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的故事——《美国的故事》阅后观感

VanessaC

读完七册《美国的故事》。有点像当年读完十几册《罗马人的故事》那般,信息量有点大,心里有点满,也有点不写不畅的欢喜。因为收获不匪认知拓展了。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基础薄弱,对这片国土的历史知识几近小白。<br><br>话题特殊,悠着点写。<br><br>两大收获。<br><br><b>第一个收获当然是很直白的对美国的建国前后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了解。</b><br><br>其实这七册也就覆盖1607年左右清教徒踏上北美新大陆到1855年左右国父时代的终结,后面的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之类还没在里头。<br><br>小白扫盲读外国历史的话,看一个中国人用母语表达的文字,从信息吸收效率的角度来讲是最高效的。 <br><br>更何况作者还很擅古今中外的打比方和作比较。说到此处,忍不住想强调这种“古今中外的打比方作比较”对于历史读物的非凡作用。比如:汉密尔顿居然死于决斗的子弹,而且他的长子是一模一样的死法。那不给你讲明白18和19世纪的“决斗文化”和枪膛射击水平,我等现代小白恐怕很难理解如此睿智绝顶的重量级的政治家会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br><br>再何况,作者的笔法轻松幽默,相当易读,但又不至于像一些其他历史书籍写的过于戏谑调侃,让人心疑作者是否过度发挥和自我陶醉。<br><br><b>第二个收获则是一些新的认知。</b><br><br>包括天主教/新教/清教/分裂派这一串我以前傻傻分不清楚。包括北方和南方的独立革命斗志为啥有很大差异。包括邦联和联邦其实是两码事、共和与民主也是有区别的。包括打仗建国和制宪之路是两个任务,后者一点都不比前者更容易。包括三权分立和宪法至上怎么在现实中越辩越清晰、让建国后的新大陆基本做到政治斗争不流血。甚至包括这两百多年中N多回“没有上帝保佑都解释不了”的好运气……历史的字里行间,有不少有意思的启示。<br><br>最打动人的,莫过于这么多位建国国父的形象。冷峻坚毅而充满人格魅力的华盛顿、博学而幽默的富兰克林、犀利尖锐超越时代的汉密尔顿、浪漫而多变的杰斐逊、瘦弱书生麦迪逊、阳光睿智的马歇尔……还有那个把命交给了美国革命的法国富家子弟拉法耶特。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鲜活有趣,有时可以那它当文学作品读(当然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历史真实性),就这一点讲,还真有点像《罗马人的故事》,历史的字里行间,也有生动的人物描绘。<br><br>在德语里,历史和故事共享同一个单词Geschichte,只是前者是不可数名词,后者是可数名词。诚然,历史里满是故事,亦满是启示。后人知之而渐悟之,是个愉悦的过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