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仲秋-马树民编拍制作</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谢绝献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纪念建国75周年,为庆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展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聪明智慧,特制作小片《中轴线之古建筑》,以示对</span>北京中轴线辉煌历史的弘扬与传承,更是对古老智慧与文明的讴歌与赞颂。</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天坛、箭楼、正阳门、天安门、太庙、端门、午门、故宫、神武门、景山、鼓楼和最北端的钟楼。</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同年十月完工。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另有永安门、永昌门等名号,寓意“永远安定”,是位于北京外城的正门,是外城规模最大的城门,1950年底至1951年初永定门城楼被拆除,2004年,北京市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span></p> <h1> 天坛,原名“天地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天坛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将建筑与声学进行了绝妙的结合,回音壁、三音石、圜丘的建造中,都对声学进行了精妙运用,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h1> <h1> 箭楼位于前门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轴线天安门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于1988年1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箭楼曾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瓮城。民国以后,瓮城被逐渐拆毁,雄威的箭楼孑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南端,与正阳门楼隔街相望。</h1><h1><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span></p> <h1>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1><h1>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h1><h1><br></h1> <h1>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园。</h1> <h1> 端门即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北京、南京的老皇城都有端门,端门是午门的外门。</h1><h1> 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门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门,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行,城楼下的御道两侧,仪仗种类纷呈,数量庞大,队伍宏伟,从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长达两华里。同时端门和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以显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h1> <h1>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是皇宫外朝的正门,也是紫禁城的南大门,它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构思,其形制与南京故宫的午门一致,午门不仅是皇宫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礼制文化的体现。</h1><h1> 午门位于紫禁城南面城垣正中,因其位于子午,故称之为午门,午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每年冬至在此颁布皇帝签发的农历,表示皇帝重视农事。皇帝临大朝时,钟鼓齐鸣,祀坛出午门鸣钟,并祭太庙击鼓。</h1><h1><br></h1> <h1>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h1><h1>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h1><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span></p><h1>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h1> <p class="ql-block"> 景山公园曾是清帝后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保存着寿皇殿、观德殿、护国忠义庙、绮望楼等古迹文物,是传承和发扬中华孝道文化的胜地 ,这里也是帝后们"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该园1928年辟为公园。</p><h1> 山上五亭横列,中峰万春亭可俯瞰故宫全景。1957年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 </h1> <h1> 北京鼓楼古称齐政楼,为古代京城的报时台,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当时建楼于元大都中心,后毁于火;元大德元年(1297年),第一次重建北京鼓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再次毁于火,第二次重建北京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雷击被毁,第三次重建北京鼓楼;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北京鼓楼被毁,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北京鼓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北京鼓楼;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鼓楼上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建筑幸免于毁。</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北京钟楼始建于元九年, 钟楼早期是元代万宁寺的中心阁,后因战火被摧毁。明朝永乐十八年与鼓楼一同重新修建,就成了钟楼,可惜再次被毁。清朝乾隆十年奉旨重建,两年后竣工,为了防止火灾,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钟楼的正中位置立有八角形钟架,挂着“大明永乐吉日”大铜钟,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此钟是中国现存最重且最大的古代铜钟。</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钟鼓楼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时间的报时和传递信号。通过敲击钟鼓,人们能够准确地知道当前的时间,这对农业社会非常重要。同时,钟鼓楼也是传达重要信息的工具,如战争警报、灾害通知、以及皇家宫廷的活动等,在古代,人们相信,钟鼓的声音可以化解灾难、祈求吉祥,同时也是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pan></h1> <h5>注: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