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与超限效应

三默

<p class="ql-block">弱势群体与超限效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题记:这篇短文从四年前起心动念到现在这个样子,记不清在脑海里反复循环了多少回合。当时起心动念的原因是我无法回答基层干部关于扶贫和致富的一个问题,然而促使我下决心将这个仍很粗糙的短文张贴到网络平台上的原因,是网络披录的消息一次又一次了印证我的观点。当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肆意攻击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时,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个体就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报复社会。从指定法援律师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杀害法官,到一个年轻的村文书被取消了贫困户资格的暴徒杀害,这些星星点点的个例毫无疑问暴露了我们社会治理的漏洞。张贴此文是不仅为了向网络大众示警,大约还可以为肉食者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不同视角。</p><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随着一个又一个社会热点的产生,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人认为自己是弱势。例如:某地抓了记者,所谓的无冕之王就成了弱势;贫困户出了问题,扶贫干部便成了弱势;对政法干警进行教育整顿,司法人员也成了弱势;学生安全出了问题,教师成了弱势;医患矛盾突出,白衣天使成了弱势;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民营企业主成了弱势;也许人们还没有忘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本《山凹上的中国》将社会数量最大的群体——农民变成了弱势,等等。好像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没有什么群体不是弱势群体,什么人都想成为弱势分子,弱势竟然成了社会成员的一种追求,弱势公然成为一些人在社会上寻找更多机会、占有更多资源和发泄仇恨戾气的突破口,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的最为奇特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而社会中的强者又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弱势分子?</p><p class="ql-block">以上疑问,现代社会心理学给了一个我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答案。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存在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限度,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就可能事与愿违,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心理现象就叫超限效应。长期以来,社会成员只要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不仅可以博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同情,而且还可不劳而获许多物质方面的利益,有时候甚至可以享受超国民的待遇和规避一些法定义务。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持续不断刺激下,在社会成员中产生弱势群体超限效应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社会成员必须要了解超限效应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非常孝顺母亲,但他却对母亲每天不停地念“阿弥陀佛”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可是无论他怎样相劝母亲也不改变。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只要一到家,他就“妈妈、妈妈”叫个不停。这样没几天,其母便不胜其烦。儿子乘机就对母亲说:你每天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大佛爷也会烦的。于是其母就听从了儿子的劝导,每天只在特定时间里念“阿弥陀佛”。虔诚的佛教徒利用超限效应达成了规劝母亲的目的。很显然,每天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和不停的叫“妈妈”都超过了人类心理的承受限度。毫无疑问,全社会关注重和视弱势群体肯定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标志,可是如果一旦超过了一定的程度,走过了头,就像那个每日都不停念“阿弥陀佛”的老太太一样,必然会在社会成员心中产生十分强烈的逆反作用,使得全体社会成员都想成为社会中的那个弱势分子。</p><p class="ql-block">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尽管缩小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身份差距,却也放大和强化了弱势群体的各种心理预期,使得社会成员对弱势身份的追求更趋强烈,弱势群体超限效应的负面影响也被放大和强化。综合起来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定弱势和关注弱势的方式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方法产生的不良后果却被互联网给无限放大。故此,以下几点务必要引起全体社会成员的高度重视:一是不加区别的同情和过度保护。社会对弱势的过度保护使弱势群体获得了诸多实际的好处,而且还使受保护者认为得到保护理所当然;二是不平等对待。弱势要承受人格尊严一定程度的侮辱,也使他们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三是把关心关注弱势的职责当施舍。我们的一些社会组织把自己应尽的职责当作了对弱势群体的施舍,使弱势群体对社会产生了莫名的仇恨。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引发社会的强烈动荡,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个体对社会发泄戾气的报复性行为,很有可能是比较大的群体性报复行为。弱势群体超限效应的社会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绝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𣏌人忧天。</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影视作品里,人们经常都会看到这样一种场面: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典型的弱势群体)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待官方或富户们给施舍半碗米粥;假如碰到富人家的那些不太懂事的下人,或者狗仗人势的官方工作人员,等待着施舍的讨谎者往往都会受到侮辱,比如有意的责骂和有意无意的歧视。人类的心理有时候非常复杂脆弱,容不得一粒纤细的尘埃。所以,关注弱势尊重其人格是最基本的前提,必须使受关注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心理负担。侮辱一旦超过受施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些受施者中的青壮年就会因为受不了侮辱而采取仇视社会的激烈方式对社会展开报复。互联网时代,这种居高临下的关注和保护方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在我们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却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所以,我们就不得不经常看到有的人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对社会实施的报复。</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如何消除弱势群体的超限效应就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现实问题。我以为基督教传教士救荒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效仿。有一年,某地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天灾,许多人面临饥饿和贫困的压力而成为弱势,那些传教士们并没有居高临下的将粮食施舍给饥民,而是将灾民们组织起来到教堂里参加劳动,并根据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以此帮助灾民渡过难关。这种对弱势的关心和关注即没有过度的问题,也没有居高临下施舍的问题,更没有社会组织机构的职责与义务要实现的问题,弱势者与教堂之间体是互利合作的对等关系。对那些真正的弱势者(灾民)而言,我付岀了劳动,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弱势者的获得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所得,就没有低下头接受施舍的那种屈辱,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弱势群体的超限效应。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消除社会上无处不在的暴戾之气,消除某些人甚至某些群体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使我们的社会治理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