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定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352年开始建城,初名“安乐垒”。算起来有着超过1600年的建城历史。在清朝雍正年间(1723年),正式定名为“正定县”至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和保定一起被誉为“北方三雄镇”。 正定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此外,正定还是三国名将赵云的故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四次到正定探访考察,惊喜于古建文化的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正定因其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而倍受瞩目。</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去正定看看了,乘着中秋节假和家人及朋友一起开车到了这座古城。正定有一句民间传说正定的顺口溜:“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这回可要亲眼见识见识。</p><p class="ql-block"> 正定地处平原,境内没有山脉。而历史上曾先后叫做过恒山、常山、中山,三个名称都有山字,而平原上其实没有山,故有“三山不见”之说。“九桥不流”之说是在隆兴寺天王殿、府文庙栽门和县文庙前院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没有河流,故有此称。</p><p class="ql-block"> 不像北京古老的城楼早已被人为拆除,正定古城尚存。顺口溜的九楼就是指古城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四塔是指灵霄塔、多宝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是指隆兴寺、崇因寺、天宁寺、广惠寺、开元寺、临济寺、洪济寺、舍利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是指坐落在正定县城的二十四座牌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隆兴寺</b></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时间够紧张,尽可能多看看。第一个参观的就是久负盛名的隆兴寺。隆兴寺可以说是正定古城中最具价值的古迹之一,称为京外名刹之首。寺中留有四座宋构(宋代建筑),特别是摩尼殿堪称海内孤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兴寺始建于隋,初名龙藏寺,后曾称龙兴寺。因寺内供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铜铸佛像,又叫大佛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敕令真定(正定曾用名称)籍高僧灵达护送佛舍利由京师前往龙藏寺建塔安奉。北宋时大规模扩建,后虽经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但仍保持了北宋时期的总体布局。隆兴寺自建造之初至清末一直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慈禧曾多次巡幸驻驾,拈香礼佛。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隆兴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古建筑艺臻极品”的建筑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大悲阁里的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千手观音像;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寺院建筑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寺门之外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庄重和森严。盖帽和起脊处装饰着生动的飞禽走兽。这里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在正定城南的滹沱河上水流湍急,早年无桥。通行非常不便,后来人们在河两岸打铸铁链,以便行人渡船。然而随着时间的这些铁链竟变成了绿色的蛟龙,给百姓带来了许多麻烦。幸好张天师及时捉住了这两条恶龙,正巧这时正是唐初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恭监修大佛寺,那时忘了修建寺门,一时无法交差。工匠们就通宵加工,在大佛寺门前。修建了这座照壁,并将两条恶龙紧紧嵌在中间,如此一来既遏制的蛟龙的恶行,又巧妙的掩盖了大佛寺无门的窘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隆兴寺没有专门的寺门,天王殿就是寺门了。门前有两座石狮和三路单孔石桥,这就是在正定家喻户晓的“九桥不流”之中的三座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中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契此和尚圆寂前留下四句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据此,世人把契此作为弥勒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传入中国以后被完全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通过天王殿向北看到一处遗址,这就是大觉六师殿基址。这座殿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俗名九间殿,即殿身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式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庑殿顶和九间大殿为头等大殿,在佛教建筑中是顶天极限,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规模在隆兴寺是最大的一座,也是宋代时期佛殿建筑中的翘楚。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分别为佛祖释迦牟尼和他之前先成佛的六位先师,它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此,大觉六师殿又称七佛殿。据载,这七尊佛像均为一丈六尺高的泥塑金装像,是依据佛经所谓“丈六金身”塑造的。另外,殿内还有108尊五彩石罗汉,53尊五彩泥塑罗汉,4座五彩悬山,前后墙壁均施以彩画。此殿在金、元、清均进行过重修。全国有七佛殿的寺院寥寥无几,可惜此殿于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但从仅剩的台基的规模仍可想见当年建筑的恢宏与壮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往前就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一处--摩尼殿。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殿前安奉着一件造型奇特的石香炉。该石雕下部为石质基座,中部为须弥座样式,上部为一个佛钵造型,外侧钵身阳刻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大将图像。此设计非常巧妙,整体看来,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殿布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梁思成先生赞誉说:“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并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是 “东方净琉璃世界”和 “鬼子母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二个,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过了摩尼殿就见一木牌坊,牌匾上书“妙庄严域”,指佛教中的庄严境界。牌坊另一面的牌匾上书“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宝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过了牌坊就见到两棵树龄1600余年的古槐。这里还有段爱情故事。相传西汉末年,正定城内一个富家的小姐与家中年轻的长工相爱。由于身份的悬殊,小姐的父母棒打鸳鸯,让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于是他们选择了私奔,当他们逃到此地时,被家丁赶上,并团团围住。二人相对盟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后殉情于此,躯干化作两棵槐树。经历千年风雨,两棵树相依相伴。若干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到正定,看到这两棵树深为感动,赐名龙凤槐。东侧的这棵槐树盘根错节,雄劲有力,有龙气势,称为龙槐;西侧一棵树冠舒展,雍容华贵,称为凤槐。这对古槐树冠在空中相通,树根在地下缠绕,恩恩爱爱,永远相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龙凤槐后面就是戒坛。这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在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参观时,东侧院中正有千手观音舞蹈表演,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戒坛北面就是御碑亭。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内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西侧碑亭内为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年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御碑亭的西侧是转轮藏阁,它始建于北宋,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7米,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这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三处。后来这种转轮藏逐渐发展为精小的转经筒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侧是慈氏阁,阁内供奉一尊宋代用一根木头雕制的弥勒菩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慈氏阁北边就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四处--龙藏寺碑,是国内现存楷书碑刻的鼻祖。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上面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的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6字。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中华文字的发展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三国时期以后发展出楷书,以后又有草书、行书。这座碑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个院的正前面就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大悲阁。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这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五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里也有个故事,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准备分七段连铸佛像。下面的六段都铸好了,就是头部这第七段怎么也铸不成。正好有位长者路过,工匠们觉得老人可能见识多,就上前讨教。老者摇摇头,说:“我这半截埋进土里的了,还能有什么好办法。”,拂袖而去。工匠们越想越觉得里面有蹊跷,有人突然悟出,“那不是叫咱们把土埋到上面再浇铸吗?”,最终用土埋法铸成了大佛。这尊大佛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悲阁后面有棵寿槐,已有1300多年树龄。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到寺中,在这棵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他觉得是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往北就是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殿前有一座宋代的香炉鼎。三只鼎足代表着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两侧供奉着石雕金装十八罗汉坐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往后就是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这是寺中“六大全国之最”的第六处。这尊佛像是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佛像高6.42米,自下而上逐层渐收,似一座宝塔,表层均鎏金。全身分三层,每层均有四尊毗卢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跏趺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一尊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佛的格局。整体共计1072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佛像比例适度,作工精良,衣裙所镶花边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著名古建专家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造像,是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堪称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最后一个院落就是龙腾苑。龙腾苑是2005年增建的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寺庙园林。乾隆皇帝巡幸隆兴寺时,曾留下“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的壮美诗篇,故名龙腾苑。园林占地40亩,有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画墓、明代“三世中丞”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亭及古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另有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之美,仿佛走入美丽而深邃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请继续《正定一日(下)》,会有更多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