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龙湖书院”的足迹

钱学明(南太湖一泉)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性格爱好使然,数十年来,笔者喜集湖州文史资料。其中,对湖州地区的教育文史资料产生了深厚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自问民国至解放初期的教育文史资料虽不敢说“颇丰”二字,即也积累了不少。但收藏到的清代教育文史资料却少之又少,成了欲收集补充的重点内容。机遇在偶然间发生,一通同治七年的“龙湖书院”公函偶现于泉友群中,感谢好友的友情转让,让我多年来的心心念念得到暂时慰藉。</p><p class="ql-block"> 此公函由官封和官文组成,内容涉及菱湖镇“龙湖书院”丝捐充教育经费结算事宜。此公函外封、内文齐全,文字清晰,内容完整,难得一见,可称得上凤毛麟角,是我们研究清代湖州地区教育文化史弥足珍贵的文史材料。</p> <p class="ql-block">  记得湖州地区最早的书院是菱湖竹墩的“长春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在清代,湖州地区书院纷纷兴起,有龙湖书院,爱山书院,蓉湖书院,浔溪书院等等。道光二十六年(1846),归安县在菱湖创办了“龙湖书院”。该书院由菱湖人卞斌回家乡后组建的一所书院,重点培养造就家乡人才。卞斌为了建造“龙湖书院”他捐出了菱湖镇南栅仁善桥东面的一块土地作为书院的地基,亦就是现在的菱湖一中校园西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菱湖,是一个崇文尚学的地方,自古以来,人文蔚起,科举之盛,甲于一郡,明清两朝中进士近百余人。在卞斌和王钟芲的影响下,菱湖丝商等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筹得经费9000余串。三年后,龙湖书院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式落成开课。生员为本县及周边地区品学兼优的“生贡”学子,为科考作准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训诂学等;形式以考课为主,每月设朔、望两课;每年的3月、6月、7月、和9月的15日为季考,成绩由山长阅后送县亲定,成绩优秀给予奖励,抄袭者给予惩罚。书院的官学化倾向非常严重,山长、掌教、经费、生员、章程等都须经官府审批。</p><p class="ql-block"> “龙湖书院”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对贫困学子的关爱,更是表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龙湖书院的办学经费在清代叫膏火费,主要源自当地丝商行业的赞助,先后资助书院3200串。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兴起,书院经费被清政府挪作军饷,书院停课。至同治三年(1864),浙江布政使蒋益沣驻军菱湖,了解情况后,规定从菱湖厘捐局每包丝捐里抽取一块银洋作为书院膏火费;同治四年(1865),浙江巡抚马新贻又规定,从每包丝捐里提拨足额,置产生息,作书院日常经费;归安知县也在郡城丝捐善举下划拨专项经费,作为书院膏火、修缮费,书院遂复课。还制定了助学、奖惩等一系列书院章程,成立了书院监督。</p> <p class="ql-block">  龙湖书院聘请了当时通晓诗书、熟谙科考的名流授课,历任山长由德高望重的学究担任。每月邀请省市巡抚、知府等大员巡回讲课。著名经学大师俞樾于同治九年(1870)受浙江中丞杨石泉之邀为龙湖书院掌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樾82岁,辞去龙湖书院讲席。此时的龙湖书院到了鼎盛时期,名师达官按月轮课,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春风化雨,桃李天下,誉满江浙,与省城紫阳书院、敷文书院、诂经精舍等齐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书院停办,历时50余年。次年书院改名自治两等小学堂,后又改为龙湖高等小学堂。抗战后,民族资本家章荣初在书院旧址建青树学校,现在为菱湖一中。</p> <p class="ql-block">  本文得到了好友章兴荣和赵微坚的帮助和支持,表示十分感谢!</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2024年1月5日,南浔宣传,《浔声而来 · 不浔常~龙湖书院那些事》,作者:赵戈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