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行社安排的当地最好的酒店~洲际酒店,条件尚可,但和一线城市的洲际,还是有差距的。</p> <p class="ql-block">年龄大了外出旅行有个经验,住好点,可以睡好点,早上吃得好点,第二天才能有劲去奔波。</p> <p class="ql-block">大堂中巨型的菜叶般的艺术造型,想不出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太原雨水少,这菜叶可聚水生财?</p> <p class="ql-block">这类似白玉菇造型的艺术品更不明白要说明什么。反正就住一晚,来不及研究了。上午的行程是游览晋祠。</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有句俗语“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所以游览晋祠是山西旅行的必修课。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内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从宋、元、明、清到民国,各个时代的建筑应有尽有,仿佛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造了近百座殿堂楼阁,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览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林”。</p><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还是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祠庙式古典园林。晋祠文化遗存丰厚,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时代序列完整、建筑类型齐全。</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绝、三匾和三宝,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三绝中的周柏,已有3000年历史,它的同根生长的伙伴也有1700岁,见证了晋祠的漫长岁月。宋代彩塑则栩栩如生,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难老泉更是清澈涌动,为晋祠增添了一抹灵动。三匾中的“难老”,出自《诗经》,是太原人傅山所题,寓意着永远年轻、不老。而“对樾”则代表着报答与宣扬,是太原县举人高应元修建时留下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圣母殿内无支柱,力量分散在外立柱上,展现了金字塔结构的稳定与美观。圣母殿内供奉着周武王王后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其宏伟精致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鱼沼飞梁则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梁思成先生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孤例”。献殿则是一座金代建筑,是我国唯一的殿、亭结合建筑,让人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韵味这座国宝级建筑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四面通透的设计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内供奉着西周时期的邑姜。这座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其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先例。而殿前的八根木雕盘龙,更是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柱子上盘龙,这在古代规制是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圣母殿内,宋朝原装彩塑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是晋水的源头,也是晋阳的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自《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着泉水长流不息。泉水出自断岩层,终年恒温17度,非常神奇!</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桥建筑,以其独特的十字形桥身和精美的栏护,成为了晋祠的一大亮点。它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珍品,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的台子四角各有一个站立的铁人,铁人是晋祠的保护神,以前晋水很大,铁人立在这里是起到镇水降魔的作用。四个铁人其中三尊铁人为宋代所造,一尊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造,民国造的铁人质量及造型粗陋,远不及前者。宋代所造铁人中有一尊格外引人注目,铸造工艺做工精细,面部和身体造型美观流畅,手握空拳,摆出威武跨立姿态,号称美男子。他的手中其实握有兵器,兵器是木头制作,木头早已风化,所以呈现空拳状态。</p> <p class="ql-block">晋祠之美,山、树、水三者缺一不可。山巍巍如屏障,水潺潺似锦带,树则以古老苍劲见长。周柏、唐槐等古树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让人心生缅古之情。走进晋祠,就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片古树、每一尊雕塑、每一块碑刻,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晋祠不仅是一座古老的祠宇,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文化与心灵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看晋祠,从宋至民国,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历朝的建筑风格各有千秋,要看出其中的端倪,必须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我们这些门外汉只能看看热闹,只会点头称好。</p> <p class="ql-block">每一位走出晋祠旅客,都为晋祠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山西太原能把九百年来的建筑遗存完整地保存下来而钦佩,但同时也存有疑问,如此精美的艺术殿堂,怎么还是个四A景区?有旅客调侃说,是因为景区距大门太近,没有使用二十元一张票的区间车,所以扣分。</p> <p class="ql-block">从太原到雁门关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沿着公路行驶,道路两侧峰峦叠嶂,怪石嶙峋。翻过陡峭的山岭,雁门关的雄伟城池便展现在眼前。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是长城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雁门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雁门关坐落于忻州代县古城北部山脊,巍峨的城墙仿佛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这里可以南控中原,北扼漠北,是中国古代关隘中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雄关,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这里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也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因山而名,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造雁门关之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每年春季,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许久,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雁出其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历史上,雁门关一带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进入华夏的要道,因而成为历朝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必争之地。唐代为提防突厥人入侵在此构筑关隘,北宋时又成了宋辽激烈夺取的主战场。家喻户晓的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关城由城墙、城门、城楼三部分组成,气势雄伟。这里的城墙采用的是夯土筑成,高大坚固,关城的四周还有关墙、烽火台等建筑,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进入关城,我们可以看到城门上方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p> <p class="ql-block">沿着长城的石阶我向大雁塔攀登。</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现存军事防御历史遗存,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历史建筑。雁门关景区建有一座名人壁,上边有毛泽东题写的“雁门关”三个大字,还刻有历史上与雁门关有关的59位历史人物。北宋雍熙三年,名将潘美、杨业在此关大破契丹。一千多年后,八路军又在此设伏,大破日寇,支援忻口会战。</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道不尽的悲壮与豪情,从战国到明代,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刺,雁门关历经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重大战争就有20次左右。这里发生过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李贺挥笔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句,李广、卫青、霍去病踏过雁门关,听到马蹄铿锵,令匈奴闻风丧胆,守护着边境的安定;王昭君在此出塞和亲,为边境带来了安宁;杨家将在此血洒疆场,镇守着这座边境之城。</p> <p class="ql-block">从雁门关归来的途中,我在思索雁门关的意义: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中原的农耕文明远比塞外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先进,但在冷兵器时代,刀和盾是难以抵御游牧铁骑的横扫,一旦北方部落力量强大或者遇到自然灾害,他们马上觊觎中原,掠夺杀戮不可避免。因此几千年来出现了这样几种防御的方法,一是主动出击,御敌于塞外,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曾出关挥剑杀敌,令匈奴闻风丧胆;二是和亲,将中原的公主许配给番王,以求边境安宁,如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第三就是建城池,使游牧铁骑难以逾越,于是从秦代开始就修筑长城,派精兵强将防守,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防御手段。雁门关应当是这一时代守护中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马不停蹄,驱车一个半小时,到达应县。为什么这尊皇家寺塔要建在应县?据传,大辽皇帝曾到处选址建塔,因一块陨石落于应县此地,便决定在此建塔,至今塔下仍保留着那块神秘的陨石。</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身上有着诸多光环:</p><p class="ql-block">它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铁钉;</p><p class="ql-block">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身;</p><p class="ql-block">它可以容纳1500人同时登上木塔,第一层的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110吨;</p><p class="ql-block">而它最特殊的是它高达65.84米的高度,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楼大厅的佛像,二楼已不充许人们上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发现有这样一个传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民谣,在华北地区流传了上百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听到时并没在意,以为就是个儿歌。谁料1918年,他无意中看到日本建筑师写的一份报告,里面就提到了应县塔。他这才恍然大悟:“应县塔一定存在!”1933年9月,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天不亮就骑着毛驴出发,直到天将黑才看到视线的尽头处,在暗紫色的背景上有一颗闪光的宝石,附近群山环抱中的一座宝塔—迄今仅存的最高最大的应县木塔。看到梦牵魂绕的木塔,梁思成激动不已,在给林徽因的信中 深情地说:“好得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梁思成先生亲自测量了这座木塔,他赞叹道:“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先生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这也许是他对应县木塔最真挚的情感吧。</p> <p class="ql-block">全塔共分为九层,其中明层五层,暗层四层,每一层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现存54面牌匾、6副楹联,其中最古老的是第三层的“释迦塔”匾额,为金代遗物。而“天下奇观”则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题,彰显了其宏伟与壮观。</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总共用了54种480朵斗拱,梁思成先生把它称作“斗拱博物馆”。木塔上的斗拱,形态各个不同,每种都是精心设计的,不但能确保结构稳定,还让塔身有了灵动的美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建筑精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艺术的“活化石”。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一一“百尺莲开”。</p> <p class="ql-block">塔身悬挂明清以及民国匾联54块,记录着历代修复的痕迹,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成祖朱棣的“峻极神功”和明武宗朱厚照的“天下奇观”,“永镇金城”,“万古观瞻”,“正直”等为清代匾额,而“释迦塔”三个字是金代昭信校尉王瓛(音环)所题,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标准的颜体,堪称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应县木塔脚下,静心地默默地注视着木塔,你会忍不住流泪。67.31米相当于22层楼高的身躯,就这么矗立在大同盆地上,它鹤立鸡群、气势非凡,苍茫雄浑!经历40余次地震、200余次炮弹袭击、数不清的电闪雷鸣,它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仰望木塔,你才能感悟梁思成在发现木塔后激动不已给林徽因写的那封信:“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i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p> <p class="ql-block">专家解释这座佛塔能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塔身采用八边形、双套筒结构,坚固稳定;建成时,塔身即向西北倾斜,而西北风吹了千年,它终于被吹直了;柱子直接放在地面上,不怕地震时产生的晃动。</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应县木塔周围常常环绕着成千上万的麻燕。这些小鸟不仅为木塔增添了一抹生机,还可能起着保护作用,因为它们能啄食木塔上的蛀虫,帮助维护木塔的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要知道应县木塔在在宗教、古建筑领域有多么高的地位,1961年,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见证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一套三枚的应县木塔金银纪念币。</p> <p class="ql-block">5克圆形金质纪念币图案凸显木塔的宗教价值。释迦牟尼造像看起来高大又肃穆,神态很端庄。让人有一种好像佛光普照的视觉感受,特别震撼。</p> <p class="ql-block">令人担忧的是,应县木塔每年以0.2毫米的速度倾斜,现已倾斜15度,远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修复方法,</p><p class="ql-block">导游说:看一眼,少一眼,且看且珍惜。看官,如果你想参观应县木塔,请抓紧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