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游记•临汾市•段店乡

星星之光

<p class="ql-block">  甲辰季秋,料峭相伴,一骑东南,骑行段店……</p> <p class="ql-block">  段店乡,隶属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地处尧都区中部,东与大阳镇接壤,东南、南、西南与县底镇、贾得乡相接,西与路东街道交界,北、东北与乔李镇毗邻。行政区域总面积50.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片热土有深邃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神往的人文景观。上溯五千年,帝尧曾在段店乡九洲堡召集群臣商讨国事,制定治国方略。华夏九州的格局就是在这里划定,九洲堡村因此得名。《击壤歌》在这里传唱,康庄村修造了华夏最早的康庄大道。仓颉造字有碑为鉴,向世人昭示了亘古尧都五千年的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  段店乡位于东城城乡结合部,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东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38项省、市、区重点项目。全乡共51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3.78万农业人口。帝尧曾以段店这块热土为中心,开创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书写出“中国”这一响亮又伟大的名字,如今她正以活力四射的新形象耸立于今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辖区内,楼宇小区、住宅别墅鳞次栉比,新东城、公园壹号、莱茵半岛等高品质住宅小区环境舒适宜人;蓝山国际、四季花都、阳光公租等项目即将建成。段店居民数量正在成千上万的递增,繁华的东城正迎着朝阳向我们走来,魅力段店已向世人展现!</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清时期,城东一带人烟稀少,从东面进城的人遇到城门紧闭,食宿不方便,于是有人在城东十里外开设店铺,此为浮山至平阳最后一店,故取名段店,乡由此得名。</p> 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  1963年,成立段店公社。1976年,增设西邓大队。1978年,增设新民大队。1981年,增设康庄堡大队。1984年10月,复为段店乡。2001年3月,东张乡并入段店乡,增设西堡头、北王、东张、里仁、南练李、西张、东段、北练李、泉坡、西段、东孔郭、南永安、闫马庄、西孔郭、下康庄、新郭行等16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18年末,段店乡户籍人口40178人。截至2018年末,段店乡下辖4个社区,27个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  宜居东城,魅力段店!帝尧遗风在这里传承,大宋龙脉在这里存留,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已经铺就,段店正以激扬奋进的旋律,海纳百川的胸怀,厚德载物的品格,政通人和的风貌,商机无限的前途,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p> 莱茵社区 东王村 西王村 大福社区 府东社区 段店村 口子里村 埝下村 合理庄村 千伏村 赵下村 康庄村 <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曾道出了多少人对田园生活的钦羡。</p><p class="ql-block"> 你可知道,这首诗歌的发源地就在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康庄村。</p><p class="ql-block"> 康庄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处在北外环的边缘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如今的康庄村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但是,康庄学校东南角所立的那块《击壤歌》石碑,似乎一直在提醒人们,这里历史悠久,曾是古诗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还未走进康庄学校校园,一块高大的石碑已映入笔者眼帘。</p><p class="ql-block"> 这通《击壤歌》石碑由基座、碑体、碑冠组成。碑冠高1.2米、宽1米、厚0.3米,正面镂刻三龙奉匾额“圣跻”篆体,二字气势威严;背面为“圣迹”二字,一条翻江倾海之蛟龙盘踞四周,工艺精湛,气吞山河。</p><p class="ql-block"> 碑体高2.6米、宽0.96米、厚0.22米,碑体正面总计有三十余个正楷五寸见方的文字,碑文天地左右边沿均以精细雕刻吉祥花纹烘托,整体安排得当,干净利落,字体遒劲,大方醒目,把劳动人民渴望一派田园盛世、安居乐业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碑体背面方寸楷书字迹记录着阎锡山巡平阳视察击壤处,倍加赞赏康庄村为中国诗歌发源之地,《击壤歌》又为盛世极好生活反映,村政要人刻全文于碑石供人瞻仰传颂。但是,由于风化的影响,有些字迹已经模糊,只能看清正面的字迹。</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人介绍,这块石碑原本还有一个刻有龟寿的基座,但是由于历史变故,如今基座已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说起《击壤歌》,康庄村68岁的杨老先生介绍:这还有一个有关尧帝的传说呢。</p><p class="ql-block"> “据说尧帝时期,以仁爱治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尧帝外出巡视,来到康庄,那时的康庄叫“古康街”,刚好看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田里犁地,于是尧帝走上前去问可否让他们二人职位互换,让那位老人去做帝君。老人听后一边敲打着土壤,一边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 “尧帝听后,大为喜悦,从此之后古康街便因康街老人的《击壤歌》而出了名,《击壤歌》也由此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杨老先生说,据说这块碑是阎锡山命人所立,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将《击壤歌》传承下去。在此之前还有一座碑,但是早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如今,碑上的字迹虽然已经模糊,历史的年轮也在不断向前,但是《击壤歌》的歌声却一直回荡在九州大地,名扬华夏。</p> 康衢击壤,歌开声诗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东部,有个村庄叫康庄,也叫康衢(qu)庄。据《列子》记述,尧治理天下50年后,有一次微服游于康衢,听见小孩子们在唱《康衢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法则。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兴,于是“召舜,禅以天下”。在康庄村边有个“击壤台”遗址。有大碑刻“击壤处”三大字,另有一碑刻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为颂扬尧时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 上古康衢击壤之歌,一夺中华诗道之先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意境,不仅为古代天人和通及阴阳观念之源头,而且是后世空时动变之道及生命术理之滥觞(shang)。(滥觞比喻事情的起源:例句,古代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滥觞,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高源源不断的启示。)</p> 陶唐劳作,舞肇(zhao)意医 <p class="ql-block">  最初陶唐有宣导之舞,一开中华医道之先河。《吕氏春秋》所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yong)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其不仅记载了古代养生之始,而且内涵了中医中和宣通之道。</p> <p class="ql-block"> 陶唐氏即上古帝王尧帝,距今已有4000多年,他主要在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一代活动,又因其十三岁时被封于陶地(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一代),故后人又以陶唐氏称之。尧帝所生活的区域,正是当时的“中央之地”,故《黄帝内经》中所称的导引源自“中央之地”,就是指尧帝发明导引术这一事,所以说,尧帝是有文献可查的中医导引术的发明人。</p> 临汾席村和康庄——中国最早诗歌诞生地 <p class="ql-block">  对于最早的诗歌,有一种说法,《弹歌》最早。</p><p class="ql-block">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p><p class="ql-block">  (这个“宍”字是古字的“肉”字。)短短八个字,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断竹——就是把竹子断开;续竹是把竹子用皮子或绳子连接起来做成弓;飞土,就是用土捏成弹丸;逐宍(肉),就是用做成的弹弓去打猎。</p><p class="ql-block"> 据说,《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壹】</p><p class="ql-block"> 尧即位后,以天下为己任,恪尽职守,兢兢业业。</p><p class="ql-block"> 他任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贤者,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了“九族既睦”;他时刻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公开透明、井然有序;他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他“钦定历法,敬授民时”,结束了天下百姓盲目而耕的历史;他号召百姓广凿水井,抵御大旱,终结了子民“逐水而居”的苦难历程;他设定礼乐制度,区分老幼尊卑,开启了中华传统文明的先河;他命皋陶制定法律条文,赏善罚恶,从源头上奠定了中国法治的基础;他命大禹治洪,凿开龙门,洪水沿河而下,万古奔流的滔滔黄河竟摇身一变成为哺育他万世后代的母亲河;他划分九州,初定天下,雄立于地球之巅的东方民族终于在“中国”旗号下,成为一个万众一心、继往开来、永葆青春的伟大民族。</p> <p class="ql-block">【贰】</p><p class="ql-block"> 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尧舒了一口气,他想出去走走,亲眼看看天下子民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某一天,尧带着几个大臣,走进了平阳城南面的一个村庄,也就是现在襄汾县邓庄乡的席村。他们君臣几个走着聊着,忽然看见前边不远出一片开阔的地带有一伙人在做着“击壤”的游戏,就是把一块木板竖在地上,人们唱着歌儿轮流用石块或土坷垃击打木板,击中者为胜。</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行走近前去,兴致勃勃地观看,正巧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围绕那块木板转着圈儿,一边随手击打,一边引吭高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p><p class="ql-block"> 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我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干活,太阳落山的时候休息,打井喝水,种地吃饭,帝王的力量对我有什么影响呢?</p><p class="ql-block"> 尧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身手矫健的白发老者,也没觉得这歌谣有什么不妥,但随行的大臣放齐却不干了。他对尧说:“你为天下子民操心劳神,做了那么多的大事,怎么就能说帝王的力量对他们没有影响呢?”</p><p class="ql-block"> 帝尧说:“我做再多的事情,都是为了百姓能够按天道行事,自食其力。如果他们不能够自力更生,万事都依赖我们,那只能说明我们治理天下是失败的。”</p><p class="ql-block"> 放齐一想也还真是这么个理,就不再嘟囔了。</p> <p class="ql-block">【叁】</p><p class="ql-block"> 帝尧想确切知道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就上前一步,对老者躬身施礼,微笑着说:“先生,请教一下,为何您要唱‘帝力于我何有哉’呢?”</p><p class="ql-block"> 老者转脸看见是帝尧,忙停下游戏,笑着回答:“天有天则,地有地律,您广授万民,让他们按照天地法则办事,老百姓如果一味依赖您来生活,那是否就有了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帝尧很高兴老者能理解到他的苦心,再谈下去,发现老者竟是个隐居的高人。老者请尧一行回家相叙。二人言谈甚欢,老者知识渊博,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尧心下钦佩,就恳请拜老者为师。老者见无法推辞,只好答应。</p><p class="ql-block"> 这老者自称姓席,后人称之为“壤父”,尧就尊称他为席老师,该村后来也因此叫席村了。村中现在仍然遗存着一块记载此事的石碑,只可惜在成年累月的风侵雨蚀下,字迹已经漫漶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壤父”前面做击壤游戏时唱的歌叫做《击壤歌》,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诗歌,录在《古诗源》一书中。</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帝尧又带着几个大臣出了平阳城往北边逶迤而行。不知不觉间,在另一个村庄也发现了同样一群人,在做同一种游戏,也在唱同一首歌谣——《击壤歌》。</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临汾城北郊的康庄村。尧走过的路被后人称作我们熟悉的康庄大道,只是在流传的民间的故事中,尧首先是在这儿听到《击壤歌》的。但我想,既然是一首成熟的游戏歌谣,它就没有不传播之理。何况,席村距离康庄也就不过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传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肆】</p><p class="ql-block"> 乔忠延先生在《襄汾揽胜》一书中说,尧在康庄听到的歌谣很可能是录在《古诗源》一书中的另一首民谣《康衢谣》。这件事,在《列子·仲尼》中有记载: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平阳府志》云:(平阳)城东北5里处,尧游康衢闻童谣处,今名康衢村。 </p><p class="ql-block"> 两首诗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说,人们只要按照帝尧授予的天地法则行事就可以了。我觉得,没有必要费心劳力地非要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找出源头,那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纪念而已。史籍记载的不同和民间五花八门的传说,其魅力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就在扑朔迷离之中。席村也好,康庄也罢,都在尧都附近,都可能是尧听到同一首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关于《击壤歌》的石碑还保留在康庄村委会大院的角落里,我们赶到时,石碑已经被铁栅栏保护起来了。我们只能站在外边聊作欣赏。看着那破旧不堪、字迹缺笔少划的巨大石碑,我突然想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的由衷赞叹: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p> 上康村 <p class="ql-block">上康村与康庄相邻,在康庄北侧。</p> 下康庄 <p class="ql-block">  下康村在康庄西侧,村子已拆迁,慢慢的就成故事。</p> 康庄堡里村 南永安村 <p class="ql-block">  南永安北邻北永安,向东为泉坡村,西侧为华康北路。 南永安已成历史,现村子已成为海棠湾小区、印山河小区、平阳中学(新址)所在地。</p> 泉坡村 <p class="ql-block">  段店乡泉坡村西邻南永安,东侧有108国道,过路即为西张村。</p> <p class="ql-block">  段店乡泉坡村,用最干净的泉水滋养出最纯粹的革命情怀。在这里,播撒了薪火相传的红色火种,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阳大地烽火硝烟,战事频起。 临汾这片土地活跃着一支抗日劲旅,他们打游击,抗日寇,争解放,令敌人闻风丧胆。他们就是被人称为"景疯子"的抗日司令景仙洲率领的八路军汾东游击支队。他们,将革命的火种撒向大地,经历过战火的硝烟,异常成熟;经历过岁月的浸泡,愈发蓬勃;经历过时间的检验,无比坚强。</p> <p class="ql-block">  泉坡村房屋皆半拆,只有耕地上还有庄稼,在城市化进程中慢慢的消失……</p> 西张村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传统古村落,都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屋檐上的一砖一瓦,田地里播种的喜悦,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走进尧都区段店乡西张村,让我们一探古村落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西张村原来的旧址不在这儿,旧址离现在的村子还有150米远,距今713年前(经查询为元朝时期),临汾发生了大地震,听老辈人说,这次地震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村子几乎被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地震后,从陕西迁来一户韩姓人家,搬到了村子(旧址)的西边,所以命名为西张村。”在对西张村来历的采访中,今年61岁的西张村村民亢全喜说:“小时候我还见过一块记录村子来历的石碑,由于那时年龄小,并不知道什么内容,只是听老人们说,那上面记载着韩姓人家搬来的年代和其他信息,如果石碑保留到现在的话,村子的历史肯定一目了然。”亢全喜遗憾地说,那块碑大约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有一段时间,这块碑‘搭’在了水渠上,后来就不见了。不过在我们村还有好多可以证明古村遗址的‘生活痕迹’,比如井、庙、和尚坪……”</p> <p class="ql-block">  对于亢全喜的说法,今年63岁的村民亢正平给予了肯定。同时,亢正平补充道,我这辈是居住在西张村的第五代人,我和全喜是发小,要说我记忆里关于村子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地震以前我们村是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关道’,而且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村人都掌管着尧庙宫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尧庙宫?钥匙?看到笔者有些诧异,亢正平略带自豪地介绍,“那时候每逢尧庙有庙会时,如果我们村人不去的话,其他人进不了尧庙,因为我们掌管着尧庙宫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至于掌管钥匙一说,以及为何会掌管钥匙,亢正平还特意请来了村里另一位“知道历史”的人,今年55岁的亢全根。</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把钥匙,就不得不说说村里的那座庙。”曾参与撰写《西张村传说》的亢全根告诉记者,“在村子旧址的正北方向有一座庙,那时候每逢有庙会时,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会前来赶庙会,当时庙宇鼎盛时期,有40多个和尚。相传由于地震,庙被夷为平地,后来在尧庙修建的时候,幸存的和尚都去了那里,为了表达对西张村民的感谢,尧庙宫的钥匙便交予我们村的人掌管。还有一种说法是,尧庙在修建的时候,我们村人捐钱捐物比较多,所以就给了我们掌管钥匙的‘权利’,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民国初。后来由于社会变革,战争动乱,这种格局被打破。”</p> <p class="ql-block">  尘封的历史,模糊的记忆,随着三位村民的讲述,慢慢变得清晰起来。</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亢全喜接过话茬,多年前我们还曾在庙的西边、涝河东岸,发现了一块有着明显生活痕迹的地方,大约有四五亩地,听老辈人说,这块地方叫“和尚坪”,即和尚们种菜的地方。“在大约一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瓦块、灰渣。”亢全喜说,在离这座庙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口井,现在虽然已经坍塌,但还能看见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亢全喜的引领下,笔者目睹了这些上百年的生活遗迹。“你看,这就是那口井。”顺着亢全喜手指的方向,记者仰头望去,井虽然不在了,但是弧形构造还清晰可见;沿着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记者跟随亢全喜攀岩而上,来到了当年那条架过石碑的水渠处,如今被改造成了“防渗渠”;当年的那座旧庙处,一眼望去绿油油的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点头微笑……</p> <p class="ql-block">  笔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据《一三零三年地震纪念碑》记载,在1303年9月17日晚8时许(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戍时),大地剧烈地晃动打破了晋南地区宁静的夜空,一时间狂风呼啸,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这是我国有地震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史称“河东地震”。</p><p class="ql-block"> 此外,据《元史·五行志》中记载,八月辛卯夜,地震,平阳、太原尤甚,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们压死不可胜计。由此推断,村民口中所说的那户韩姓人家,也定是从别的地方逃荒而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城市快速发展,不少年轻人离开西张村到大城市打拼,对于留在村子里的人,也真真切切见证了“家门口”的巨变。“1995年,村里的主街道被硬化;从2010年开始,村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道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现在街巷全都是水泥路;村里安排了专人打扫卫生,每天都有垃圾车定时清运垃圾,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 谈到村子的变化,亢全喜一脸笑容,他开玩笑地说,家人给我取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出生,让全家都非常欢喜;我相信我们的村子也会越来越好,成为大家都喜欢的文明村。”</p> 东张村 <p class="ql-block">  东张村位于段店乡东北部,全村共有居民小组3个,总户数325户,总人口1300。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芦笋面积30亩、果园面积30亩;农民党员45个;养鸡场1户目前存栏3000只,新建万头猪场1个,现拥有优质原种600余头,年出栏量达到10000余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约3000余头优质父母代种猪,7000余头商品猪。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芦笋和冬枣,由于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基础建设比较薄弱,东张村属于单一的农业村庄。</p> 东孔郭村 <p class="ql-block">  东孔郭村西侧为西孔郭村(匡王村),东侧与北王村相接。</p> 西孔郭村 <p class="ql-block">  涝洰河公园北岸的西孔郭村,是闻名于世的“匡王村”,是一千多年前宋太祖赵匡胤三下河东困居西孔13年的栖身地。</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在这里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平定“五代十国”,统一全国,建立大宋王朝。如今赵匡胤屯兵的皇城还在,栖居砖窑犹存。</p> <p class="ql-block">  西孔郭,是一个让人留恋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她地处临汾盆地,汾水以东,临汾城东北。北倚涝河,南临涝洰河公园。碧水蓝天、田肥景美,每当春天的脚步来临,田野里鲜花盛开,芳香四溢,一群群蜂蝶盘旋其间,上下穿飞,常常引得人们驻足观看,夏秋时节,粮丰林茂,瓜果飘香。一望无际的片片农田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给人增添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田园佳景令人向往。全村1606口人(本村1576人,外来人口30人),耕地面积2100亩,村庄占地400亩,耕地面积和村庄面积总计2500亩。380户人家,412座院落,房产总面积(包括2层楼院)16480平方米,人均住房61.5平方米;各色品牌豪华轿车380部,户均一部;各种运输车辆500台……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p> <p class="ql-block">  说西孔郭村古老,先得从村名说起,原西孔郭村俗名:“匡村”、“困王村”。一般人认为是临汾土话,其实不是,只因一千多年前的赵匡胤三下河东被困于此地13年而得名。有句顺口溜流传:“千年西孔谁人建,宋朝太宗赵匡胤。胸怀大志谋天下,构建“匡村”驻军营。三下河东征刘崇,困据此村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得天下,称帝汴京(开封)后,西孔郭人忌讳皇帝伟名,因此改名孔郭村。孔,取孔夫子圣人之意;郭,城郭之意,全部意思是圣人居住过的地方。再往后,村里人为做农活方便,一部分人家搬住在东边,发展成村子,后来就有了东、西孔郭村之分了。据史料记载,西孔郭村始建于唐代与宋代中间的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帝末年,完工于宋代初年。河东是古地名。战国、秦、汉时指山西南部,今临汾、运城一带;唐以后指山西全境。因唐代京城长安在黄河西,山西在黄河东,故称山西为河东。</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下河东实际是困河东。赵匡胤曾三下河东:第一次下河东是在五代十国周始皇帝郭威称帝时,以先锋官的身份去晋阳(今太原)征讨北汉王刘崇,途径“匡村”时相中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下河东是在后周世宗(柴荣)帝时以“南宋王”身份兼任“总兵大统帅”,统领大军再征北汉王刘崇,在“匡村”这地方,拜平阳府沙桥村算命先生苗训,设计规划、兄弟赵匡义监造的军营。</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下河东是称帝后为开疆扩土,征讨各王,统一国家,多年征战,失利多败,被困局河东(西孔郭村)13年。西孔郭古村,布局合理,规划十分整齐。东西南北各一里,四方四正,墙高大厚实,黄土夯筑,坚固耐实。环村四周有堡河(护村河。西孔郭人称堡河)环护。村特设东南西三大村门(记事时东西两门已毁,唯留南门,1963年南门也被拆毁),不设北门。因北为君位,建为南宋王的行宫。村门楼,高大雄伟,进出村的门洞为砖劵拱形门洞,顶二楼是砖木结构,翘檐歇顶,宋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入南门直达村北是“福胜寺”。“福胜寺”原是赵匡胤住过的行宫。因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汴京”(开封)后改行宫为“福胜寺”。街道规划为“三街三巷,九个十字”。(即:南北三条街、东西三条路(巷),一共九个十字口)把全村房舍整整齐齐、匀匀称称,像棋盘一样,划分成均匀的十六版块。房舍排列整齐,街道规整划一,进出自由,来去随意,无死角无死胡同,畅通无阻。村内布局合理周到,村外四周布有各种庙宇。村子北村墙外,南北主街中轴线200米处,筑有一座高5丈的点将砖塔(1966年拆毁)。村墙外偏西北角100米处,是一座日、月、星“三光庙”。由此向西1000米,盖有“佘妃庙”(据传敬奉的佘太君)正对村西门200处是“财神庙”。村南门偏右200米是送子“娘娘庙”,娘娘庙向西200米为“土地庙”。村西南1000米处是宋太祖赵匡胤一千多年前住过“皇城”(皇城公园来历)。“皇城”占地约50亩,赵匡胤住过的砖窑洞如今还在。“皇城”西南200米处是千年“永济古桥”,遗迹犹存。</p> <p class="ql-block">  据父辈们说西孔郭村解放前寺庙很多。村北“福胜寺”等古庙宇建于宋代,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寺庙建筑宏伟,僧舍几十间,北厢房正殿是楼,南是宋代戏台,东厢房,西厢房为校舍,(1978年拆毁),各房内彩绘壁画布满四墙,二战时日本强盗把壁画编号、分块切割,装框盗往日本,可恨!可悲!可叹!</p><p class="ql-block"> 1992年《临汾政协》上登有“临汾县西况村”宋代一尊1.8米高木雕佛像,现存于加拿大皇家博物馆,因年代久远、价值连城。2013年西孔郭村福胜寺的一组壁画重现于阿尔及利亚,据推测,可能是日本人倒卖给阿尔及利亚的。宋代两件文物证明,西孔郭村确实建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手。</p><p class="ql-block"> 西孔郭人喜热闹好红火,与赵匡胤三下河东困居“匡村”13年分不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送子参军,接应送往,都要敲打威风锣鼓增加节日气氛。敲锣鼓,扎拐子(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等是西孔人传承精神文明的一大绝活。西孔郭村锣鼓源于远古时期的尧,发展到宋朝成为鼎盛期。宋代打仗,壮军威鼓士气,激发战斗力,要雷鼓助阵;战场失利,遭受挫折,调整队伍,重新部署,准备再战,鸣金收兵;打了胜仗,要表彰要庆功,都离不开锣鼓。因此,就有了锣鼓曲牌:宋王点兵,宋军出征,宋军激战,宋军庆功等曲牌名称。从锣鼓的曲牌和村子的俗名“匡村”“困王村”,你就会明白赵匡胤与西孔郭村的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前,数百年古村子的老样子从没改变过。全村600多口人住在俩地方。多数人住在那高大厚实的古村墙内,少数人住在洰河湾北崖根土窑洞。村内街整路直,房舍成排,但房屋古老陈旧,低矮破败。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踩的是土地,土院墙,刺扎门。说是能遮风挡雨,实际只能遮小风难挡大雨。土窑洞,土炕,土灶台,篱笆墙,篱笆门,脚底踩黄土。</p><p class="ql-block"> 吃水,轱辘绞。碾米,石碾滚。磨面,石磨推。百年泊池(水塘)在村南,全村雨水汇一潭。淘菜洗衣饮牲口,游泳洗澡好去处。百年枣树环村栽,枝老叶茂红枣繁,个大肉厚蜜蜜甜,营养丰富可赚钱。</p><p class="ql-block"> 花甲老人鲍槐记回忆往事,不胜感慨地说,我是鲍姓的第三支,太爷爷亲兄弟二人,爷爷老兄弟排行7人,父辈堂兄堂弟10人,孙辈30,一大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60多口人,窝挤在古槐树下前后俩小院里。住房实用面积仅仅500平方米,人均不到10平方米,除去过道和厅堂,晚上睡觉十分拥挤难堪,翻个身子都特别困难。窗户上糊的是麻纸,门是能钻进孩子的烂木板。</p> <p class="ql-block">  屋内处处进风漏气,寒风一吹,干柴草叶满家飞,尿盔结冰水瓮冻,一床被子两头睡(临汾人称搭脚头)。缺铺少盖,日子虽说清苦,但大家脸上不显一丝愁苦。一起出工一块儿收工,生活得十分乐哉。饭时,看那古槐树下像逢集赶会,满胡同的男人,一手端着盛满黄橙橙棒子面抿粔 (擦圪垛)大碗,一手端着菜碟小碗,纷纷挤出家门,涌向村头古槐下,菜碟菜碗地上摆,茄子、柿子、咸菜、辣椒、白菜、萝卜,各色菜肴搁一块,大家伙像吃宴席,菜撂中间,人圪蹴一圈。你菜他菜不分,你吃我吃不管。不问咸淡,不管好赖,伙着吃抢着夹,动作麻利的多吃几口,动作迟缓少夹几筷。一阵嘻嘻哈哈、稀里哗啦、狼吞虎咽,吃得潇洒,吃得畅快,吃得头上冒汗,吃得嘴角粘渣。还没品出滋味,一场饭局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古槐,是乡情;是村民相聚相会的圣地;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丝丝乡愁。生产责任制前,古槐上吊节尺把长的道轨当钟铃,钟声一响,社员涌出家门,齐聚树下,听候安排生产,分派农活;酷暑天,是大伙乘凉聊天的好去处。女人坐蒲墩架纺车,在槐荫下放线;男人相聚相会在这里吃饭、顶鞋底纳鞋帮,嘴咂旱烟袋,东拉西扯,家长里短的海聊。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山南海北的侃。嘴不停手不闲,聊到开心处,一阵嘻嘻哈哈,连说带笑。笑得嘴中喷饭,笑得眼里噙泪。此时的娃娃们更不会清闲,穿梭于爷爷奶奶父母中间,跑前跑后的嬉闹……古槐,是位历史老人,历经沧桑,阅尽了数百年来中国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深深验证着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巨变。</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3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西孔一天一天在变,变得越来越好。住房出行,穿戴样样赶先走前。70年代国家号召北方农业粮棉产量过“黄河”跨“长江”。</p><p class="ql-block"> 北方十年九旱,若要粮棉高产,水和肥是关键。当年西孔人在水字上狠下功夫,洰河湾筑坝蓄水,挖潜流、打宽井(10米开口)。村东一眼,河湾三眼,分别在村东村西各建一座高灌站,同时选有文化知识,能测会算的技术人,测量规划,把全村好几百年来散散乱乱,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小不一,靠天吃的饭荒芜田,规划成渠路配套,林渠成网,又平又整的保浇方块田,同时培训10几名身体强健的老年人,一人守一眼井,开一台水泵,一同把井水、河水、潜流水汇集到东西两座高灌站。高灌站如两条巨龙,一头扎进沟底蓄水池,吸水扬上10几米高的崖头旱田,浇灌着全村1500亩旱田,同一时间发动村民城里拉茅上田。西孔郭好几百年没上过粪没浇过的低产田,突然,吃饱喝足、地力猛增,当年亩产小麦530斤,籽棉380斤,第一次跨过了“黄河”,总产小麦近百万,皮棉万斤,是西孔郭历史上的高产年。除上交国家外,人均分得小麦300斤,一个劳动日挣小麦3斤。成了轰动全临汾县的特大新闻。那年月较好点的村子,人均口粮(小麦)也就100来斤,分30斤,50斤的村子普遍。</p> <p class="ql-block">  73年开始,西孔郭家家有存粮,顿顿吃白面。有粮吃有钱花是大伙的梦想,村里先后办了砖瓦场,猪场,红炉(铁匠部)还组建了百人瓦工建筑队,出外承揽建房砌墙的砖瓦活。增加了集体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先后购置小四轮3台,30拖拉机2部,铁牛55一部,这些车辆,农忙时,耕耙犁地,收秋打麦;农闲时,拉煤运沙送砖,搞运输挣钱。生意兴隆、红红火火、一派繁忙。当年每个劳动日分红利1.5元,一个青壮劳力,一年能挣500多元,分得小麦1000来斤。现在来说几百元钱不值一提,可在1973年那真是天文数字啊!那时物价特低,6分钱买一饼子,8毛钱一斤猪肉,15元买一千块砖,30元一块上海牌子表,50元一架缝纫机,150元就能娶一房媳妇……看看500元钱能办多大事。</p> <p class="ql-block">  有白面吃,有钱花,当年全村20户人家都券了三孔新样式的平顶窑,加盖了全砖到顶的厨房大门连一起小瓦房。当年20位婚龄青年娶回称心如意的媳妇。昔日的西孔郭人,穿的戴的铺的盖的都是自纺自织的土布,住的土房,吃的是棒子面粗粮窝窝头,辣椒咸菜白菜萝卜。出行凭两腿丈量路程,搬货运物,肩扛担挑,收秋打夏就靠两只手。社会落后,条件差,只有受苦的份,没有享受的份。</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孔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炸的、烤的、包的、裹的挑样吃,想点儿吃,不想做饭下饭店,出门行走开小车,搬运送物有客货,耕种拖拉机,收秋打麦有联合收割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条件优越,人们净会享受,不会受一丁点儿罪。</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的春风,使西孔郭村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西孔郭,家家住的是独门独院一色四合院红漆铁大门,日子过得幸福红火,户户住房一个样式,钢筋水泥现浇顶,结实牢固;家家房屋墙面一个色,白瓷砖贴面,洁净亮丽;古铜色铝合金门窗镶就,新颖大气;银光锃亮的不锈钢楼梯护栏,时兴美观。上高楼,有登高望远,心宽眼亮,天高地阔之美感。</p> <p class="ql-block"> 西孔郭村子建设十分整齐,房屋成排,街道宽阔规整,是千百个村庄少有的整规。东邻108国道,地与东孔郭比邻;村南涝洰河公园,地同西王,康庄接壤,与四季花都、城春公园相对;西连机场大道,地隔下康农田;北靠古镇公园,田连南永安、泉坡、西张,新修的北环大道从村北穿过。一条东西主街横穿村子东西,把村子分成南北两大板块,成楚汉棋界。</p><p class="ql-block"> 东西主街东头和西头各建有一座仿古式门楼。村门楼钢筋水泥土浇铸,四柱框架结构,红漆油柱圆直,四柱顶端,重檐翘首,重檐中间高两边低,高低错落,有距有致,油漆彩绘,古风古韵,门楼眉框上翘檐下正中间镏金题写“西孔郭村”四个正楷大字。</p><p class="ql-block"> 两门楼高大气派,虎踞村子两端。东西两门楼间距为1000米,街宽20米,路阔笔直。东达东孔,西通下康。全村东西三条街,主街把整个村庄划分开南13条巷,北13条巷。村中路路相通,街街相交成十字,条条路面硬化,户户门前干净,雨天不泥晴天无尘。饮水管、排污道随路铺就。巷巷路灯高挂,家家门前亮堂。</p><p class="ql-block"> 村子口路四方布有监控。车辆进出,南北直达,东西贯通,任你南来北往、东来西去,随意出入,灵活行走,无一死胡同。如今西孔郭人住得敞宽舒心,生活得幸福甜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因此,全村人幸福地说:“魅力西孔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放眼田野,西孔郭村景色迷人。</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勤劳智慧的西孔人搭乘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买车搞运输的,有开办养殖场的,有搞种植的。他们甩开膀子大胆干,扑下身子多挣钱。</p><p class="ql-block"> 村里搞起了200亩的洰河湾养鱼场,3座百头奶、肉牛场、5棚万只养鸡场、5家豆腐加工厂和养猪场、4户养羊场。一时间全村热闹极了,鸡鸣鱼跃,牛羊满圈,五畜兴旺。村东北方“三不管”(三个村子交界地)种植红富士苹果、黄金梨50亩;村东栽植4月鲜黄杏、5月鲜油桃30亩,优质薄皮核桃2园;南河湾巨峰葡萄100架;村西沟圪棱冬枣、蜜枣400亩……春天里,绿油油的麦田,布满乡村四周,果园内处处鲜花竞相开放。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油菜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开满枝头,装扮着美丽的家园。红得像火烧的云霞,白得像洁白无暇的白雪,黄的像那朝阳的金辉。</p> <p class="ql-block"> 夏秋时节,瓜果成熟,田园飘香,沁人心脾。树树繁果枝头坠,枝枝低垂话丰年。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梨、青果果的核桃、脆甜甜的枣、水灵灵的葡萄赛玛瑙,鹅黄色的杏子招人馋,红嘴的蜜桃引人醉。</p><p class="ql-block"> 水井旁、沟渠边,地块肥美水方便,家家户户都种菜,自种自摘顿顿鲜,畦畦水菜招人眼,菠菜香菜苗苗嫩,葱娃韭芽样样美;深紫的茄子、嫩绿的黄瓜、火红的柿子,串串豆角结满架……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村庄犹如一幅五彩缤纷的田园画。粮丰林茂,五谷飘香,六畜兴旺。春有花香,夏秋果香。</p> <p class="ql-block">  为了未来、为了孩子上学,年轻人早已融入快速发展的城市,住进梦寐以求的高楼大厦。睡梦里,呓语中是老年人神绕梦牵的故地,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生存的神圣故土。</p><p class="ql-block"> 搬迁、背离是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他们(老年人),总是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久久地,久久地,眼含着热泪不愿离去……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故乡,令人魂绕神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西孔郭村,傍河临水,风景秀美,景色宜人。如今已被尧都区定为东城开发重点村,是一处宜人宜居的风水宝地。风景即将远去,家乡很快消失,谨写此文,给历史、给后人留点念想。</p> 涝洰河公园 <p class="ql-block">  涝洰河公园地处北环路(尧贤路)北侧,洰河湾公园内建设优美,巧布置,好安排。有山有水,湖光山色,奇石堆山,秀木成林,芳草叠翠。拾节而攀,山立顶亭。</p> <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俯瞰全园,山泉叮咚,小桥流水,飞瀑泄川;湖飘游船,林间鸟语花香,游人欢歌笑语。路穿湖侧,山间沟湾,遍植秀木宝树,有北国的银杏,南方的玉兰,日本的樱花,波斯的石榴;山西的白皮松,东北的红松,修竹云杉各色树种品类齐全;圃畦里,奇花异草,五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  一步一景,一湾一桥,别样景色别样看点:春迎春苑,黄的迎春花,桃红柳绿梨花白,爱有洋槐、石榴,满池荷花开,浓荫匝地好休闲;秋有金菊傲霜寒,冬挺红梅凌冰雪。四季树木常青,四时花果飘香。鸟飞蓝天,鱼翔潜底,蜂飞蝶舞,万类和谐竟自由。</p> 九州堡村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村位于临汾城东5公里处,隶属尧都区段店乡。九洲堡这个古老的称呼可追溯至帝尧时期,尽管在远逝的历史大河里流淌了近五千年,但跟许多村庄一样,与九洲堡有关的史料记载几乎难寻踪迹。令人欣慰的是,历史并未抹去“九洲堡”这一浓墨重彩的符号,让这一名称携带着数千年的风雨沧桑,穿越历史延续至今,诉说着帝尧时期的古老传说。</p><p class="ql-block"> 尧都古称平阳,是帝尧建都之所。在帝尧创造的丰功伟绩中,九洲堡村永远地烙上了划定九州的印迹。并且,这个村子早在多年前就引起了我市著名尧文化研究专家、著名作家乔忠延先生的关注,在他所写的山西系列古村落散文中,九洲堡也是其中之一,文中记述了九洲堡村民的来历,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帝尧在这里和手下的头领商讨大事,或是适时播种、或是挖渠排水。议完了,头领走出宫殿,向四处走去。于是,这里的主意就成为号令,天下的先民都行动起来了。当这种行动成为自觉习惯后,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也就于我何有哉了!”乔忠延先生在文中写道,“我认为,这就是早先的九洲堡。九洲堡就是尧主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先前没有洪水,各个部族安居乐业,尧也在平阳城中料理大事。洪水来了,人们往高地上集聚,尧和手下头领也一样。他们来到的地方就是九洲堡,只是当初这里是块无名高地,因为他们发布号令,导引九州,才被称为九洲堡。</p><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村民韩茹禄一直关注着村子的文化和发展。他介绍,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水中的陆地。《诗·周南·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学者推断,帝尧划定九州,是根据治水形成的“洲”而定的,可能最先划定的叫九洲,就是九个露出水面的陆地,后来逐渐演变九洲。而在尧王划定九州的地方,九洲堡村一直沿用了这个称呼,从数千年前到如今不曾改变。</p><p class="ql-block">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为帝尧时期同样辉煌的村子,伊村留存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并依此建成了帝尧古居景区,康庄留有民国时期的“击壤碑”,被列为重点文物。而地处临汾城墙跟下的古老村子,九洲堡村无法远离历朝历代的战火,在数千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毁坏中,九洲堡村曾经壮观的古堡和高大的堡门已经消失不见,堡内曾经的古老庙宇和民居也消失殆尽。连那些“九洲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也只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至今,唯有一株古老的大槐树和一间民国时期的宅院倾诉着远去的岁月和沧桑。</p>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有株古槐,位于村民韩大喜家院中。树身粗壮,两三人才能合抱。现虽四周建起了二层楼高的建筑,但依然无法超越老槐树的高度。此槐现已被列入尧都区古树名木之列,树龄虽无法判断,但至少在数百年以上,受到村委和村民的自发性保护。</p> <p class="ql-block">  当年,村中心有一口供全村男女老少饮用的古井。井深10米,井下较宽,井水甘甜,常年不涸。井口为一整块坚硬的红色岩石,</p><p class="ql-block"> 岩石中间凿一孔儿,四周被绳子拉磨的印迹很深,打水时需摇轱辘。井上有遮雨的亭子,亭子中设一供井神的神龛,逢年过节,人们会在井亭里的神龛上贴上“五湖四海主;九江八河神”之类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此井毁于上世纪 70 年代。今自来水已进入千家万户,老井也成为九洲堡村消失的风物之一。 村南低洼地带原有一泊池,呈方形,周长约 13 米,池深约 10 米,所蓄为雨水,主要供牲口饮用。村子位于古城边,为主要交通要道,是众商客歇脚之处。村民祖辈相传,该泊池是明代时,往来浮山跑运输的商队花巨资购得地面而建,供其商队使用的。该泊池毁于上世纪 70 年代,今遗址也已无存。</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九洲堡,还有个叫窝铺的地方,现仍存留于一些老年人的记忆里。村民祖辈相传,元代时,民间所有的刀具都被“鞑子”没收,连村民做饭切菜的厨刀也不例外。当时九洲堡村只有一把刀具,被放在九洲堡所设的铺里,村民称为窝铺。这把刀被铁链拴着,村民做饭时把菜拿来切好,然后带回家煮熟食用。现窝铺已不复存,但“鞑子”和窝铺的故事仍为九洲堡所流传。</p> 古旧建筑 <p class="ql-block">  村西原有一五郎庙,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庙内供奉五郎神的殿堂,正中原有泥塑神像,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形象逼真,村人历来崇奉,香火旺盛。村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是村人称为“大庙”的庙宇。</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何时,供奉什么神位,由于庙宇已毁,碑刻佚失,相关记载无存, 已不可考。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大庙位于现在村中的小广场前,村中原水塔所在位置。老人们说,日本人未到临汾之前,庙已有所损坏,但还能住人。日寇占领临汾后,加剧了大庙的衰败和损坏,至解放后,只剩一片瓦砾。然而,大庙这一名称,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至今村民下地干活时,仍称“去大庙地”。</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说,村东有座社坛爷坟。原先墓冢高大,墓中所葬即社坛爷。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社坛是古代祭祀土神之坛。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释社》:“俗之敝士通文曰词坛,曰吟坛,亦社坛也。”可见此社坛爷坟是村中一通文之敝土坟。解放前其墓冢封土已经消失,墓周田地荒芜,荆棘丛生。</p> 遗存民居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村有一座并不完整的民国民居。</p><p class="ql-block"> 此居原为北方传统四合院,是韩氏家族遗留下的祖业。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拆毁 , 这座民国院落仅剩保存完好的东厢房和部分损坏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延续了清代建筑特色,是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高大气派的大门则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大门为砖砌木构建筑,门高数米,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檩条损坏。大门正中为砖雕“居之安”三个楷书大字,线条流畅,笔力遒劲,给予房主良好的寓意和祝愿。</p> <p class="ql-block">  大门之上还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做装饰。木雕居中,整体饰以祥云和花卉纹饰,中间有三个向下突出的图案,两边图案左右对称,图案下各有一铁环。逢年过节,可悬挂灯笼,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大门南北两侧墙壁上砖雕花卉、水果、蔬菜等图案。花朵或盛开,或待放,姿态各异;蔬菜饱满,水果逼真,枝叶舒展大方,茎脉清晰可见。整个图案夸张,立体感强。虽然原宅已不完整,但从其仅存的大门构建,可见当年建筑的讲究和精美。</p> 进贡麻纸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村村民已无法追溯古老的造纸技艺,只是代代相传,九洲堡生产的麻纸质量好,而且虫不咬,易长期保存,曾上贡皇宫,在北京有较高知名度,备受文人墨客喜爱。</p><p class="ql-block"> 时光老去,一代代祖传的造纸技艺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往昔的美谈。解放初,那些造纸的石槽、石碾等工具曾丢弃在村中,村民常常坐在上面休憩闲聊。遗憾的是,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石材至今已不知废弃和填埋至何处。</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村民浇地、挖地基曾多次挖出碎麻堆积物、废弃坑等,这些遗迹见证着往昔的辉煌,诉说着九洲堡的沧桑。</p> 文化名人许谦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有一块“不征粮”的特殊土地,因为这里埋葬着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学问家。他就是元代理学家许谦。</p><p class="ql-block"> 许谦,生于 1269 年,卒于 1337 年,字益之,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元金华(今属浙江)人,晋许孜后裔。先世屡因游宦而迁籍外地,祖父许应鸾由金华迁东阳。</p><p class="ql-block"> 许谦于书无所不读,除儒家经典外,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音韵、医学、术数以及释老之言,莫不钻研。卒后,朝廷赐谥文懿。所著有《许白云集》。</p><p class="ql-block"> 《元史·许谦传》论曰:“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声名天下,而浙东理学在华夏一度一枝独秀。时称“北山四先生”的名儒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等学士名流交游讲学,著书立说,名噪一时,他们的生平业绩地方志书有载,宋史也为他们列传。</p><p class="ql-block"> 许谦是“北山四先生”之一,也是对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当代有学者撰文指出,“元时,你要学朱熹的学问,就得到金华学”。“何王金许”北山学派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对儒学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北山学派不仅促进了程朱理学在元朝的北传,许谦他们把朱熹的学问传到了北中国,也开启了明初的理学。</p><p class="ql-block"> 许谦将程朱理学的北传,也为其在九洲堡村找到了历史依据。其死后,皇帝嘉奖,谥号文懿,不仅为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墓冢和庙宇,并且御赐墓地四公里之内不征粮。如今,虽然许谦墓已难寻踪迹,但在渺如烟海的史料中却永远记下了这位大学问家。</p> <p class="ql-block">  古人勤学的故事很多,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都是耳熟能详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元代的许谦。他早年丧父,全凭自己努力学习,至三十岁已经能够做别人的老师了。他后来拜金履祥为师,成为程朱理学的传人,被称为“朱子嫡传”,成为北山学派影响最大的一位儒者。</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坎坷,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病魔作斗争。他引导自己的学生朱震亨学医,朱震亨后来成为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是中医“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朱震亨学成后,医治好了许谦的顽疾。许谦晚年仍然租房居住,仅仅靠教授学生糊口,但是影响力却已经遍及大江南北。他是清贫儒士,坚持读书,教授学生,堪称楷模。死后,元朝政府赐谥“文懿”,清代雍正年间从祀孔庙。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在读书的孩子能够向他学习,坚持勤学苦读,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所成就。</p> <p class="ql-block">  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父觥,登淳佑七年进士第,仕未显以殁。 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肄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酸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p><p class="ql-block"> 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以补先儒之未备。</p><p class="ql-block"> 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其后吴师道购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p><p class="ql-block"> 延佑初,谦居东阳八华山,学者奢然从之。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普,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焉。尝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岂不快哉!”或有所问难,而词不能自达,则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讨论讲贯,终日不倦。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及门之十著录者千余人随其材分咸有所得。</p><p class="ql-block"> 谦笃于孝友,有绝人之行。其处世不胶于古,不流于俗。不出里闾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缙绅先生之过其乡邦者,必即其家存问焉。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 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尤未大显,至谦而其道日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嫡传也。</p> 动人心弦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流传着两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一是韩家珍救乡亲的故事。说是日寇侵占临汾时,一次日本人发现康庄堡与九洲堡之间的一名日军尸体,日本人认为是九洲堡人所杀,遂在九洲堡抓了二三十人,用军车载进临汾县政府,这意味着他们将被日军杀害,再也回不来了。顿时村中哭声震天。</p><p class="ql-block"> 当时九洲堡村的韩家珍在日本人的差务局当局长。他是临汾有名的四大绅士之一,名声很大,日本人硬逼他当了差务局局长。他尽力与日本人周旋,处理协调各方关系,设法保护地方百姓安宁。当日本军车开进县政府的时候,韩家珍正从县政府出来。他看到父老乡亲,问明被抓原因后,大大方方地走到日本兵前,向日本兵负责人解释道:</p><p class="ql-block">“这哪里是中国兵,这都是我们村里的老百姓,我用性命担保,这事绝对与他们无关。”在韩家珍的担保下,被拉去的人全部得救了。</p><p class="ql-block"> 此故事代代相传,至今提起韩家珍,村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p> <p class="ql-block">  另一是八路军智斗安乡团的故事。说是解放前,一次国民党安乡团来到九洲堡逼村民送粮送油,因收获不大,临走时就对村民们说,如果第二天送不来,就要“土平”(毁灭)九洲堡。乡亲们知道安乡团的残忍,他们是说得出做得出的,大家都感到十分恐惧。忽有人想起本村参加八路军的韩庆禄,就马上与其部队联系。部队领导连夜派韩庆禄等十数人来到九洲堡村隐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未亮,安乡团果然纠集了 200 余人来到村中。韩庆禄首先开了枪,接着其余枪声也响了起来。混乱中,安乡团以为中了八路军埋伏,乱成一团,四散逃走,从而保全了九洲堡。至今村民仍流传着这个故事。</p> 西头庙小学与木偶戏 <p class="ql-block">  九洲堡村虽小,历来却重视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学校位于村子西边堡门旁的小庙里,村人称为“西头庙”。庙小,殿也不大,仅容一木雕神像,东、西厢房为教室,原先是私塾,民国时改为学校,教师大多来自河西。解放后,政府重视教育,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村子小,唱不起大戏,年年农历六月初六却要唱一台木偶戏。 木偶,土 话说“nièdēnr”( 影灯儿),即傀儡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其戏是为纪念马王爷而唱的。相传马王爷有三只眼,唱戏是希望马王爷保佑村中骡马平安。没有戏台,每年唱戏在东堡门附近,把两个碾麦碾子立起来,把两扇大门卸下来竖在碾子中间,就算是搭起了临时戏台。师傅是从浮山请来的。</p> <p class="ql-block">  对九洲堡村民来说,唱木偶戏无疑是最热闹的一天,老人、小孩都早早吃罢晚饭来戏台看戏。现木偶戏不但对九洲堡人是极其珍贵的回忆,而且它已走出国门,受到海内外观众热烈欢迎,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翟庄 孟家庄 李堡村 闫马庄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视频文语或部分采自搜狗及抖音,学习之用,不胜感激。文中多数图片均为自拍原创,少数源于网端。如有不妥,联系删减,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