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二日

东南一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平和县城的时候,夜幕已临,下起了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清晨,推开旅馆的窗户,小城已在烟雨中。从林语堂家门口流淌而来穿过县城的花山溪因为秋雨的飘零,已是水汽氤氲,烟波浩渺,以至于我昨晚盯了半天的桥头番鸭面线店也模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里的秋日总是燥得慌,我所在的城在海中,明晃晃的海水在印象里,总会加剧这种潜藏的不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恰好,所在的作家协会要组织到到平和与当地作协一起举办一场中秋诗会。那里崇山复岭,山峦迭翠,方志上说“僻处万山中,泉甘土肥,山川秀丽”;那里是林语堂先生写的“我的家乡”,先生曾经说过“我的家乡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走走吧,我的家乡在闽西长汀,也是一座古老的山城。或许,在平和,有似曾相识的山水缘分,近乡心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桥头番鸭面线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傍晚到的,山城已湮没在秋雨的夜幕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顿好,随意到楼下的咖啡店点了杯生椰拿铁,坐在硕大的临江落地玻璃窗前,看着花山溪的水在两岸灯光的闪烁下,晃着星星点点。人来人往的桥呀,静谧地陪着这座烟火小城,不慌不忙与溪水和着舒缓的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名为“桥头番鸭面线”的店面就在桥的那一头。我是很爱吃的,但心里似乎还在抗拒着融进她的简单与随意,那里肯定充斥着我想远离的喧嚣与杂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我挪回了旅馆,只是躺在床上划着手机的时候,时不时还会用眼角的余光扫着她,直到她招牌的灯光熄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城的夜是安稳的,睡得沉,也起得早,或许还是惦念着那口吃的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行程安排,今天是要去林语堂故居的,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下了楼,离预定出发的时间还有一小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踌躇间,脚步还是迈上了桥,在雨里,撑着伞,与水相伴。身边是络绎不绝的车流,摩托电动车居多,或带着小孩,或驮着货物,流动的烟火让秋雨有了些温度,不再微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头番鸭面线店里,有些年头的八仙桌和长凳大抵方正地摆着,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食客们夹起面线,吹了吹,哧溜一下少了几许,或是四物汤味充斥着脑门,大家除了品味,没有想象中的嘈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得店堂,竟然有些字画花草的摆设,一夫一妇,典型的夫妻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妻店更有家的味道,年过半百的老板或许为了掩盖不经意长出的白发,留着精神气十足的寸头,干脆利落地掌着勺,老板娘笑靥如花地立在店堂,招呼着客人,着一袭印着黛色的水墨长裙,只是,只是腰里多了个纯白的布裙,或许,不想粘上半点尘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看见我要进店,便趋前拉开了门,热情地迎了上来,接过我的雨伞,引我到角落的八仙桌,那里只坐一个貌似也是外地游客的大姐。老板娘悄声跟大姐说,多坐一人?大姐扬起了充满欢喜的素脸,点点头,忙不迭地说,好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回应着,说了声谢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跟老板娘说,来一份最拿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板娘用抹布扫了几下长凳,笑应着好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个吃货朋友说,世上啥能解愁,唯有心仪的美食,我深感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碗番鸭四物面线端到我眼前的时候,眼睛倏然有点湿润,不知是汤的热气还是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那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想象的一样,当久违的念想变成现实的时候,欢喜心陡然升起,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心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语堂说:“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如此,做餐的人,因为爱与专注,因为慎重其事,才能做得如此好的美食,而这些,久了便成为深到骨子里的情怀。食客也慎重其事地安下心专心地寻找味蕾最美的感觉,而且,带着纯粹的品味之心,一遍一遍的来,成了店里的熟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外的秋雨依然飘着,窗台上摆着刚下山的柚子,或许是老板娘的用心,三五个柚子堆成一座微型错落的山,间隔摆着一盆暗绿清秀的兰花,有丰收的喜悦,更有与滚烫的四物汤不一样的清雅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生活就是如此,慎重其事时,欢喜心与意外的惊喜多半会与自己如影随形,就在自己心里!只是,因为随意,我们经常把她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店里的时候,我朝他们挥挥手,为忽然而至的一段感动道一声谢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雨里的小城,已然已接纳了我,我暗藏欢喜。</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贰</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语堂故居</b></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早就知道林语堂,知道先生是民国的世界文化大师,民国那个时代,是盛产大师的,但先生遵循了自己的内心,走了适合自己的路,于是,在那个时代就有些不同寻常。也是这个“不寻常”,成就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及世界级的“‌双语大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5年10月10日,先生出生于平和县坂仔镇花山溪畔的宝南村,在那儿他接受了启蒙教育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岁那年,先生离开家乡到厦门读书,1912年(时年17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学费不支,先生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德国最为传统,古老的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一代大师的开挂人生就是那么任性,除了不可否认的天赋与睿智,当然他的基础也是别人没有的,视野和格局是有起跑线的,先生的父亲是牧师(据《平和县志》记载先生父亲所在的坂仔堂会,属美国归正教,1949年时教徒400人,慕道友1000人,为平和境内最大的教会),传授西方文化,先生自然是最近的受益者。也因此,他与其他作家不同,他是先接受英文系统教育后补中文的,所以他习惯用英文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一生著述等身,在世界上出版各种不同版本的著作约700多种(中外文版各300余种),被翻译成了21种文字。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分别于 1940、1950、1970、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利用英文优势,在鲁迅等同时代大师的肯定下,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如其用英文所写《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曾连续52周占据美国畅销书榜冠军;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如他编译肖伯纳的《茶花女》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4年,《语丝》创刊,先生与鲁迅、周作人等同为此杂志主要撰稿人,在这一时期写了很多进步文章。只是,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鲁迅仍是一面旗帜,斗天斗地。而先生,却走了另外一条“合适”的道路,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宜生于1938年2月15日发表于《东方日报》的“林语堂种种”一文所述,“......当一切文学口号游离了现实的现在,当一切——连他在内——小布尔乔亚型的文人只有战抖的分儿的这年头,逃避现实是落伍者的表现,小布尔乔亚型的这一种,谁愿白白地负上这个恶名?更何况使我们聪明的林语堂?因而,这时候就需要一粒烟幕弹,就需要这样的“只谈老实的私见”多作点“会心的微笑"的烟幕弹......,于是1932年始,先生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专刊“‘只谈老实的私见’多作点‘会心的微笑’的烟幕弹......”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在《我的家乡》一文里说道: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这或是先生“只谈老实的私见”多作点"会心的微笑"的烟幕弹的内因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才能通透地选择自己合适的路。当然也受自己对社会与历史的认知程度影响,于时代而言,于个体,都是一粒尘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平和县城到先生故居的路上,沿途许多白墙灰瓦的大厝隐现在翠绿间,田野中,或是我是学建筑的缘故,对地方建筑文化尤为敏感,以为先生家也是如此的大厝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到了时候,才发现,先生的故居有些西化,原来系先生父亲传教的教堂的一部分。据载,1874年至1878年,当时前来平和传道的美国基督教徒卢玖伯会同本地八九十名教徒筹资购买了位于坂仔镇宝南村的1.5亩土地,并建造小礼拜堂、牧师楼、小阁楼等建筑物。1880年,先生之父林至诚被派到坂仔主持基督教会工作,其中的小阁楼由先生父亲一家居住,先生就出生于此。据说,原来是土胚墙瓦屋面的,修复后,是灰瓦白砖墙的,体面了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在院中,想必当初,先生最美的房舍在叠翠山间,禾田之中,花山溪旁,应是山乡一景。烟火乡舍,呀呀之语,竟有西音,开化之先,在彼时的中国,也是风毛菱角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的时候,平和的伙伴们已经将柚子剥好,散放在树荫下石桌面上,那可是以前林家午后相聚休憩的地方。桌上的柚子红囊鲜汁,茶水清香,乡语满院,若久别的重逢,心存的欢喜流露出来,更也一发不可收拾了。放下城里所有的纷繁尘事,在品味柚子的同时,欢声笑语便破了小院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必,顶着个大大脑袋的先生在远去的时空里,与孩童们一起追逐吧,或许,以他的聪慧,料想到百年以后,当时种下的法国梧桐和南洋楹已高大挺拔、依偎成林,已然为南方的烈日挡了灼热,为我们的到来送一份清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他没想到刻着他孩童最纯真记忆的基督教堂会在1974年被彻底拆除,当然,他更没想到又会于2005年依照当年模样在原址被复建,而且还在花山溪畔建起了以先生为名的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总是在矛盾中不断的往前走,也会忠实地留下记录,包括放一些“只谈老实的私见”多作点"会心的微笑"的烟幕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宝南村这座小院,先生的童年是快乐的,单纯的。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坂仔的文字至少有上万字,也是最为深刻的,一篇《我的家乡》成了传世名篇,我想,因为爱之清澈,便见真诚,而这种文风,是先生后来提倡的幽默与小品文是不一样的,但一定是内核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说“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人生本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是从先生的从容里,读懂了现在种种的多余,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于是,在小院里,在清风中,忽然之间通透了些,愈加轻松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纪念馆的秋辉馆长是领会了先生的有趣灵魂的,领着我们,进了先生的故居,他将先生的生平,先生的成就,先生的故事,以先生之“幽默”侃侃道来,众人也听入其境,构想着先生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房子不是原来那个房子,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物质的湮没,不会妨碍精神的存在。斗室之屋,长存着文化与思想的影响,长记着一代大师的生存哲学,成就贡献,看不见的文化,一个家族的睿智生花,枝发叶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铭新小学学堂,我坐在先生曾经坐的二排二号,时光恍然如旧。回忆过去的时候,人往往是最一眼见底的,就如孩童时代的清澈,无谓对错,只有本真和简单!在学堂,是安静地,因为见到清澈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故居的门口,我留了一张照片,想去追逐远去的时光,看看先生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于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那一年,我刚4岁。</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图为先生(6岁至10岁)接受启蒙教育的铭新小学教室,创建于1890年。</font><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清末平和坂仔铭新小学学生上课,来源:平和网</font></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中的古村</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山格蔡家堡航拍图,林泽霖拍摄</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会的主会场设在流经林语堂故居的花山溪下游山格镇隆庆村的蔡家堡,那是一座千年的古堡,我们朝着出海的方向,沿溪而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家堡原名隆庆堡,因为是蔡氏族人所建,故称之为蔡家堡。据史料记载,蔡家堡建于1238年,总占地面积八十余亩。从空中俯瞰这座古堡,犹如英文字母“U”,西侧是开口,堡如“粪箕”外形。古堡城墙总长度约750米,城内有房屋100多间,每间有二到三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堡所在的隆庆村位于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畔,常有洪水侵袭。蔡氏族人在建设古堡时,以石为基,且高于地面,之上再用青砖砌墙,在提升防洪能力同时,让墙体更加坚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蔡家堡水运发达,有码头和船舶经九龙江直通漳州,由月港出海。平和的“县父”王阳明,如果从水路进入漳南平乱,就一定会经过此地。抗战时期,厦门双十中学也是沿着这条航道溯溪而上,搬迁至平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想象,彼时的蔡家堡作为走向大海的出发地,百舸争流,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会是何等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正月初五,“两对狮子走水尪”民俗文化则又是蔡家堡传承下来的独有的文化IP。</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在六百多年前的一天,洪水又起,有一尊王爹神像,从上游漂到隆庆村溪边,尽管水流湍急但神像一直盘旋在溪水中不舍离去,村民认为这是王爹想留下来,于是就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在族里长老的主持下,年轻人都要抬着王爹神像的“銮轿”,飞奔在花山溪中,两对狮子则在前面为王爹神像的“銮轿”开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王爹神像从轿中被请至花山溪净化之时,也便是众人抢抱王爹时刻。谁若抢抱到王爹来年将行大运,于是乎,人群像由小溪跃向大海的鱼般游过来抢,而两对狮子则飞奔过来庇护,顿时人狮抢王爹壮观的场面便在溅起的浪花里上演了。最后王爹由狮子请回轿中,轿夫即快步抬着王爹向神庙跑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向神庙方向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习俗---谁能摸到王爹神像的胡子,谁这一年中就能得到王爹更大的保佑,添丁进财,福气满满!于是,众人又掀起一波涌浪。</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叶莉摄,来源:平和网</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信仰与传承是一脉相存的,因为不断的传承才能成为永恒的信仰。以本位为主的年轻一代,在怀疑与漠视的眼光里,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信仰,这也是在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所遇到的尴尬。被动的传承,还在于乡村老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乡俗村规的约束。或许,乡村振兴中,将传统的习俗列为文化振兴的内容之一,也可成为文旅的一个IP吧,但也是外力驱动,从实践来说,还是得从內源去解决,才能得以长久、可持续的复兴、创新性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村庄的时候,古堡内响起了朗诵声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众人为即将开幕的诗会在做彩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中国很多古村一样,早期的农村劳动力是剩余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往城市寻找新的谋生机会,于是很多的村子成了老人儿童村。年轻人赚到钱后,还是会回到村里建设新房,除了改善居住条件外,多少也有点光宗耀祖,叶落归根的影响。由于老村的房屋产权复杂,面积狭小,政策限制等原因,新建的房舍大部分围绕着旧村而建,旧村就成了空心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隆村也一样,熬不过岁月流逝,空寂的古堡里的房舍渐渐破旧,随着新房的建起,村民陆续搬出,古堡更是日益衰败。垃圾如山,杂草丛生,霉气冲鼻,邋遢颓唐的景象一度让这个昔日辉煌的古堡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庆幸,得益于几位乡贤的回归,他们联合成立一家乡村旅游公司,以产业运营的方式,振兴古堡。经过几年的努力,修旧如旧,蔡家堡恢复了以前的模样,也引来了诸多的艺术家、餐饮、民俗业者的入驻,蔡家堡又被注入了新的元气。只是少了烟火气,多了人工雕饰的商业氛围,其实,拐角处,多动员几户人家回来住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蔡家堡的巷陌里,脚步叩在青石板路上的回声与沧桑的建筑勾起的千年回想,是脑海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总是会让人思考,外出、回归、回馈,是不是一个又一个轮回?比如,同在花山溪上游的林语堂,他从花山溪去了厦门,去了中国更远的地方,最后出了国,他的家乡呢?却在时代的局限里,日渐没落,直到近几年,他的家乡又以他之名,做起了文旅产业,算是回归,亦是对家乡发展的回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家堡的先人们,彼时只是想安身立命,过上太平的日子。站在历史的角度,他们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的发展又留下了一个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承是对先辈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因为这样,走进古堡,便走进了旧的时光里,带着敬佩的心,考究着先人的智慧,若能赶上时光逝去的速度,多想在街角与先辈们打着寒暄,问问他们怎么那么的聪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他们已经走得很远了,我只能循着先辈留下的脚印,在风里,与街角摇曳的杂草,与留有先辈们的手印的砖瓦,默然相对,感概万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就在古堡的院里,在先辈栽下的树荫里,以千年的时光为背景,朗诵着对时代的感怀。千年之前,先辈们从花山溪出发,沿着九龙江,汇入大海,混沌初开;千年之后,我们从海边跨山而来,以清澈的爱,追寻着山里清纯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与远方,不再虚无,内心的丰盈,让所有人在古堡的风里,洋溢着幸福与笑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的时候,回望街角,看见陌生的你,我喊了一句,回头!于是,把你的影子留在了古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匆匆而过,却是永恒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你在照片里,还是我在拍着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下一个轮回,我们也能在街角再次相遇,笑靥相迎!</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肆</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趴在心尖的柔软</b></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纯的眼光,总是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还有,美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心尖总是趴着柔软,目光所至,绝是美好,连风都是甜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一早,我们按计划到了柚子名人园的山顶,在那边,能看到雨雾里的远山,还有满山遍野的柚林!穿着外衣的柚子若隐若现在绿叶间探着头,含羞地看着山下的来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遇见丰收的果实,总是让人欢喜的,无论是为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想构思一幅画,让自己脑中蓦然闪现的“远山有紫气,柚见欢喜心”变为现实。恰好,那个时候,你出现了,于是,我在山间留下了你的背影,远处是紫气缭绕的青山,你在看着远方,柚子在你身旁,陪着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里的风,带着细雨,洗涤着尘埃,通透着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刻,身与魂都可以在风里,轻舞飞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山上下来,我们去了小西天观音庙,名字取得与常识里的概念有些不同,西天应是去了极乐世界,而这里却是人们求子续香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生死本是一个轮回,因此也无太多的诧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西天”观音庙位于平和县小溪镇联光村大坑山中,背靠小溪镇第一高山鸡笼山峰,一年四季竹木葱茏,云雾缭绕。左右大坑山脉,起伏连绵,犹如两头雄狮对望,所以“小西天”又有“双狮结佛”之美称。林间山溪,潺潺清冽,蜿蜒曲折,到庙前,忽然落涧,瀑布层生,雾霭袅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庙前瀑布下有一天然小石潭,貌似浴盆,潭水清凉,清澈见底。夏未秋初,旭日照临“石脚桶”水面,正好反射在观音头顶,闪耀生辉,祥光普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历代传说,早在明未天启年间,有一来自普陀山游方高僧,因看中“双狮结佛地”,就在该处结一草庵,奉祀观音,诵经修行,参惮悟道。该僧不但深悟惮机,还精通医学,犹擅长治疗男女不育之症。因此,周边民众,前往求医者日益增多,且大多都如愿以偿,喜添贵子。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观音誉为“送子观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大明崇祯年间,某日,明代著名学者黄道周游览大坑岩。适逢雨后斜阳,周围云雾缭绕,坑流淙淙,翠岩粼波,景色迷人,交口赞曰:“不亚西天胜地,何殊蓬莱佩境。”感叹之余,黄道周挥毫书下“小西天”三个大字,赠作草庵匾额。自此,“小西天”誉满琯邑,声及周边县市,香火亦随之日益鼎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的时候,山谷里又下起了雨,按照闽南人的说法,下车遇雨即添财。本以为,后辈已有,对于求子已无需求,便也无太多的感受,只是,雨一下,心中的小欢喜还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谷里,禅音已起,与庙前的瀑布和着清澈的回响,真是“千里青山重叠翠,一溪流水传清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欢喜心油然而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总有很多的小确幸是在不经意间蓦然出现在你眼前的,只是,要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佛是虔诚的,因为那时,心是安静的,仰望着观音,潮湿眼睛的是尘埃离眼带出的泪,梵音里,一切都是如此的平和与安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外的秋风带着细雨,不知道是雾还是烟,我在仙境里,忘了尘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头,擎香敬天,看见一袭长裙的你,在对面的戏台偏偏起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流水、为细雨、为观音,留下千年的刹那芳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小西天,我们去了三平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那,已不是第一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蜿蜒的旅游公路在层叠的柚山里盘绕,会把人转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平寺拜的是“三平祖师公”,也即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的义中大师,其父在福建做官,便把他也生在了福建(于唐宗李适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生于福清县),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神”,与韩愈为同时代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四岁那年,义中随父亲仕官至宋州(今河南商丘),投宋州玄用禅师门下为僧。“多穷经史,长于周易,先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释家、儒学二者兼修。 二十七岁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法号“三平和尚”(据传,此也为三平寺名之由来)。之后云游拜师,“先依百岩怀晖大师,历奉西堂、百丈、石砉(巩),后依大颠大师”。三平祖师在潮州从大颠大师学习时结识了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两人谈经说法,交情甚好。宝历初(约公元825年)三平祖师奉大颠大师命回福建传法,至漳州,入平和、漳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稳定皇位后实行灭佛汰僧政策,佛教遭受沉重打击,原驻锡于漳州半云峰下"三平真院"的义中禅师,为逃避劫难,率其门下僧众顺溪而下,经历三次危难,均化险为夷,最后平安到达三平山九层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见这里山水皆清,谷深幽静,是个修行传教的好地方,于是和众僧尼历尽艰苦,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建成三平寺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平山原来住的大都是土著,依然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至于疾病的医治,更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遍访山民,堪德宣化,在教化先进文化的同时,全力救助和医治疾病,祖师公精通岐黄之术,辨症施治,活人无算。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组织众僧向山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积极引导开荒造田,兴修水利,规建村舍,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过着自耕农经济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没过几年,整个三平山区域,再无贫困,义中大师终于修得初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846年,唐宣宗登基,即复兴佛教,义中大师被敕封为“广济大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于他一生为普罗大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祖师公成佛后,更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英名远播,世代受人敬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平寺历经千余年,屡毁屡兴,自唐以后至明清,或扩建、或修葺、或置田,逐渐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三平寺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翁国梁登载于《嘘风》杂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1日)的“三平寺琐记”一文所述:“我们这里的三平寺,好像北京的妙峰山,每年上山进香的约有十几万人,只除夕在寺中寄寓之香客就有一万多人,其香火兴旺之情形,自可想见了。”此篇文章是翁国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暑假从北京回乡随家叔兆鳌先生与见修法师同往三平寺寄宿期间所作的。可以说,民间传闻“一座寺庙要养半个平和县”是有些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十九年(1930年)陶铸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建立了闽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即“红一支队”)。三平寺信士众多、四方香客云聚便于开展秘密活动,中共闽南特委在三平寺建立了地下交通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在三平寺设立机关驻地。<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从闽西来的红九团与闽南红三团于三平寺会师。<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三团、红九团三平寺会师,震惊了闽西南地区国民党当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国民党纠集重兵向三坪进攻。红军在三平寺方丈帮助下,指战员们化装为香客转移出去,敌人“围剿”扑空,恼羞成怒国民党反动派竟纵火焚寺,千年古刹毁于烈焰,僧徒四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十六年(1937)起,返乡群众自发修寺,历时十多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才告竣,初步恢复三平寺原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三平寺未再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佛神塑像和殿宇檐、柱受毁,佛事一度衰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9月,平和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三平寺,同时成立三平旅游业管理委员会。1986年改称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三平寺全面保护和传承重修,还陆续开发了龟蛇峰、虎林、虎爬泉、毛氏洞、侍郎亭、仙人亭、和尚潭、龙瑞瀑布八大胜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平祖师信俗以闽南、粤东地区为中心分布,并辐射到中国台、港、澳地区和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2014年,“三平祖师信俗”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平祖师信俗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侍者公”轮祭、“虎侍者”(三平寺的祖殿和塔殿都供奉三平祖师,配祀“蛇侍者”以及“虎侍者”);布施(即沿途遇见“乞讨者”,应以慈悲为怀,布施钱币);三平祖师朝圣;借钱(从事商贾或养猪的香客还可从三平祖师塔殿的石龛中求取若干枚钱币,意在向三平祖师借钱,以求财源滚滚);诗签(为满足善男信女求佛问药的需求,住持便将义中留下的中草药方以诗签的方式普济众生);摇签卜杯(刻有签诗顺序符号用以占卜的小竹片,叫做签;有蚌形的两个木块或竹块,叫做珓杯)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前来过,但从未如此认真地去了解,认真地仰视过祖师公的眼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澈的爱,只为众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客匆匆,虽年年烧香祈愿,世间有太多没有记忆的一瞥,或许,仅仅记得,曾经来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尘世的纷繁,常让人忘了来时的路,更谈不上站在心佛面前,褪下所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清澈的爱,蒙上了尘沙,更无法看清目光所至的婆娑世界,当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一切已经没了原来的样子,处在虚无的世界,固执地与自己不断地纠缠。平行时空里,真实的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却又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普罗众生,又是那么的向善,就如今日,来到三平寺,来到义中大师跟前,焚香礼佛,虔诚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与伪,是与非,在祖师公慈爱的佛光里,蒙上的尘沙,会被一遍一遍地吹拂而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切尘沙已去时,眼中总会噙满泪水,因为心里的爱已清澈见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梵音与烟火,绿树与山水,还有,祖师公遍照一切的佛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平山坳的渡场里,化为清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人,心静如水,见到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轻盈地欢愉,趴在心尖,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虚度了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祖师公那清澈的爱,自此,一直在引航,不再偏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伍</font></b><div style=";"><b>城门外,沃野已成城</b></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古城位置图</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古城平面图,图片来源:网络</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主城门外是古井塘 王怡婧 摄</font></h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山上回到县城,剩下的一点时间,去了南山古城。很巧合的是,我的老家名为南山镇南山村,想来,确实有了山水之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古城的时候,华灯已起,驻足在城门口,周边楼房已林立。几百年前,她开基于花山溪旁的沃野间,以厚实的城墙,护佑一方天地的祥和平安。城外,花山溪蜿蜒流过,汇进九龙江,直通漳州月港出海。明、清、民国时期,花山溪航道是平和县对外物资交流的主要航道。据方为舟所著载于《兵事杂志》(1921 年 [第86期])的“漳州观察记”一文记载:“舟自漳州发者至此(小溪),更上则浅滩湍流,岩礁累累,故小溪市业极旺,人民亦多。而电报局邮政局警察教堂等,无不具备”。彼时,站在城头,可见船帆满江,往来繁忙,街市码头商贾众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和友人介绍说,县府所在地小溪镇古时因穿城而过的琯溪与花山溪被分为三块,分别有三大名城:龟头城(遵畴寨,张氏开基)、西山城(侯山寨,李氏开基)、南山城(南山月寨,林氏开基)。龟头城和西山城已被严重毁坏,而坐落在城东南区高南村的南山古城却保存尚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南山城由林氏族人始建于元末明初,《林氏族谱》记载:南山林氏开基一世祖原甫公,祖籍河南,年轻时参加反抗元朝外族统治的起义。兵败后,原甫公于元朝惠宗帝年间(约公元1354年),来到南山村安身立足,先给陈家富人帮工,以逃避追捕。后来原甫公向陈家祖祠边买了一片空地建屋,开基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甫公的后代扩建南山城,全城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50米,按一城一池三街六巷九淹(排水口)布局,周围结合房屋外墙构筑二层楼高的城墙,最宽达4至5尺厚。这种构造在古代城墙建设过程中是极少见的。城里有“古井塘”“万金塘”“黄潭塘”“莲塘”“荷莲塘”“后帽塘”“后帽土地公塘”等七口古塘。古城人信奉佛教,城中亦有显威庙、关帝庙、镇南宫、义祠壇等。城楼门额上篆刻“天岳培基”,石刻门联“爽气西来,地转琯溪环月寨;明星北拱,天腾马麓壮金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北城门右侧立有三根石旗杆,这是古时家族中有人考取功名、获取官职时立的。据记载,原甫公的儿子、南山林氏二世二房祖浩然公曾在朝为官,官居一品。位于古城中央的林氏宗祠,就是明朝洪武年间(1398年),族人为浩然公而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城门外有一口池塘,围绕古城北城墙呈半月牙形,长约250米,宽约25米,名为“古井塘”。据说,古井塘是林氏族人在古城建城取土时挖的,为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族人便在此进行龙舟赛,自古留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城内逼仄的居住环境,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实力增加,城内居民纷纷选择在城外建房,陆续搬出,古城日渐孤寂、破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南山古城筹委会”成立,首先在林氏后人中筹资修缮古城的灵魂之所林氏祠堂。2020年11月,“南山古城管委会”成立,开始了系统性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因为人文的续存而“古”,所以不得不将她的前世今生做个了解,否则,在先人面前,就有些唐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总是在发展,但宗亲血脉不会迷失,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要打破一个旧世界,否则就不是开拓进取,否则就有愧于生命赋予的时代使命。当在他乡回想儿时明月的时候,满城烟火便扑面而来,心里驿动的是颗寻宗归乡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城门回望,旷野已是城外城,我在城里街巷游走,却不见故人的摩肩擦踵,唯有城中庙里传出的梵音阵阵与香火的禅味。我在想,如何追回逝去的时光,找回昔日的繁华。这种繁华,不光是林氏后人,也是城外城人的向往之所。房舍依在,精神亦存,只是,需要通过对古城的运营,跟上现代人步伐,与时代的需求同频同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做好古城的运营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氏宗祠就在城门口,离开的时候,我去上了柱香。在禅香里,面对先人,总会感慨万千,眼眶潮湿,这不分姓氏,更多的是对岁月逝去的无奈与对先人崇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是习惯使然,或是感怀于先人,对于古城的运营,有了些想法——打造一座地标特性的艺术文化之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一首歌、一部剧、一场球、一顿烧烤,就能带火一座城。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就能成为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旅的桥梁,带动客流增长、百姓增收。“全民视频时代”,数字互联和用户生产内容的去中心化特征,为小众城市迎来出圈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南山古城来说,她太小,只有45亩,创利空间小,引入大型的文旅项目是不行的,那么就要做精,做成有差异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业态。通过去中心化的数字手段,做成小硬件大流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快见成效的流量在哪里?一是政府资源支配的在地流量,如享受政策扶持的文化机构、教培机构、非遗机构、民俗传习所、养老机构等的的入驻,引入在地人流;二是外来流量,在地文化艺术开发后,引入在外的本土籍知名的艺术家入驻,并约定举办展会的次数,又如林氏宗亲文化,引入由此发枝的宗亲祭祖活动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经济文化活动。再如,利用古城古貌打造短视频影视基地及传统文化为特色沉浸式(剧本杀)研学基地。三是数字传播的加持,在地和外地线下流量增加后,通过去中心化的用户生产内容,蝶变走进古城的流量,等等,集中所有资源围绕“南山古城艺术”这个关键IP上做文章,使之成为打开南山古城复兴的最优方法,成为在新时代振兴的新目标。最终成为平和继“林语堂”故居后,又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创新性传承典范的文旅IP .<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是流量来源问题,那么支撑可持续的流量基础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无法可持续的发展,产业又要做什么呢?结合流量来源,产业的业态就要为流量服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文化教育业,重建文庙,引艺术类教培机构入驻,让孩子们在古人读书的地方安下心来,接受艺术的熏陶与教育;另者,则是全县享受政府补贴或政策扶持的文化机构,如文联下属机构均搬迁至此,将古城的文化底蕴做足;再者,建民间文艺传习中心,主要组织和本地的曲馆、锣鼓阵、八音等民乐,龙艺、龙舞、舞狮、铁机艺、高跷、落地扫等游艺,锦歌等民谣的学习与传承。二是敬老事业,将敬老机构迁至古城,包括老年大学,发扬老一辈对文化传承的热忱,让老人们在古城养老、发挥余热。三是宗亲文化产业,血脉永存,有关于林氏,后辈枝繁叶茂,宗亲文化应当得到发扬和继承。四是古城影视及研学产业,利用古城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将古城建为短视频等的云上特色影视基地;同时,利用古城的建筑与故事,开发沉浸式传统习俗研学体验基地。五是配套服务业,古城美食,民宿、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配套服务业,还有一个问题,古城毕竟太小,餐饮、文旅产品等的服务硬件空间不够,那么一开始就应当将古城周边的房产及土地资源整合过来,纳入大盘子,分期开发。否则,等到流量起来后,再来整合空间资源,那时候的成本就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县一级国有企业成立项目公司以EPC-F-O或者“股权投资+EPC+产业导入及运营”的形式,获得古城的投资、建设、运营权,在此过程中须设置好村(社区)、镇、县三级利益分配机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框架形成后,项目公司可对运营及投资等进行招商,政府出台合规性扶持政策,资本投入资金及运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已得到初步的修缮,但只是硬件的修复,运营依然是挑战。政府政策性支持可解决引流的基本问题,有人就会有机会。或许,林氏的先人们,从没想过除了战火,时代的发展也会成了古城没落的主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之外,沃野已成城,花山溪已不见船。古城,在城市化过程中,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城门口,与秋风一起,等了许久,终于听到古城的暮鼓响起。城门已关,灯火渐灭,唯有宗祠里,烛火长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平和二日,此时,在古城结尾,或许,是期许下一次的重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古城应已华丽转身,繁华胜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古井塘的龙船上,城头旌旗在风里猎猎飘扬!八音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简介】</b></p>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作者:蒋继鑫,笔名:东南一叶,毕业于哈工大,福建省汀州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湖里区作家协会监事。著有长篇小说、微小说、诗歌、散文若干,散见于纸刊和网络</span></h5> <h5><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  备注:文中有关人文的部分史料综合了网络及地方志等多方材料,在此一并致谢。文中图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感谢影中人。</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