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每当听到有人读起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总有一种对鹳雀楼心驰神往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名扬中华。</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楼体坐落在黄河岸边,背靠中条山,面临黄河水,自然景观壮丽。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与举世闻名的唐代铁牛浮桥一道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鹳雀楼,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 - 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 建筑业科技创新工程奖、以自身为核心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一座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作为唐代文化的象征,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再现唐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鹳雀园),其布局和设计充满了古典园林的风格,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化和山西历史文化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天外天”,意味着登高望远,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旨在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广阔的视野,寓意着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永无止境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鹳影湖,东西两翼呈鹳雀鸟展翅的形状,用千古名楼予它命名。</p> <p class="ql-block"> 鹳影桥横跨鹳影湖,它是连接鹳雀楼与鹳雀园的重要通道,自然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存,站在桥上,更近距离欣赏鹳雀楼独具视角。</p> <p class="ql-block"> 唐韵广场是鹳雀楼景区的一部分,环境宜人,充满文化感。</p> <p class="ql-block"> 文华李唐是在鹳雀楼一楼悬挂的一块鎏金牌匾。鹳雀楼因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名扬天下。李唐文化的繁荣开放,多样包容。</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楼体内部为六层,总体陈设为蒲州文化的展示,或壁画、或雕塑,构思慎密,选材精当,制作精良,表现了华夏文明摇篮、大唐蒲州盛况和河东历代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主要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 壁画,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只见蒲州城郭依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主要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p> <p class="ql-block">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有“尧都平阳”、“唐尧故地”之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p> <p class="ql-block"> 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有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主要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声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p> <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池(河东池盐)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食盐产地。相传尧舜时期就“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供华夏二十余州。</p> <p class="ql-block"> 冶铁公元前六世纪的东周时期,掌握治铁技术比欧洲要早数百年。唐开元年间,蒲州城外重修蒲津桥,将浮桥竹索改为铁索,铸造了数十吨重的铁牛锚,“炉火照大地、红星乱紫烟”是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最为壮观的场景写照。</p> <p class="ql-block"> 桑棉种植和纺织,还有民间工艺,在蒲州都是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座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远可眺舜都遗址,近可瞰黄河之水天上而来。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1)名楼浏览区。包括:门殿、鹳影湖、唐韵广场和名楼中心浏览区。待建(1)黄河风情浏览区。包括: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和柳园。(2)山水浏览区。包括:苍山苍林自然景观区、吉祥如意湖和鹳雀苑。(3)康乐浏览区。包括:蒲津康乐园、唐代马球场和日潭戏水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开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成为国内外游人观光、浏览、休闲、度假的国家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内重点景观地段详细规划,根据基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造园规则做到完美结合,通过具有象征性,古朴典雅,自然协调的建筑物等,体现、烘托鹳雀楼的宏伟壮观,渲染博大精神的华夏文化,从而给人一种辽阔、雄壮而高远的感染力。使游人在发思古之豪情时,能溶入到景观的感受之中。各重点景观布局,充分利用沿临黄河的大自然生态环境,做到疏密有秩,组景借景有序,使整个景区形成一曲有序幕――乐章――高潮――余韵无穷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等相互和谐的交响乐章,更加体现“中华名楼,黄河明珠”的崇高深远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园门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入口区的第一座建筑。鹳雀园门殿座南面北,是一座风格显著的仿唐过殿,形制古朴,稳健而大气。四周全是回廊,拱梁全无彩画,一色赭红。鹳雀园匾牌悬挂当顶,三个瘦金体大字,骨劲苍健,是启功先生手迹。启功先生是当代书界名家,他题写的匾额,自然为鹳雀楼景区增加了几分文化内涵。门殿两旁,各有园门,一概唐代建筑风格,以景区前围墙连接,呈半环形布局,寄寓着热情欢迎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影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两旁绿地如茵,喷泉溅珠。广场开阔,平整如坻。这里是迎宾广场。王之焕登鹳雀楼,写了那首千古绝唱,于是当时的诗人纷纷来到蒲州,来游览鹳雀楼,也写了许多有关鹳雀楼的诗,但都没有王之焕的诗具有长远而广泛的影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的顶峰,鹳雀楼因而也就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存世700余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到了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此后800 多年,这里之留下一个传说和遗址。改革开放后,为了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永济人们在这茫茫滩涂,又复建了这一千古名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东西两翼呈鹳鸟展翅的形状,是以鹳雀的形象为文化含义的,因为我们这个千古名楼是以它来命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是一种水鸟,似鹤似鹭,有黑色,也有白色,其喙尖利,其腿修长,常常伫立浅滩一动不动,小鱼小虾不知危险,放心游来,就成了它们的美餐,当地居民称它们叫“老等”。晚上,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在楼上栖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唐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唐广场是唐代文化风韵的进一步呈现与展示,它是唐代风格的门殿、迎宾广场、鹳影湖的延续,也是对唐代诗楼――鹳雀楼的继续铺垫。整个景区,从进门之前就在营造唐文化氛围,使游人在未登楼时就得到唐文化的强烈感染和逐渐熏陶。盛唐广场呈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几何图形园林造型,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草坪,各种名贵树木立体点缀,空场地全部用彩色地砖拼接为唐代广泛使用的传统图案,莲花形,如意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广场开阔纵横,视野悠远,布局简约,造型优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致和谐统一。未曾登楼,我们就已感觉到盛唐风韵的氤氲,感觉到盛唐文化的充盈和盛唐人格的感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建成以后,我们在楼前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回音效应。现在各位可以站在广场中央击掌静听,我们能够听到一种鸟叫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其实,这种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鹳雀的叫声,这鹳雀的叫声在我们从广场走向主楼的时候又是在不断的变化,就好像鹳雀从小长大一样。这种声音在我们主楼的四侧您都可以听到。这不是建楼时候的有意设计,而是自然形成的,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就和赐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鹳雀楼”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三月,题写了《登鹳雀楼》诗,为鹳雀楼的重建造得先声夺人之势。1994年1月,他来山西视察工作,特意来到蒲州文化景区,对鹳雀楼的重建和选址给予关注。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又来到山西,应山西省委和省政府之请,欣然为正在建设中的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牌。现在这块匾牌庄重硕大,气势夺人,体现了鹳雀楼的国家最高级别的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主楼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站在台基上,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总建筑面积为33206平方米,总重量为57000吨。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仿唐风格鲜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体内部为六层,东西角设有楼梯盘旋而上,总体陈设为蒲州文化的展示,或壁画、或雕塑,构思慎密,选材精当,制作精良,表现了华夏文明摇篮、大唐蒲州盛况和河东历代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层主要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这是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这首代表唐诗高度的诗,它成为一种文化承载,鹳雀楼才成为天下名楼。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壁画巨制,长18米,硬木彩塑,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只见蒲州城郭依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左侧壁画,是宇文护筑楼戍边,介绍了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右侧壁画,是三诗人旗亭画壁,介绍了王之涣的一个著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层主要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女娲补天,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以及蒲州历史名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层主要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古人类在这里到处都留下过进化的足迹,到处都留有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用火的历史,是西候渡遗址的发现,提前了60万年。人类制盐用盐,这里也是最早开发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城盐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食用天然盐晶。蒲州地区成为人类最早发祥地,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有水有盐。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已经人工开采,到唐代,制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盐产量也成倍增长,普救寺前土塬下过去是一条大路,当地人称“盐车壕”,就是运城盐池供应长安和外销运输的主要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州一带冶铁铸造技术也出现很早,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就用去全国铁年产量四分之一还多,而且冶炼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而欧美洲要等700多年以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声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桑落酒”用桑叶桑葚入曲,酿造工艺精湛,加上蒲州泉水清冽,酒味清香,独具特色。北周诗人庾信见到蒲州长官,别的不要,就要“桑落酒”,可见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汾酒啦,茅台啦,都是它以后的事了。庾信写了一首诗记这件事,就叫《就蒲坂使君乞酒》,写道:“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白居易也写过诗称赞“桑落酒”:“桑落气熏珠翠暖,拓枝声引莞弦高。”唐代以后的诗和典故,就不用举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桑棉种植和纺织,还有民间工艺,在蒲州都是源远流长。需要强调的是,酿酒、冶铁就在蒲州不用说了,而用火的西候渡遗址,制盐的运城盐池,都是唐代蒲州的属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四层,展示主题是“鉴古察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原有“旷世盛举”主题更名为“鉴古察今”,配合现有鹳雀楼模型,以鹳雀楼建楼至今的历史线索为经,各个时期鹳雀楼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为纬,通过声光电高科技3D影像技术融合,用清晰的逻辑将鹳雀楼的来龙去脉、沧桑变迁展现于游客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第五层,展示主题是“风雅诗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鹳雀楼五层展示内容以诗歌为核心内容。本层展示主题为“风雅诗书”,立足永济和鹳雀楼历史,使游客能够了解到人杰地灵的永济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及鹳雀楼与诗歌在历史上相辅相成的关联。游客在本层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古典文化,并体验到永济作为“诗歌之都”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上第六层,展示主题为“极目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极目眺望,果然白日落山,果然黄河东流,果然登高望远,果然目穷千里!王之涣,真是写尽了黄河。“黄河入海流”,是顺流而去;“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逆流而上。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到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词》)都有着重复你的影子,都没有完全跳出你的艺术意向。如此级别的诗人尚且这样,还有谁能超过王之焕的诗?王之焕一生的诗虽说只有六首流传到现代,但他的诗是唐诗的顶峰。流传最为长久和广泛。《登鹳雀楼》这首诗,在我国可与说是妇孺皆知,小学生课本,历年都选了为教材。就连日本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课本,也把这首诗作为文学必读。香港和澳门曾发动市民评选推举十首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结果出来后篇目不尽相同,但第一首都是《登鹳雀楼》。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登鹳雀楼》列在首篇。可见鹳雀楼已不仅是中国人心中的胜景,它的壮丽美景,它的文化蕴含,义军超越了国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深邃哲理的揭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站在王之焕的铜像旁边,触景生情,情寓于景;由情推理,理寓于情。默念一遍《登鹳雀楼》,让人回味再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一次鹳雀楼,就是上一堂课,让人得到多少思想启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一次鹳雀楼,就是听一首歌,让人得到多少感情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一层鹳雀楼,就是看一幅画,让人得到多少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已经攀至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诗人王之涣在这里悟出了平易而深刻的哲理,激励我们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才能拓出更加美好的崭新境界。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最为美好的愿望。最后,愿鹳雀楼之游带给你前途无限,生活、事业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展示主题是“鉴古察今”。</p> <p class="ql-block"> 以鹳雀楼建楼至今的历史线索为经,各个时期鹳雀楼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为纬,通过3D影像技术,清晰地将鹳雀楼的来龙去脉、沧桑变迁展示给游人。</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层,展示主题“风雅诗书”,展示了历代名人咏颂鹳雀楼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以诗歌为核心内容,立足鹳雀楼历史,展示其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及鹳雀楼与诗歌在历史上相辅相成的关联,体验“诗歌之都”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第六层,展示主题为“极目千里”,这里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王之焕的铜像旁边,默念《登鹳雀楼》,让人回味无穷。每一个字,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都是深邃哲理的揭示。</p> <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看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锦绣中华。登鹳雀楼,犹如画中行。</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手书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极目千里,眺白日落山,瞰黄河东流。</p> <p class="ql-block"> 愿祖国繁荣昌盛,山河壮美;愿生活幸福美满,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滕王阁因王勃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而不朽,黄鹤楼因崔灏、李白而名扬天下,鹳雀楼也因王之涣而名留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