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致良知读书会(林甸往事读书会)《论语章句心解》(39) 八佾第三 3.13 3.14

高丽

<p class="ql-block">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王孙贾问孔子:“(人们都说)‘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祈祷又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 3.13 颇值得玩味。“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一句,是当时的俗语。奥,是房屋的西南角。古人认为,西南角有神。灶,是灶台。古人认为那里也有神。</p><p class="ql-block">奥神的地位要高于灶神。所以,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与其去求高级别的神,不如去求低级别的神。”</p><p class="ql-block">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臣。他对孔子说这句话,是话里有话。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他为了推广自己的学说,找到了卫灵公,以及他的宠妃南子。但是,卫灵公与南子都不能赏识孔子的学问,而只是看重了孔子的名声。</p><p class="ql-block">王孙贾作为一个弄臣,以为孔子是来卫国求官的,且事情办得不顺利。他希望拉拢孔子,用他的名声为自己服务。他向孔子说出这样的话,暗示孔子来巴结自己。所以,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与其巴结卫灵公或南子,不如来求我啊?”</p><p class="ql-block">对于王孙贾的这番话,孔子回答得很巧妙。孔子是来传道,而不是来求官的。所以,他所说的“获罪于天”一句,其中的“天”当理解为“天道”“大道”。那么,他回答的意思是:如果违背了我所信奉的大道,就算是当上了大官,又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最后,3.13 接续3.10~3.12,认为祭礼要注重礼的精神。但是,3.13比前面三句又提高了一个层面。3.10讲的是禘礼的内核现在被人们所废弃,要如何办才合礼;3.11讲的是禘礼的重要性;3.12讲的是要重视祭礼的精神内核,即真心;3.13则在谈祭礼的更高层面的准则,即合天道,扬正气。可见,从3.10到3.13,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另外,3.12与3.13是一组,讲的都是祭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译: 孔子说:“周朝的礼制是参考了夏、商两朝,修改调整而得到的。所以,周朝的礼制是丰富而完备的!我赞同周朝的礼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 :3.14的意思很清楚,即周朝的礼制是对夏、商两朝礼制的集大成者。如果能够运用周朝的礼制来治理天下,天下必然会大治。而只有天下得到大治,天道才算得到了落实。所以,从篇章结构角度看,3.14是3.10~3.13所讨论内容的必然结果:恢复周礼,天下大治。</p><p class="ql-block">由 3.14,我们还能读出一层意思,即孔子并不保守,他认同文化改革。否则,他也不会说周朝的礼乐是夏、商两朝礼乐的集大成者。孔子及其儒学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了时代性。</p><p class="ql-block">不过,孔子认同的改革是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做调整与发展,而不是对原有文化的全盘否定。全盘否定既有文化的做法,会切断中国的历史传承,破坏中国社会的情感主轴,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