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1日,是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80级农机、拖制、机制三个专业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相聚的日子,我受邀参加了80级农机专业两个班同学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农机一班聚会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级农机一班毕业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80级农机二班聚会合影</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0级农机二班毕业合影</i></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的40年,正是他们一生中踏入社会最为重要的40年,不论事业有成,还是平平淡淡,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40年前两个班共59名同学,40年后,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海外,克服种种困难,竟有44名,75%的同学回到了母校!这说明了他们浓浓的同学情和母校情,证明了他们班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我望着40年前一个个年轻活泼的面孔,现在变得成熟和稳重,望着他们热情相见的场面,望着他们为母校捐赠的镌刻着“四秩芳华始为序”的巨石,不由得有所感动,不禁想起40年前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1984年,那是一个春天,我带领农机80级两个班中的15名同学,组成一个毕业设计小组。</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一班的刘忠祥、谢树峰、张玉华、刘林林、孔凡中、李玉忠、高德军;二班的王金波、李海滨、周培峰、刘艳云、刘兆乾、程新庭、陈晓晖、倪培东。张玉华为设计组组长。</p><p class="ql-block"> 设计题目是个沉重的课题——《低阻犁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耕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铧式犁的机耕阻力,以降低油耗和减轻农民负担。</p><p class="ql-block"> 制定设计方案是在学校进行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15位同学竟然独立想出了15种方案,这些方案当时很难取舍,我决定试制和试验后再一决高低。</p><p class="ql-block"> 毕业设计组确定的试制、试验地点是即墨县店集即墨农机修造厂,店集农机厂是一个以生产犁为主的国营老厂,当时的规模和技术力量都不错。到了工厂后,厂里对我们很欢迎,让我们住在了厂里的招待所。根据同学们设计的不同犁体图纸,在厂里进行了试制。在试制时,所有材料和加工厂里均无偿提供,现在看来,当时的国营工厂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可谓不余遗力,若是现在则难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试制后进行了田间试验。此时苏宝义、刘佃忠老师也到了即墨农机厂。苏老师主要是进行电测犁的受力,刘老师主要指导有关材料的热处理等方面问题。田间试验时,我们从农村雇了一辆泰山-12拖拉机作为动力,采用厂里生产的犁架,在附近荒地上进行。</p><p class="ql-block"> 在田间试验时,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的配合苏老师记录电测数据,有的测量耕深,有的负责更换对比犁体,有的观察工作情况等。下面是试验时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间试验</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更换对比犁体</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苏宝义老师(右)在观察电测数据</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田间休息</i></p> <p class="ql-block"> 在田间试验时,我们看到附近的农民在辛苦地拉犁,感到了我们搞农机人的责任。我与张玉华也模仿着照了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农民辛苦拉犁</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与张玉华也体验了一下拉犁的辛苦</i></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同学们设计的各种犁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由王金波设计、用刘佃忠老师研制的白口铁材料的疙瘩犁体,降阻效果明显。</p><p class="ql-block"> 这次毕业设计到6月底结束,临行前工厂领导与我们合影留念,还招待我们一顿美味的晚餐,晚餐后合影。因设计组长张玉华提前去青岛联系住宿和购买回学校的火车票,未能参加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学们与厂领导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离开即墨农机厂前合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李玉忠、倪培东、王兴南、苏宝义、高德军、刘艳云</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刘忠祥、孔凡中、谢树峰、刘林林、陈晓晖、王金波、程新庭、刘兆乾、周培锋、李海滨</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0年后设计组师生合影</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起:刘忠祥、张玉华、刘云乐(刘艳云)、陈晓晖、李海滨、谢树峰、王兴南、刘林林、李玉忠、程新庭、周佩锋、齐可俭,有4人因故未参加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毕业后,课题组对王金波同学设计的疙瘩犁体曲面又进行了改进设计,试制后分别在即墨县和济阳县继续进行多次试验。1985年11月16日,该课题通过省教委主持的科研鉴定,结论是:“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节约能源方面有很大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以后没有推广应用。</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已在美国工作的王金波回国时对我说,我们那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设计制造出这么多的犁体进行试验,在国外也是少见。</p><p class="ql-block"> 现在北京工作的李玉忠同学回忆说,通过毕业设计,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课本学的专业知识,经过设计制造,变成具备实用功能的机械设备,是知识的升华和飞跃。特别是在试制和试验过程中,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一起工作,对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并能迅速融入实际环境,有很大铺垫和帮助。我毕业后在聊城工作时我毕业设计的齿形犁,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参加了山东省“六五”科技成果展,并荣获了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