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D1上午课程收获9.28

洪夏娣

<p class="ql-block">不接受孩子的行为(评价)</p><p class="ql-block">1,又拿手机查答案不思考</p><p class="ql-block">2,总不穿袜子,脚臭死了</p><p class="ql-block">3,说话经常大喊大叫,不尊重我</p><p class="ql-block">4,洗澡后不清理卫生间,脏乱,很烦人</p><p class="ql-block">5,不吃鸡蛋,爱吃零食,说了总不改</p><p class="ql-block">转换为可描述的行为</p><p class="ql-block">1,妈妈看见你写作业时拿手机查询答案后直接抄写到作业本上</p><p class="ql-block">2,宝贝,刚看见你妈妈给你拿的袜子你依然没穿就直接穿靴子了。</p><p class="ql-block">3,妈妈刚和你说话时,你对妈妈说话嗓子很大,情绪有点大,眼睛还瞪着我。</p><p class="ql-block">4,妈妈看见你洗完澡后,浴室的地面是湿的,还有头发,鞋子也是横七竖八,门窗也是没打开通风的。</p><p class="ql-block">5,妈妈早上给你做的鸡蛋你还在餐盘没吃,你吃了昨天买的饼干就去学校了。</p><p class="ql-block">亲子沟通需要准备</p><p class="ql-block">1,情绪平和,呼吸平缓,能量稳定</p><p class="ql-block">2,肢体动作,眼神(占比百分之五十五),语气语调要柔和(占比百分之三十八)说话的内容(占比百分之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玺雅老师,感恩你带着新西兰的爱与喜悦与我们快乐分享,感恩你讲授亲子沟通基础理论课,让我们有机缘更进一步了解亲子沟通的关键点与注意点,成为优秀的家庭指导师[合十][合十][合十]</p><p class="ql-block">感恩天玺所有老师,感恩你们为课程的</p><p class="ql-block">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1.沟通三要素:沟通姿势占55%(眼睛看着对方,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脸部肌肉松紧度,注意肢体语言)语气语调38%(平和平静,语速放缓)内容7%。</p><p class="ql-block">2.人本主义没有技巧要求,给予他人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3.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样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父母怎样教育。</p><p class="ql-block">4.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期望。</p><p class="ql-block">5.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有心伤害孩子。</p><p class="ql-block">6.父母与孩子沟通,都是在教孩子沟通的方式。</p><p class="ql-block">7.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接受到多少来衡量。</p><p class="ql-block">8.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9.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潜能尚待开发。</p><p class="ql-block">10.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的相处。</p><p class="ql-block">11.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确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p><p class="ql-block">12.每当父母利用权力和权威时,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意识的一次机会。</p><p class="ql-block">13.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可能。</p><p class="ql-block">14.行为的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摄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评价的语言模式:“总是”、“一贯”、“一直”等。学会辨别“行为”与“评价”。</p><p class="ql-block">15.行为的划分:孩子的所有的行为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说明:在本套课程中,孩子的行为只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坏”或“对、错”来区分。</p><p class="ql-block">可接受行为:所有可能带给你愉悦的、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情绪的行为。如:孩子放学一到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孩子做完作业后,帮父母做些家务。</p><p class="ql-block">不可接受行为: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如: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去打游戏,而且一玩就是3个小时。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把电视机打开,而且声音很响。</p><p class="ql-block">另: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在心理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列为“不可接受的行为”。</p><p class="ql-block">16.父母态度不一致:父母没有必要都接受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父母很难都接受或都不接受,应视具体环境而决定。</p><p class="ql-block">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父母双方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看法也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佳的方法是每个人应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面对孩子的问题。</p>

孩子

父母

行为

接受

沟通

感恩

亲子

妈妈

每个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