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

清水无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胸怀家国情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天下育英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中共党员,1930年农历7月出生于沈阳,祖籍山东龙口。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研究生院首任院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先生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是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促进了中国法制史学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走向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张先生荣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对其72年坚守初心、教书育人、笔耕不辍、立德敬业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政法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巨大鞭策和激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先生自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登上讲坛,1954年24岁在《光明日报》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已72个年头!可谓:学界常青树,桃李满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法律史学领域,张先生做的是“但开风气”的工作,却自谦“不为先”。“不自满、不偷懒”是他七十多年始终如一的座右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历来要求学生道德文章并重,他自己不仅学术造诣高深,更以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成为“大先生”的典范!<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历经72个寒来暑往,张晋藩先生把一生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给了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他用学术研究筑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说: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研究历史要“通古今之变”。中国有五千年不曾中断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法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奉法者强则国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一贯强调:研究法制史要见思想、见人物、见活动,任何一个时代法制的兴革,除物质生活条件所起的决定作用外,都有思想做主宰,都有人物在操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说:“通古今之变”是我治学的目标和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不自满、不偷懒的性格。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识上能赶上、超过我。但同时我也告诫他们:“我也在不断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认为:法治教育对执法者尤其重要,执法者如果慢法、怠法不仅不能发挥法的应有作用,还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法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涉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网络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都要一起抓,实抓、严抓,使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完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晋藩先生作为第一批法学专家走进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多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讲法律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010年张先生80岁,这张照片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用了一个版面介绍了他的学术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学术功底深厚,科研成果丰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他担任总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历时19年,500万字,于1999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发式,25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该套书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他牵头,历时23年编纂出版了国家项目《中华大典·法律典》共23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时16年撰写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10卷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并撰写出版了《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民法史》《清朝法律制度》《中国刑法史稿》《中国行政法史》《清代民法综论》等30余部专著和20余部教材,发表专业论文430余篇,其中部分专著和文章被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出版,为中国法制文明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先生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以其坚毅的性格和辛勤的汗水,不仅铸就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也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胆忠诚。2021年7月,建党100周年前夕,张晋藩先生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顾元教授发表感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热烈祝贺张晋藩先生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先生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问家;是传道授业解惑、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家;是为往圣继绝学、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者;是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坚守中华民族精神本位的守望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法文化的使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术道统,薪火相传。先生之道不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冠男教授发表感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实至名归!他72年的学术和教育生涯,反映和折射了中国法律史学、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法律史学研究和法律史人才培养,他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国法制史》教材,招收了第一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至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在94岁高龄的今天,他仍然会在指导博士生的时候,一字一句地听博士生给他读自己的论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近年,我因为担任《张晋藩全集》的执行主编,和张先生有紧密的接触,我时常被他饱满的学术热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所感动,因此自己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先生总说自己“不偷懒,不自满”,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每天一早就会工作。我与他对话,他常把“好极了”挂在嘴边,其实反映出的是他豁达和乐观的心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人民教育家”的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先生个人的荣誉,也是法律史学科、中国政法大学和我们法律史学研究院的荣誉,同时是我们年轻学者在教学和科研上最大的前进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十年代,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的张晋藩先生在校图书馆古籍书库,为首届博士生讲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在主管研究生院期间特别强调:学校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他任职期间,每个研究生每年都有经费外出调研,或参加至少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每个博士生还配有录音机学习外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首届三位博士生论文答辩,时任司法部部长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邹瑜亲临答辩现场,答辩委员有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法学、政治学专家戴逸、李侃、吴建璠、曾炳钧、王宏钧等七位。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到场采访,并在当晚新闻联播中播出。三位法学博士证书由邹瑜部长亲自签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首届博士生Z教授回忆说:四十年前入学不久,一次张先生给我们讲课,提到其他国家学者的中国法制史学术成果超过了中国本土学者,1979年以前,国外曾召开过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都没有邀请大陆学者参加……先生从学术责任的角度,希望我们这一代奋发努力,改变现状,把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中心牢牢置放在中国本土学术界!先生这一番话语,让我深受触动,从而追随先生潜心根植于中国法律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希望能够延续张先生开创的法律史学科格局,保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借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0年6月举行的1997级4位博士生答辩,七位评委有二位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制史资深教授,前排左三为导师组组长张晋藩先生。后排左1为现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先生的学术情怀与社会责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全集》第1卷卷首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节 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事法律史研究,既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史学与法学的双重知识结构,也需要在学术生涯中兼具史学家与法学家的双重学术品格,浓郁的学术情怀,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浓郁的学术情怀,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韧劲,对于法律史的研究则难以深入;没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对于国家、民主、社会鞠躬尽瘁的赤子之心,在法学研究方面,也难以形成有助于法制进步、国家发展的优秀学术成果。在这一方面,张晋藩先生身体力行,给我们做出了表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先生在学术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史学家浓郁的学术情怀与法学家坚定的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先生关于构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重塑中华法系的两大学术贡献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者,勇于开拓,善于思考,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的出版,使得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研究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古代法律体系的研究,先生从不故步自封,从不自我满足。他常说:希望你们后学晚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勇于探索,以取得新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学术研究方面,先生还展现出一名杰出的法学家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生的研究,既专注于书斋,又不限于书斋。先生历来主张,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而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中华法系的研究,先生不是简单的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关注民族复兴与中华法系重塑的关系……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在中华文化复兴中,法文化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法律传统,深深扎根于特定的中国国情文化,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是基于史学家浓郁的学术情怀,基于法学家坚定的社会责任,张先生把他70多年的时间、经历和心血,贡献于中国法律史学,贡献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先生作为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通过7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基础,引领着中国法律史学的学术方向,并与中国法律史学老中青学者一起,共同铸造了中国法律史学的一代学术辉煌!(朱勇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晋藩全集》第一辑2 2卷900万字,于2023年8月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全集拟分三辑60多卷本,总计达三千多万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集的出版,既是对张先生理论创新与学术创作的整理与记录,也是对新中国70多年来中国法律史学学术发展之路的概括与总结。这套全集反映了老一辈学者治学的艰辛、执着、坚定与自信,也反映了中国法律史学发展过程的曲折和成就,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献收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4月20日“世界读书日”,张晋藩先生在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捐资200万设立了“蓟门法史书苑”,前年在其家乡山东烟台大学图书馆也捐资100万设立了阅览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不抽烟不喝酒,平时生活简单规律,家里除了书还是书。他70多年从事的是法学基础学科研究,收入并不高,但他晚年倾尽所有,奖励后学、支持学科建设。可谓: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积善之举,大爱无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站在张先生亲笔题写的牌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千年岁月缔造中华法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万卷藏书谱写法治文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七十岁的我也感到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不仅读过张先生的书,听他即兴赋诗讲治学经历,而且编发过他和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上百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制度史的繁荣、发展和昌盛贡献了一己之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属马🐎,我也属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祝万马奔腾 马到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祝先生福寿绵长,学术之路长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的金秋,张先生和夫人林中教授迎来了结婚60周年之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伉俪六十情愈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下桃李同庆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女儿和学生们为他们举办的钻石婚庆典上,张先生即兴赋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牵手六十载,弹指一挥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云青丝发,不觉繁霜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莘莘众学子,薪火得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丽日虽西斜,霞光仍灿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壮心犹炽热,奋笔谱新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的诗是他们夫妇六十多年共同生活的真实写照,形象地概括了他们幸福美满的婚姻和无悔的法治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的夫人林中教授曾经是一名飒爽英姿的女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8月福州解放了,正在读高三的17岁的林中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10兵团,成为她家乡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第一位女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虽然,林中教授的军旅生涯只有短暂的四年,但却磨练了意志,砥砺了品格,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她说:“四年的军旅生涯永远鲜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起航之地。”在家中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镶嵌有八一军徽的白色水晶工艺品,那是华东军政大学毕业六十周年的纪念品,是林老师绿色军营献青春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夏,在南京华东军区干部部工作的林中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入学后不久即被选拔到留苏预备班,正是在那儿她与已经留校任教,并被选送到苏联读研究生的张晋藩相识。在林中准备留学考试期间,他为她辅导历史、俄语。张晋藩的博学、儒雅、勤奋、进取,使林中对这个年长两岁才华横溢的老师产生了敬佩和好感。共同的理想、情趣、爱好使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相知相恋,也与法律结下了一世情!1955年7月,他们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6 3个春秋冬夏,成为法学界令人尊敬和羡慕的一对伉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张先生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数千万字的丰硕成果,与林中老师63年的朝夕相伴,默默地站在背后给予理解、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绿染江南四月天,潇潇细雨润如烟”;“茶花香处蝴蝶飞,春池水暖鱼儿肥”;“牧童月下归来晚,柳叶当笛信口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先生写于江西五七干校时的诗词,反映了他们夫妻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在逆境中把平淡的日子过得也有诗和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他们家的书房里,对放着两张书桌,读书、教书、写书;研究、学习、治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岁月的光阴里,他们相互守望、琴瑟和鸣、安然知足,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 18年春天,林老师因病离开了她的亲人和学生们。六年来张先生写了不少诗,怀念自己相伴一生的爱人、老伴:</b><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写字读书仍如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遗容笑对总无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雨沧桑六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丝白发一挥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生赖有真情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物一睹一泫然……</b><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一一20 24年9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将举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相信林老师在天堂也会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秋天,笔者与张先生夫妇摄於海口万绿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春天,笔者在张先生家中和林老师一起改稿子。林老师是我主编的《兵妈妈》一书的作者,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建军90周年出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法律史学研究院李青教授(左)与张先生夫妇合影。她既是张先生的博士,又是林老师的硕士,并和林老师曾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后来又和张先生成为同事。她说:“只有我是先生他们夫妻二人先后带过的学生,所以我是很幸运的,与先生一家的感情也比较深。在我眼中,先生具有学者的大家风范!展现出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智慧魅力,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是我非常敬重和仰慕的前辈。此次,先生受此殊荣,当之无愧,实至名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夫妇与学生们在海南,左1李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5年金秋,张先生夫妇金婚聚会上与学生们一起歌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先生和林老师夫妇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们的“平等观念”,在学生面前,他们从不摆出“师道尊严”,总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他们精湛的学问、高尚的师德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敬和爱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教师节我与张先生及小女儿游颐和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儿每逢假期也时常去看望张爷爷和林奶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 10年春节我与女儿看望先生和林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除了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也喜欢即兴赋诗,先后出版了三本诗集:《未已集 》《思悠集》《求索集》,还将学生的博士论文汇集出版了一本《青蓝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先生与学生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政法大学校歌一一情怀法大》就是张先生写的歌词,极为贴切的体现了“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这一法大的校训,体现了他对法治的信仰、对教育的热爱和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军都山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月河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矗立着政法教育殿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铸就厚德品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淬砺明法锋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民族昌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祖国富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民族昌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祖国富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行至公以追求社会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勤格物以探索真理之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钟大吕发自微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沧海洪波源于涓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我法大学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朝国家栋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芳华岁月 丹心一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师以匠心 遍植桃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致敬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合并建立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首任院长是著名政治学、法学专家钱端升教授,首任校教务长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女士(社会学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致敬钱端升、雷洁琼等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辈老师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