏在裤兜里,每次一本,坐渡船进入美国,这样持续几个月。看到“天书”写作和出版的艰辛,我甚至在“小红书”直播上看到3折多一点肖乾翻译的版本,很想搬一套回来。最终作罢。</p> <p class="ql-block">《书店日记》《书店四季》和《书店里的七种人》,英国肖恩•白塞尔著。18岁的时候,作者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路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13年后,2001年,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起初,肖恩对于如何经营书店一无所知。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前两本是日记体的形式,充满着犀利的“毒舌”风格。写他周游各地收购旧书、寻找珍本,请教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书林前辈;写他管理个性奇特的店员;写他与令人尴尬的奇葩客人打交道,也和忠诚的顾客维系着悠长而牢固的纽带。令人感慨做书店生意的不易。另一个感慨的是,即使你多么爱书,将来你的藏书,很可能会有凄惨的结局,除非遇到像肖恩•白塞尔这样的书店老板。</p> <p class="ql-block">《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在弗兰克去世后,终于去了伦敦。这本书实际上是游记,因为6月份刚去过英国,有一种现场感和亲切感。《书店的灯光》,美国人刘易斯•布兹比著,有书籍的历史、自己做店员和书商的经历,还有关于书籍的一些思考。“书店的灯光”,书名很有诗意,浪漫和令人遐想。《我的书店:作家畅谈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当个性化的亲手售书传统受到连锁店与亚马逊式互联网威胁时,这些写给数十家仍在坚守的独立书店的温暖情书,为渴慕的读者提供了面对未来的希望。”《书店时光》,日本出版的一本书:“从先锋前卫的书店到传统经典的书店,从轻松随性、读者爱逛的书店到庄严肃穆、令人心灵澄净的书店——本书将带你一一巡礼,世界各地的好书店。”我现在基本不逛书店,尤其是网红书店,要买书,网上太方便且便宜,现在还有直播。记得从前去香港、台湾,都会去书店,像台湾的诚品书店,还有在香港,会去寻找“二楼书店”,在书店呆上半天一天。至于去国外,探访书店,已不在我的行程单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