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本《山水六人行》″平陆地窨院″已作《豫晋行结束篇》感谢读者,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後半天休整中,两位帅锅突發奇想,穿越历史烟云,尋找魏函谷關。一路上山高坡陡,风起云涌全然不顾,走村串户多方打听,虽然"千年关难觅,黄河已复清"。</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本文指四个函谷关)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与文化独特性的地方。它的存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参观函谷关(同上,以下略),让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体验……</p><p class="ql-block"> 2024.9.28 于伊河源</p> <p class="ql-block"> 经笔者反复核实历史记载,目前函谷关有三个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有四个。首建西周关,位置在现秦关附近,武王伐纣,得胜回朝后,置“桃林塞”即后来的函谷关,春秋时(秦穆公时)老子曽在此驻留七个月,著上下两册五千言的《道德经》。重关秦函谷关,建关时间为战国秦孝公时时期,商鞅一举击败魏国,从魏国手中收复崤函之地后,在此修建函谷关,以防御关东六国的进攻。东扩关汉函谷关(洛阳新安县),据秦关以东150公里,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为扩大关中领地而修建(位居四关保存古籍遺址最為完整之首),灭失的魏函谷关,距秦关北约5公里(孟村附近),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黄河岸边开凿隧道,筑起关楼。</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種函古谷版本即历史上的三座函谷关。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区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词条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虽已废弃,但遗址保存最多(洛阳新安函谷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本篇重点介绍已灭失的魏函谷关。其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 1923年整修一新的魏函谷关还粉刷着“天下为公”的字样(1907年8月24日,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拍摄的河南灵宝县魏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 魏函谷关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进攻,在函谷关一带修建了防御工事。魏函谷关作为连接两京(西安与洛阳)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魏函谷关的主要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来在建设三门峡大坝时,魏函谷关被库区淹没,现在仅残留一处古道和一处烽火台遗址。函谷关在历史上曾多次迁移和重建。例如,秦函谷关位于今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函谷关镇王垛村,而汉函谷关则位于今洛阳市新安县东500米的东关村。这些变迁反映了函谷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价值和地理位置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魏函谷关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紧密关联着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尤其是在防御秦国进攻方面的战略意义。随着历史的推进,函谷关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东汉时,秦函谷关虽然重启,但防御功能大打折扣,于是到东汉末年,当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关中时,就下令许褚在秦函谷关以北十里处的河滩上修建了新的函谷关,这便是魏函谷关。随着魏函谷关取代秦函谷关的防御作用,秦函谷关再次“失宠”,到了隋朝时,隋文帝干脆把原本建在秦函谷关上的郡治弘农向西南迁移到了今灵宝市。千年过去,建在黄河岸边的魏函谷关也已经不复存在,先是抗日战争时,关城毁于战火,而后1957年三门峡水库投入蓄水,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危险直逼西安的同时,魏函谷关旧址完全淹没在水下,仅留下古道和烽火台遗址。魏函谷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也被称为“大崤关”或“金陡关”。12</p><p class="ql-block">该遗址是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了关楼。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关楼被毁,现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魏函谷关的关楼门洞上方最早雕刻有“紫气东来”四字,后来换成了由康有为题写的“天下为公”四字。1937年,日本进犯中原时,用飞机轰炸关楼,导致其毁于战火。1960年前后,随着三门峡大坝的蓄水,魏函谷关遗址被淹没。</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战争与自然环境变化对古代防御工事的影响。魏函谷关的兴建和废弃,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古代军事历史和地理变迁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上歲數村民獎。</p> <p class="ql-block"> 灵宝孟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有古建筑3处:关龙逄墓、函谷夹铺、魏函关;古遗址7处:孟村旧石器遗存点、孟村北寨遗址、孟村南沟遗址、曹魏古道遗址、老虎头遗址、老官路遗址、洛潼公路遗址。这些都是孟村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见证,极具传承价值。孟村的具体位置十分難找,目前正在搞道路擴建,修复后,旅游价值可能會大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 为了感謝提供准确道路(10个人9不知)信息的瓜農,我們特意買了他的白西瓜。白西瓜品相一般,口感欠佳,但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含有大量的糖分、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适量食用可以为人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改善食慾,利尿消腫,润腸通便,清熱解暑等功效则更加明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