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0226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散笔》(255):斯人远去今犹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拜见张洞夫人李文霞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洞兄2021年3月于杭州离开大家已经三年有余,今日,我拜见从杭来津的嫂夫人,又仿佛见到张洞兄,不免引起我对他的怀念及伤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洞(张仙房),天津人,出生于天津老城厢东门里大费家胡同。南开中学1963届高中毕业生,后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之时正逢特殊年代,因“出身不好”被发配到大兴安岭地区深山老林某企业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适逢改革开放之中的杭州建设发展方兴未艾,思贤若渴,广纳人才,于是这位被旧时代埋没又幸被新时代发掘的南开优秀学子,被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聘任执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系南开1968届初中毕业生,与张洞学长届别相隔甚远,又不沾亲带故,所以两人长时间互不相知。然而,世间偶然与必然的缘份降落在我们之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12月11日,南开中学1965至1968届校友举行联络员会议,布置庆贺母校建校110周年有关事宜。期间,我向校友会提出编辑出版南开中学校友诗集的建议,一为整理保存南开校友的诗词文化;二为母校110年校庆奉献别开生面的礼物。我的建议得到南开中学1967届高中校友、原天津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时任南开中学理事会理事长、党委书记孙海麟等学校领导、校友会以及广大校友的重视与支持。随后成立了编辑组并正式开展征稿、改稿、编辑、出版的工作。本来,我们征稿面向1904年建校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届校友及教职员工,收集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家、南开校父严修;爱国主义教育家、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首任校长张伯苓;南开中学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等一百多位人士的诗词数百首,这其中包括1963届高中校友张洞兄的若干首格律诗词。但是,由于当时出版审查政策的制约和其它因素,无法出版成书。(所有难得的稿件,都封存在我和南开学长冯笪的电子邮箱里。至今,我仍为此事不能遂愿而耿耿于怀……不知哪年哪月,何人能接替我们完成?)进而,在孙海麟学长的建议下,我们只好改为“南开中学1965~1968届校友诗选”即《紫韵馨华》,并于2014年10月完成编辑,2015年成书问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与编辑南开中学校友诗选时,我有幸拜读了张洞兄的格律诗诗集,非常敬佩他卓越的诗情才思,从此与张洞兄建立了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洞兄在杭州市委党校讲授哲学,但他工作之余非常注重杭州与家乡天津的地方文化研究交流。他发起参与创建了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和“海河文化研究会”,担任要职。创办了《西湖文化研究》及《海河文化研究》两本专刊,为两刊主编,为两地的城市文化研究做出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9月16日,我闻知张洞兄从杭州来津,到南开大学MBA大厦拜访了他。张洞兄人高马大,气度不凡,是一位博学多识的文化学者。我们彼此相见恨晚,交谈甚欢,从人生到写作,深入坦诚,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感触到了三观契合的愉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万万没有想到,张洞兄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中,毫发无损,却倒在了突发的心肌梗塞上,2021年3月14日,张洞兄不幸去逝,享年七十五岁。噩耗传来,我深感悲痛!在张洞兄去逝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张兄半夜还在发表他的作品,就留言善意提醒他注意休息,他随即回复并向我致谢……未曾想几天之后,这竟成为了我们之间最后的互动留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拜访嫂夫人之前,嫂夫人提出想要我的长篇传记小说《白楼梦》留念,虽然手中所剩无几,但无论如何也要满足嫂夫人的愿望。我在拙作的扉页,郑重地写上“张洞兄、李文霞嫂夫人留念”字样,以示对他们夫妇的尊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到嫂夫人,我禁不住悲从心来,但在表面上极力掩饰,强作欢颜……呜呼!斯人远去今犹在,只是空对无面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伤感之余,好在知道秀外慧中的嫂夫人继承先生的遗志,自先生去逝之后,与儿女孩子们携手,认真清点整理珍藏张洞兄毕生的著作与生平事迹,想必张洞兄九泉之下亦当快慰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注:想当初2018年,我拜访张洞兄时,为此撰写的《津沽散笔》是第17篇,今天拜见张洞夫人写的《津沽散笔》已经是第255篇,真是时光恍惚,白驹过隙。岁月无语,唯书能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谨此,顺颂嫂夫人健康长寿!全家安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于2024年9月28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拜见张洞夫人李文霞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与张洞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开中学1965~1968届校友诗选《紫韵馨华》编委会合影,前排中间者为孙海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9月16日,我拜见张洞兄时,追记的《津沽散笔》(1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图片为张洞兄赠予我的部分书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洞兄为赠书题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河文化研究》收入我的文章《拜访冯骥才老师,幸会尔宝瑞学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到、有心的李文霞嫂夫人从杭州给我老伴儿和儿媳带来的礼物丝巾和杭州名茶。在此小弟这厢有礼了!谢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