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上海老知青丁惠民于2024年9月22日18点10分因心梗突发不幸离世,享年72岁。</b></p><p class="ql-block"><b> 全国知青永远不会忘记 ,1978年丁惠民给邓小平写了三封信,提出版纳知青大返城的要求,但却无回音。于是,他率版纳五万知青揭竿而起,作为总指挥,他成功策划组织五万知青捐款罢工,卧轨北上请愿。版纳橡胶林,永远存留他和请愿团员的呐喊呼号,北京天安门,永远存留他和请愿团员在冰天雪地静坐的身影。他用智慧和勇气,又组织第二批请愿团一路北上,将“我们要回家”的呼声传递到全国,向国务院递交了请愿书。最后经中央同意,他创造了全国知青返城的辉煌历史,终结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b></p> <h1>“知青”是一个辛酸的名词,<br>把十三岁的少女送到山窝。<br>妈妈不忍在临别时前来送行,<br>眼泪提前洒在贫瘠的穷山坡。<br><br>告别家乡和亲爱的妈妈,<br>这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娃娃。<br>把童年的幻想悄悄塞在屋角,<br>过早背起了独立生活的重压。<br><br>妈妈在我依依难别的背包中,<br>装进十个带着余温的茶叶蛋。<br>千言万语的嘱咐化为蛋香,<br>祝福女儿一路顺风和平安。<br><br>背包中藏着珍贵的小学课本,<br>昏暗的灯光犹亮在字里行间。<br>还不能理解“豆蔻”的含义,<br>却已把未知的人生背在双肩。<br><br>一张简陋的小学毕业证书,<br>证明了我是“知青”的身份。<br>浓缩着天真无邪的六个春秋,<br>成为陪伴一生的宝贵财产。<br><br>唱着知青之歌走向僻壤穷乡,<br>青春小鸟哪里有诗和远方!<br>想起那凄凉的《松花江上》,<br>尽管前面有一块栖身的土壤。<br><br>离家的时候没买回程的票,<br>一辈子将交付给天阔地广。<br>深深浅浅的脚印烙在田埂上,<br>无法预料这条小径有多漫长。<br><br>弯弯扁担压就了一付钢肩, <br>留下了小腿的静脉曲张。<br>五尺镢头磨出了两只铁掌,<br>是血泡叠加算出的总账。<br><br>秧田里插下了返城的期待, <br>开镰时收割的是沉重的无望。<br>天天迎送着晨曦和晚霞,<br>却总望不见家乡的月光。<br><br>坐在树下土堆上一遍遍遐想,<br>恍若外婆在门口等我拄着拐杖。<br>北风之恋时时在脑海泛起,<br>思念的流水无法流淌到家乡。<br><br>知青的上山下乡路崎岖曲折,<br>足迹写下两行毕生难忘的诗章。<br>经历过深山野岭的雷电风霜,<br>铭记着勇往直前的那种悲壮。<br><br>抛下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br>上海知青终于回到黄浦江旁。<br>不少人却留下了一笔孽债——<br>怎能把青春情怀和爱情结晶遗忘?<br><br>知青展览馆如同一颗邮戳,<br>盖在西双版纳这个首日封上。<br>当年的知青业已白发苍苍,<br>却不忘相约蹒跚着陆续前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