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攻略一老洋房“同兴街”的故事

一米阳光

<p class="ql-block">今日,参加新华书店举办的一次很有趣的讲座,特邀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地方史研究者贾文玉,以“讲博士传奇人生,叙中俄民间情谊”为题,讲述同兴街老洋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茉莉花茶的香气氤氲中,往事如瀑,倾泻而出,童年,如黑白胶片的记忆,一帧帧在贾老师的讲解下,让在座的听者与之沉浸在往事的交错中…</p> <p class="ql-block">冬季中的老洋房</p> <p class="ql-block">同兴街的洋房建筑有两种,一种是英式的,另一种是俄式的。</p><p class="ql-block">先介绍英式建筑特征。英式建筑特点是双坡陡屋顶,深檐口,清水墙,整体方正规整,立面规则,砖石墙脚,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爱奥尼式壁柱,灵动中透露着高贵。同兴街7号洋房位于同兴街中部,是小街最高建筑,让人一眼难忘,惊叹于水泥丛林中那一方的别具一格。旧时,它是“同兴窑”(同兴公司建筑公司)办公楼。系一幢英式古典主义建筑,有山花,这点与俄式不同,与古罗马柱相结合,凸显古典主义风格。窗户是小块玻璃构成,典型的英式风格。它与俄式对开大玻璃窗户区别明显。室内功能齐备,二楼是客厅、大小卧室,卫生间。一楼是餐厅、卫浴、厨房、锅炉房等。客厅、卧室墙面采取“鸡皮皱”工艺。</p><p class="ql-block">俄式特点没有山花,俄式特点的是房子门多。有一个小房间,五十多米,得有十多个扇门,屋与屋都是相通的,你走这个屋就能到那屋,它是这个俄式房屋的特点。不像中国人房间一单挑堵死。俄式房子不管多大多小,基本上都是这样,挺方便,但是门多,举架都高,在我们家是3米5,多1.3米,就挺高了。</p><p class="ql-block">果戈里大街的格罗斯基药店个房子非常有特点,它那个建筑面积就是4米多高。当时我姑父家就在那个楼里住,家里边儿冬天了特别冷,就是烧炉子那点儿热气全跑到上边儿了,烧不起,还烧煤呢。所以说呢就把这房子换出去了,换上去以后,现在这房子基本上让他清空了。南岗区政府现在征用,现在那基本不住人了。</p><p class="ql-block">而同兴街13号我家房子呢,他当时这个这个建筑啊,是两扇门,两户人家住,一户人家住也可以。所以说两个走廊,两个走廊进去之后,门没有俄式建筑的多,但是那个这是我家的走廊,走廊呢就是你看没有门。要是如果俄式建筑呢,它这个门就得最少得增加两个门。</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这个英式的房子在哈尔滨很少,俄式的房子太多了,原来在马家沟这个房子就是05年动迁的时候,区政府还想收回,后来经过一番周折,最后由于我们的坚持才没动迁。</p> <p class="ql-block">贾文玉老师言:“50年代照的这个照片,院子是800多平方米,每家的院都是都是这个这么大的面积。那个时候,每家都有花园儿,俄国人种树种花儿,当时那个环境非常的优雅美丽”。</p> <p class="ql-block">同兴公司这个全称叫同兴窑业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是王兰亭,河北省昌黎人,曾在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旗下当测量员。上世纪初叶,哈尔滨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王兰亭来哈从事建筑业和窑业经营。率先采用“机器窑”制砖坯,各窑日生产红砖50000块以上,开哈尔滨“机器制砖坯”之先河。1928年,“同兴窑”事业蒸蒸日上之际,选址马家沟河北岸建起“同兴窑”办公小楼。</p><p class="ql-block">“同兴窑”办公楼采用仿古典主义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灰瓦坡屋顶,主入口配以灰色古典罗马门柱,建筑显得格外庄重。办公楼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楼上用作开会、办公,楼下设置餐厅、厨房、卫生间等。由此,办公楼所在小街因同兴公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王兰亭之子——电影《小兵张嘎》中胖翻译扮演者王澍,在此度过童年时光。据说,同兴街现存三幢洋房也是同兴公司所建。</p><p class="ql-block">原同兴公司办公楼位于小街中间,它的门牌号是7号。</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7号小楼(原“同兴窑”办公楼)曾是哈工大李昌校长的住所。李昌家搬走后,哈建工学院数户教职员工入住。</p> <p class="ql-block">同兴街11号建筑是我家私宅。这是一幢具有英国花园式洋房建筑特征,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室内两单元相通,且有后门。洋房是祖父1930年从一位俄侨手里买下的,包括实木家具和生活用品,花了500块银元。我的祖父贾连元(1897—1975年)是一位爱国医生, 1927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医学博士、内科专家,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院长。1946年任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院长,与同窗著名医生张柏岩一起为防止1947年平房鼠疫在哈尔滨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关于与伍连德、钟南山的渊缘→爷爷贾连元从南满医学堂学成后辗转到哈尔滨。因为哈尔滨在早期没有西医大夫,伍连德,他是防疫方面的专家。在道外区的伍连德纪念馆里,陈列着我们捐赠的一本儿书,书名为《满洲废鼠疫纪实》。其中有165非常珍贵的照片,这本书全面介当时1910年到1911年之间的事,伍连德是应中东铁路铁路医院的邀请到到这个中国来,在中国铁路当医官,</p><p class="ql-block">祖父精通日、英、俄三门外语,上世纪二十年代又开始学习德语,他聘请了一位德国人做德语教师巴伦,每星期来家中授课。这位德语教师回国探亲返哈后,送给祖父一件礼物——德国新出版的《满洲肺鼠疫大流行纪实》一书。为什么学德语呢?当时在二三十年代,德国的医药工业非常发达。巴伦在他休假的时候回到德国,把他在鼠疫期间拍摄的照片变成书,完后了写成文字,在汉堡印刷的德国汉堡。又带回哈尔滨,赠送给我爷爷。我爷爷那个时候儿就觉得这本儿书非常珍贵,将书给了我伯父,伯父任省医院儿科主任,伯父的老师是钟南山的父亲钟世帆。钟世帆是广州医科大学的儿科教授。</p> <p class="ql-block">关于同兴街9号→它是俄侨伙伴咪沙的家。他家房子有木制台阶和扶栏,门脸和屋顶女儿墙等装饰,带有明显的俄式建筑风格;13号和我家一样,也是英国花园式洋房;</p> <p class="ql-block">咪沙是一户俄侨家的男孩,家住同兴街9号,我两家是邻居。咪沙大我5岁,至今我也不知道他的全名。他父亲是一位技术工人,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咪沙有个姐姐叫伊拉,是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女孩。2002年伊拉来哈看老房子照片。前排中间是伊拉、右是我(作者),左是母亲,后排右是我妹妹,左是我姐</p> <p class="ql-block">老洋房在南岗区马家沟河畔,紧邻红军街。</p> <p class="ql-block">房子正前方,马家沟蜿蜒而过。波光粼粼的水中,往事如影相随。</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高楼巍然,更加衬托洋房的典雅灵秀。</p> <p class="ql-block">同兴街变迁始于2005年。在马家沟河综合治理中,1号、3号、5号(大院)、15号洋房均被拆除,只有7号、9号、11号(我家)和13号建筑被保留下来,现已成哈尔滨历史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同 兴 街 11 号同兴街11号和13号是两座结构、风格相同的建筑,均建于20世纪30年代,砖木结构,英国花园洋房风格。</p> <p class="ql-block">内部</p> <p class="ql-block">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俄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同兴街不到100米,跟那个端街、沈阳街都称之为是比较短的小街。但是同行街这个短街呢,很有特色,有四栋房子。文革前是七八栋房子。后来05年的时候,改造完了后,把其他的房子都扒掉了,拆迁。那个剩下那个就4栋这个房子,这4栋房子呢,作为咱们哈尔滨市的不可历史文物,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呢。保留了下来,这4套房子呢,很有特点。同 兴 街 9 号这座小洋房带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门前的木制台阶和扶栏,门上的雨檐,门顶的结构和装饰,都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贾文玉老师着重介绍同兴街11号建筑→是著名医生贾连元的故居,贾连元生于1897年,1927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是医学博士、内科专家,曾任哈尔滨市立医院院长、哈尔滨市卫生局长。他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尔滨的蔓延做出了重要贡献。、医学博士贾连元</p><p class="ql-block"> 1933年,贾连元35岁,出任哈尔滨市特别市第二医院院长。任内8年,为传承我国的精神病学理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哈尔滨俄侨人数由1916年的3.4183万人上升到1927年的8.1181万人。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感到空前的压力,许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  </p><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当局将铁路医院精神病收容所和特别市第二医院合并后,改名哈尔滨市立精神病院,地点位于大直街原哈医大公卫系(1930年7月10日该院址落成)。1935年5月,哈尔滨市立精神病院迁移至王兆屯(原铁路医院精神病科址) </p><p class="ql-block">医学博士贾连元</p><p class="ql-block">  从哈尔滨特别市立第二医院到哈尔滨市立精神病院,贾连元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病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  </p><p class="ql-block">在住院的患者里面,白俄占了一定的比例。贾连元知识渊博,通晓英、日、德、法4国语言,特别在精神病学研究、发展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同时还对斑疹伤寒、霍乱防治进行过研究,写出数十篇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论著。在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中,他还培养了一批内科学与精神病学的骨干人才。</p> <p class="ql-block">1930年,爷爷买俄国人房子的时候连家具都一块买下来了,听爷爷说,房主叫别连斯基,这幅画是他家从彼得堡带到哈尔滨的,自然也就是他的了。别连斯基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时候随着家人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生活了23年。这是一幅反映农村生活的风景画,表现了人们喜获丰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街只有六户人家,人特别少,总共可能有个十家左右的住户。1927年形成的这个小街呀,非常有特点,三栋英式住宅。带有英国建筑元素的这么3栋房子,还有一栋是俄式房子。这俄式房子呢,住的当年住的是俄国人小时候儿,我们那个跟那个家里边儿。互相还是有来往的。现在这个9号已经到澳大利亚居住了,今年已经80岁了,前几年还回来过。</p> <p class="ql-block">2005年,9号邻居康军(中间)和咪沙父子合影</p><p class="ql-block">2005年,咪沙带着儿子来中国,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同兴街。见面时,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咪沙说他怀念哈尔滨,怀念同兴街的老房子。他说刚到澳洲时,生活艰苦,不懂语言,没有工作,多亏朋友们的帮助才走到今天。他是悉尼的食品工程师,收入可观,</p> <p class="ql-block">一本俄文藏书</p> <p class="ql-block">没有外文,也没有标记,这是我爷爷用过的一个消毒罐,在家存放的时间长,后将它捐给市立(哈市第一医院)医院。</p> <p class="ql-block">科学家研究童年记忆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往往对我们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梦回处,教堂的钟声清脆、伙伴的友情依然,爷爷的身影繁忙再现,无不萦绕在他记忆的沟回里,也就成了贾文玉老师今天坦露心迹、追忆少年时光,不得不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哈尔滨这座因中东铁路而兴的城市,因1904年日俄战争,哈尔滨又被列强国家确定为国际商埠,2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和外交使团进驻了哈尔滨。苏俄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使众多逃避战乱的外国移民流亡他乡,纷纷涌至哈尔滨。最多时仅俄国侨民就有二、三十万,使哈尔滨形成一个以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城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边飘过故乡的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那些曾在哈尔滨工作.生长的外乡居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你可曾记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杏子的微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秋蔡的浓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野菊的肆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还有邻人的微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