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国庆——带你走进蒲城文庙(蒲城县博物馆)

山高人为峰

<p class="ql-block">  文庙座落于蒲城县县城内红旗路中段正街14号,初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是陕西省较早建造的一座文庙。宋、元、明、清均对其进行过维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的古建群。以文庙基址为依托的蒲城县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6月23日,馆藏文物4697余件组,可谓渭北储藏文物较多的一所博物馆。说起文庙,顾名思义也就是古时设立的“官学宫”,也就是现在的公立学校;“私学”就是相当于当今所谓的民办学校;“私塾”是达官显贵们出资私自聘用在家教书授课的教书先生。在这里不得不多说两句,私学、私塾都是要经过官方批准,这就需要官方认定,何为认定,就是每年都要携相应的奉银到当地的官学宫(文庙)入册登记。</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座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六龙壁”,明代万历四十四年所建,因它的正反两面各塑有六条飞舞泳动的龙而得名,全国独此一处;两侧坊上东有“文章祖”、西有"帝王师”两块石匾额,均为本县明末书法家、山西巡抚樊东谟大书。意孔子是文章的始祖、帝王的老师,古人很讲究,东为上,即先因才而后为师,去过全省唯一的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的人,注意到两边考舍的髙度不同的人很少,古人有句遗传:“东髙不算髙,西髙压弯腰”,这也是邻居间相互矛盾的起引!坊下各有两扇对开石门,每扇门上都有方孔九个,俗称“石门九眼”,“九”暗喻“九五至尊”也代表朝廷。石门即“仕门”,在过去科考完成石门打开,凡考中学子皆从石门通过崇圣,即入仕途,亦叫“跃龙门”;通壁由三大块组成,主壁加两坊,六条龙,九个眼,369是古文化传承的吉祥数字。在这里多言两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凡是讲究个儿“自然”顺成,去过五岳之一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可能很多人不多注意,里面有副对联,上联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下联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横批为:道法自然。简单释读一下字面意思:人法地,人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地法天,土地作物收成的多少依靠天公作美;天法道,做人做事都要遵循自然和道义,天要其亡,必使其狂,道大于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事讲究个始终,有一的基础才会产生二,有二的努力才会变成三,有三的奋斗才能创出更好的未来,它告诉我们:事成与否都在个人的努力;道法自然自然就不用再作解释。北京北海公园里有一座九龙壁,顾名思意,通壁由九条龙组成,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相比这个六龙壁年代要晚很多!</p> <p class="ql-block">  正大门为棂星门。"棂星",天上主管文化礼仪的一个星宿。相传孔子就是天上的“棂星”下凡,来人间来传授文化。棂星也代表聪明,陕西有句方言,夸一个娃聪明,常说一句话:“这娃棂星的很!”故而,其实这原来是座木质牌坊,但凡有文庙的地方都设有“棂星门”这座建筑。后因多种被改建成文庙大门至今。棂星门也是考验学子的一道门槛,飞檐结构为木质“琅琊升斗”造型,有句: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升斗”,古时计量农作物的一种容器,十升为一斗,大家仔细看“十小一大”,很足分量。这里寓意只招录德智体能全面优良的学员,对于那些存在鱼目混珠的学员拒绝录用,正所谓:“心术不正,有才何用。”</p> <p class="ql-block">  入门第一眼是“泮水池”,其实形如半月,叫“半月池”比较确切一些,它有三个方面用途,最主要是类似于现今的消防池,文庙内建筑全是砖木结构,一旦着火便于取水灭火;平日闲置,放一些鱼儿水草,即闲置利用又美化环境以作观赏;三一个也是为学子们设立的一道门槛,据传,凡是不合格学员从泮水池桥上通过,泮水池池水就会激愤荡漾,拒绝前行!</p> <p class="ql-block">  通过泮水池便是戟门。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古时列戟用以显示地位、等级。据《唐六典》、《新唐书》有关列戟制度记载,列戟属于帝王一级的仪仗制度。从唐墓出土的壁画可发现,一般东列戟12个,西列戟13个。唐制度也有明规,三品以上官员门前才设戟门。孔子在唐时被封"文宣王”,可见其地位、等级之高。一般存放兵器的场所都有一个特点:威严、扶正。现代人给家里放把剑,用以镇宅和驱灾辟邪,基本雷同。在这里设立戟门也是考验学子们的一道门槛,古人较迷信,对一些弄虚作假,糊弄朝廷的伪君子起到一定的震慑劝退作用。</p> <p class="ql-block">  戟门正对是大成殿。专门用来祭祀膜拜孔子的地方。原有建筑气势宏大,1976年10月30日晚毁于火灾!现在这座大殿是2004年实施异地保护从渭南迁移来的一座单体古建筑,只占原建筑基址的三分之二。里面塑有孔子及其有名的四大弟子的塑像,颜回、曾参、子路、子貢。大殿内壁绘有一些有关孔子的生平事迹图,展出部分木制牌匾。</p> <p class="ql-block">  孔子和其四大弟子的塑像。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 , 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 , 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 , 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 , 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七十三”与“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犹如魔影 , 总在垂幕之年的老人眼前晃来晃去,民间流传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 然而,一个人的命是天注定的 , 几时生,几时死 , 皆有定数。逆天改命是要受到反噬的,重者改命不成,自失性命 , 死后去阴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接受惩罚。轻则也会遭到一定的报应,如会大病一场,或有一场血光之灾 !呵,传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就一点可以肯定,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还是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和循规蹈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为好!</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王进德书"城隍庙"木匾。该匾因其书法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块名匾之一。相传,王进德书写此匾时"城"字一点忘写,待匾额悬挂好时众人发现并指出遗漏,其不慌不忙用身旁一块抹布蘸墨随手掷出,不偏不倚正巧补笔,赢得了现场群众的拍手称奇,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演义了!城隍庙由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有一个叫纪信的县令,脱下官服,到刘邦手下做了一员战将。在被项羽截断粮道以后,刘邦大军弹尽粮绝,此时纪信站了出来,提出自己假扮刘邦诈降,让真刘邦趁机逃跑。项羽见到纪信发现上当,一气之下用火烧死了他。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庆功宴上想起纪信的功劳,就把他的骨灰送回家乡四川南充安葬,并且在全国各地修建城隍庙纪念他。 与其城隍庙匾额背面对应,应该还有一块“你来了麽”的匾额已不复存在!“你来了麽”,如此口语化的四个字,让很多人困惑。在如此庄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隍庙中,为何用如此简单的四个字作为匾额? 城,就是城墙;隍,本意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庙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 据民间的说法,古代地方官上任时,都要拜城隍,首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次要向城隍神汇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作为普通老百姓,面对洞悉一切的城隍神,自己为善还是做恶也逃不过城隍的双眼。全国各地大部分城隍庙都会有这四个字,告诫大家做事要拷问自己的良心。 “你来了么”的潜台词就是:在这里什么事都隐藏不住,经常检点自己是必做的功课。话虽直白,但暗藏着“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的谶语。真正坦荡的人,在拜过城隍后,面对这一喝问,才敢应一句:我来过了!汉代以来,凡有城池的地方,都有城隍庙,后人就把纪信称为“城隍老爷”。如果有一天,你有幸来到蒲城县博物馆,站在城隍庙匾额前,不妨抬起头多看一看,忆想曾经悬挂于其背面的匾额,再问一问自己:“我可曾来过?”</p> <p class="ql-block">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王进德为蒲城北(武庙)大门上所书。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p> <p class="ql-block">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王进德为蒲城城隍庙内戏楼所写。</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林则徐在接到升任云贵总督后未上任前为其挚友王仲山之母魏太恭人所写。</p> <p class="ql-block">  这个牌匾已收存文物库房保管,为什么要将其拿出解说,它是一块非常励志的匾额。清乾隆年间张汝骧书"和丸画荻”木匾,为王鼎之母所写,用两个历史典故赞扬王鼎之母教子有方。“和丸"典出《文史通义》。唐朝柳公绰的夫人韩氏,家法严格整肃。为了儿子们深夜学习有精神,她用苦参、黄连、熊胆研制成粉末,制成药丸,让孩子们含在口中提神。后人以此称赞母亲教子有方;“画荻”出处《宋史·欧阳修传》。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荻:芦苇杆。</p> <p class="ql-block">  东珍贵文物展室外貌</p> <p class="ql-block">  东珍贵文物展室内貌</p> <p class="ql-block">  (清)鎏金凤冠。遇重大节时,例:出阁、过寿或出入权贵府地时等女人头饰,虽做工精细繁美,平日善藏。</p> <p class="ql-block">  (清)文官服。大家都知道‘衣冠禽兽’这个词吧。有人说,这个词就是根据官服来的,因为当时的官服文官‘补子’的图案是禽类,而武官的图案是兽类,老百姓管穿着官服不给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叫‘衣冠禽兽’。当然了,这种说法虽不足为据,但却生动地说明了官服上的特点。‘补子’的图案不同,官员的级别也就区分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明)象牙笏板。上朝面圣时双手呈置过肩目视的记事板。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p> <p class="ql-block">  (唐)彩绘镇墓兽。形如獬豸,镇墓兽,古老中国的神兽,盗墓贼的天敌,为帝王将相镇守地宫,规避亡灵免受侵扰,只为生者对逝者寄于美好情思罢了…!</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武士俑。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p> <p class="ql-block">  (唐)粉彩啃蹄马。口啃前蹄,膘肥体壮,滚瓜溜圆,胸部宽平,肌腱隆实,四腿稳健而有力,它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马伸长脖子啃左边蹄子的独特造型,充分反映了当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社会安宁,人民安居的历史状况。古人以写实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副悠闲自得的骏马形象。马项上的凹槽及尾部的穿洞在当时是用真马的鬃尾镶进去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泥水进入墓道,使其腐烂。但这件啃蹄马的形体确因此而显得简洁、明快,它与因残缺之美而享誉世界的名作“维纳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东方的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  (唐)彩绘陶骆</p> <p class="ql-block">  (唐)粉彩披发仕女俑。以俑随葬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厚葬之风兴盛。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以陶俑陪葬习俗十分普遍。唐时,俑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线条流畅、装饰华美。工匠在“以肥为美”风尚影响下,根据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形象仕女。这些女俑大多体态较胖,但并不臃肿,而是雍容富贵,娇媚动人,被现代人笑称为“胖妞肥婆”。“胖妞”指的是青春少女,“肥婆”嘛,当然就是年龄稍长的已婚贵妇。其实这只是一种笑谈。仕女俑表现的都是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是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取向的表达,也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中国画中还有专门的“仕女画”类别。唐代的仕女俑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多有收藏,这些仕女形象是当今的我们回望历史,追溯文化、艺术的一个独特的窗口。近多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中国人以瘦为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袭扰!只要身体无恙,胖瘦都健康。过去人认为胖是“福态”,瘦被认为“可怜”!</p> <p class="ql-block">  (唐)胡人俑。</p> <p class="ql-block">  (宋)耀窑刻花豆青碗。</p> <p class="ql-block">  (元)豆绿蒜头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幞头男俑。幞,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也称“幞头”(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幞头”)。</p> <p class="ql-block">  (元)钧窑天青釉碗。</p> <p class="ql-block">  (元)灰陶拱手男立俑。</p> <p class="ql-block">  (元)灰陶载物马。</p> <p class="ql-block">  不同时代你的青铜镜。青铜镜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工艺品,由青铜所制的器物。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p> <p class="ql-block">  (唐)陶立驼。</p> <p class="ql-block">  钱范(制钱摸具)。</p> <p class="ql-block">  西珍贵文物展室外貌。</p> <p class="ql-block">  西珍贵文物展室内貌。</p> <p class="ql-block">  (汉)青铜铺首衔环锺。带盖为壶,无盖为锺。“锺”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量容器,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正字通】说文锺,酒器。州吁命取白璧一双,白粟五百锺,候问 石碏,即征碏入朝议事。</p> <p class="ql-block">  (汉)黄釉陶奁(lián)(缺盖)。奁,奁是汉代人使用的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器具,多为漆器,也有藤、竹、金属等材质,而以陶制的明器为多。</p> <p class="ql-block">  爵杯在商代和西周时期非常常见‌,并且在夏、商、西周时期广泛流行。爵杯是一种古代酒器,主要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在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考古发现中,爵杯是非常常见的物品。此外,爵杯的造型仿自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具有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的特点,下承三高足,因此也被称为三爵杯。爵杯的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侧有流,这是其独特的设计。爵杯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也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青铜鼎,是由红铜和锡等金属铸造而成的一种炊器,是古代一些地方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东石刻室室。</p> <p class="ql-block">  石碾,土话讲就是碾场的石滚“碌碡”。不同于普通石碾,上面雕刻有“印浮水面”四个字,风水学中的象征‌。在风水学中,“印”通常指的是官印,象征权力和地位。当“印”的形象出现在水面上时,被认为是非常吉祥的征兆,预示着贵气和好运。这种现象被认为能够带来财富和地位的提升。当然,对于劳苦大众来讲,把这四个字刻在石碾上,是对日后美好生活的期盼,古人从风水的角度,有助于提升居住或家庭成员的整个气运。“浮”,漂浮、变化之意。石碾在碾场(农作物脱粒)的过程中,漂浮在作物上面,如同置于水面,左右摇摆、上下浮动不断变化,如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宛孩童戏耍跳跃般质朴无邪,他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西石刻室</p> <p class="ql-block">  苏孝慈墓志铭。苏孝慈是隋代一位非常有名、杰出的大将军,历史上对其记载并不是很确切和全面,而且有很多错误的记述,一直到清光绪十四年苏孝慈墓志铭的出土,才对他有了一个全面的记述。珍贵之处在于,不仅是对苏孝慈的记述,还在于它的书法。铭文以楷书而闻名,《续修陕西省通志稿金石志》称其“楷法精美绝伦,世所仅有”,后人称其“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河”,字迹清晰优美,浑厚雄劲!</p> <p class="ql-block">  (金)清凉禅院石碑。从石碑上有官方文印可以看到,古时,不是谁看破红尘,找个清静峪所,花点钱盖几间房,起个名字就叫什么寺、什么庵或者什么院,必须要有官方批准出文方可,要么定性为“非法”!无证那能上岗,有证才是“专家”,罚不死你!真笑死个儿人,想起来有些事可又不敢明说,只能讲:造化弄人!!</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墓志铭盖四面雕刻的神兽,不由让我想起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经典的台词:“我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青龙还有白虎,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连同着朱雀跟玄武一同镇守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问题是,中间镇守的是那位神兽,先看四大神兽,首先是青龙,五行属木,镇守东方,掌管一年当中的春季,代表着生机勃勃还有万物复苏,在淮南子中记载:“天神之贵者莫过于青龙”。所以说神兽当中青龙应该是地位最尊贵的,古时太子在东宫,亦称为东宫太子,经常和龙在一起相提并论的是白虎,五行属金,掌管秋天,因为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代表着萧杀,白虎还代表着战争和杀戮,古时调兵遣将的令牌就是虎符;朱雀镇守南方,五行属火,掌管夏天,是不死不灭的存在;最后是玄武,五行属水,代表冬天,防御力惊人,还代表长寿。五行中金木水火都和四大神兽对应上了,而中央的土应是那个,在《易冒》中记载:“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勾陈就是麒麟,但这本书是来自清朝的一位盲人卜筮大师所写,卜筮就是算卦或者叫占卜,可信度不高。传说上古时期的四大神兽都是恶兽,黄帝为阻止他们为祸人间化身黄龙降伏了四大神兽,一个人呢势单力薄,又叫上炎帝,两人合理把四兽分别封印在东南西北方位,并且自己还化身为黄龙坐镇中央,(是不是想起我们的党中央,细品其实也就是。)以此来牵制四方,此后黄龙就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古时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寓意黄龙,坐镇中央,统领天下。可能很多人认为黄龙不咋地,没有多么的厉害,其实呢黄龙即应龙,应龙在上古时期集创世、造物还有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能不厉害!他就是所有龙的始祖,麒麟是龙的后代,所以说皇帝代表龙穿龙袍还是有依据的。为什么墓志铭盖要做成方形再不作过多论述。个人观点,不能全相信墓志铭撰文,谁给先人撰文不说好话、套话,反之,在过去那是想挨打、活够了!言多!</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学习儒家论语道德思想的场所。过去孔庙是县域唯一的官学宫,等同于现代的公立学校,民间私学全部都要在官学宫注册,故而每年所有州域生员都要向官学宫缴纳相应的学籍注册费用,以备科考之用。明伦堂内壁两侧刻有“忠、孝、节、廉”四个大字,它是由明末蒲城大书法家王进德所书,这四个字也是儒家论语道德思想之核心。1997年喜迎香港回归,这里成为具有县域特色的蒲城碑林。</p> <p class="ql-block">  雕工精湛繁杂的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  前路迷茫抓头疑惑的骑狮人。</p> <p class="ql-block">  调皮卖萌的小狮子。</p> <p class="ql-block">  偕手不离,守望不弃的老来伴。</p> <p class="ql-block">  忠。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p> <p class="ql-block">  孝。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  节。指生活俭省,有节制。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之意。</p> <p class="ql-block">  廉。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p> <p class="ql-block">  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陪葬在皇帝身边的太监,泰陵唯一的陪葬墓。作为埋葬开元盛世时期皇帝的陵墓,可以看出高力士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他曾为李隆基立下很大功劳,被破格提升为骠骑大将军,而他也对李隆基是忠心不渝,就是在得知李隆基驾崩之后绝食七天而亡。高力士死于公元762年,当时刚过安史之乱,公众认为他是造成动乱的罪魁祸首…!十五年后,代宗李豫看到了李隆基对其的器重,以及高力士也确实为李唐王朝的贡献,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为他立下这块碑,意在平反昭雪。</p> <p class="ql-block">  (唐)代国公主碑。代国公主,名李华,字华婉,是武则天的嫡孙女,唐玄宗李隆基的二妹,开元二十二年陪葬在桥陵,此通碑人称"三绝碑”,碑额“大唐代国长公主碑”八字隶书,为其兄李隆基亲笔,李隆基的隶书号称"唐隶”,堪称一绝;二绝,碑文是代国公主的丈夫郑万筠所书,其文一改一贯的对死者歌功颂德的碑文模式,而是记述历史,文中记述武则天登基做皇帝后,大宴群臣,在宴会上由其儿孙为文武大臣表演节目,文中提到李隆基当时男扮女装表演了一曲"长命女”,当时他只有六岁;三绝,该碑是代国公主的儿子郑聪所书,其字有颜真卿书法的神韵。历史上像这种兄为妹撰额,夫为妻写文,子为母书碑的現象十分罕止,故称"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  (唐)云麾将军碑。桥陵的陪葬碑,全国百通名碑之一。这是通复制碑,云麾将军名为李思训,是李唐宗室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金碧绘画的创始人,他的碑是由当时书法家李邕书写,唐代吕总称其书法“如华岳山峰,又如黄河一曲,漪侧处有艳丽之势,秀丽中有雄强之气”,现代书法家将其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论。</p> <p class="ql-block">  宋伯鲁碑石楷书鉴赏。</p> <p class="ql-block">  (唐)经幢。用来刻录经文的。创建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上有宋代题跋,像这种上面刻有题跋的经幢是非常少见的。这个经幢证实了晋重耳在当地乞食祭母的史实,说明敬母寺的由来;上面还记载了埋葬李隆基的泰陵皇墙从保南敬母寺经过的史实以及皇陵陵墙的周长。该经幢是目前陕西省内发现最大的一通经幢,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它是非常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  (宋)崇寿寺诸佛舍利宝塔。简称北塔,又名北寺宋塔,该塔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为蒲城延兴巨商王信捐银五万两独资修建,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塔高46米,共十三层,系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内有木楼梯。北塔建造精美,雄伟挺拔,高耸入云,与南寺唐塔遥相呼应,形成“双塔夜影”蒲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门时的花灯节日氛围布置。</p> <p class="ql-block">  喜迎八方游客的文创室。</p> <p class="ql-block">  学识有髙低,避免不了文中存在一些错别字,甚至有一些词语不当,我个人性情比较“随意”,站位不同,认识各异,理解万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