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赞点评作家史向前《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上篇)

姚华

<p class="ql-block">  王玉赞点评作家史向前《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上篇)</p> <p class="ql-block">  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自9月22日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发表,鸡西市下乡女知青王玉赞给予了热情关注,连续撰写点评,文笔流畅,叙事手法巧妙,联系上山下乡实际,为作品锦上添花。特分上下篇,展示点评内容和原作,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石进</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7日</p> 王玉赞四篇点评: <p class="ql-block">  拜读了作家史向前笔下新作《达子香花开的时候》感触之一</p><p class="ql-block"> 作者文中的“八铺炕”是耳充眼熟,但今天八铺炕是锦上添花。文章的脉络,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这里,写的顺理成章,笔墨飘香。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作者巧妙的用《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交代了事情发生在初春5月份的时间,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处。</p><p class="ql-block"> 建设兵团44团16连连长田青山接到迎接知青的任务,忙里忙外,把各个环节安排的井井有条,照顾的无微不至。体现了对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理解深刻,落实到位。具体体现在对知青的态度上:安排李嫂做知青宿舍的卫生员及思想政治工作,粉刷墙壁修缮房屋,安排车辆和接待人员,提前接站。面面俱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全国,我们这一代为数𣎴少的人身在其中。岁月峥嵘,多经历练。是共和国的娇子。时间如梭,岁月留痕,这代人已古稀之年,昔日的美女帅哥已是乌发染霜。作者《达子香花开的时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干部,群众,知青的赞誉。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作品接地气,有人气、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实、文笔流畅,如清泉潺潺甘甜,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期待续集</p><p class="ql-block"> 王玉赞</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读《达子香花开的时候》有感之二</p><p class="ql-block"> 在春天5月份的时候,44团16连接到迎接知识青年进驻任务,连长田青山积极筹备,热情周到的做了接待安排。次日晨,满载知青的列车缓缓驶入永安乡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拖拉机驾驶员李长喜和师傅把30名知青安全接到连队。作者没有下过乡,也没亲身经历,但把送别的场面记叙的如临其境,淋漓尽致。可见作者想象力丰富,笔功厉害。读到这里,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68年我们下乡在站台送别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知青胸前带着红花,亲朋扛着箱子,皮包,拎着网兜脸盆,父母含泪叮嘱,站台上人山人海,送别声,锣鼓声、汽车鸣笛声、大喇叭的喊叫声……人头攥动,场面噪杂。好似生死离别。</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在火车上对仲艳的描写,为日后的乡村爱情奠定基础,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在回连队的路上停车,知青采摘达达香的场景,是作者紧扣主题让文章更加灵动。看出城里的孩子来到乡村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作者的构思缜密,朴实无华,书写流畅,创作辛颖,实在难得!</p><p class="ql-block"> 期待续集</p><p class="ql-block"> 王玉赞</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之三</p><p class="ql-block"> 谈谈感悟</p><p class="ql-block"> 话说青年李长喜和师傅把知青接到16连,受到热烈欢迎。敲锣打鼓,欢声笑语寂静的八铺炕顿时活跃起来,洋溢着欢乐和喜庆。</p><p class="ql-block"> 知青带来了城市的活力和文化,开始人们不适应,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不久慢慢地模仿学习,由“土味”变成“洋气”。知青也被人们的善良热情,朴实乐助所感染。短时间和人们打成一片,以连队为家,视吴桂芳为亲人。在仲艳的带领下几个女知青登门拜访吴桂芳,拉近了距离,增加了感情。又一次见到了李长喜,得知是吴阿姨的儿子,有了好感。为爱情拉开了序幕。读到这里,想起了1968年11月3号晚上,山河农场四分场用大解放车把我们接到分场,那时寒风凛冽,雪花飞扬。冻的瑟瑟发抖,大家挤在一起得点温暖。刚进分场,锣鼓喧天,鞭炮鸣响,寂静的夜晚有了生息和活力。接下来就是学习,慢慢适应了气候,适应了生活,适应了乡土风情。</p><p class="ql-block"> 《达子香花开的时候》分段记叙,衔接紧凑,顺理成章。用朴实的语言和事例把人物性格刻画的惟肖惟妙。整个结构,合理布局,水到渠成。文字精湛,脉络清晰。整篇没有错字病句,连标点符号,恰到好处,实属无懈可击的好文章!不难看出作者厚重的文学底蕴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p><p class="ql-block"> 期待续篇</p><p class="ql-block"> 王玉赞</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6日</p> <p class="ql-block">  《达达香花开的时候》之四</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机车驾驶员李长喜和能歌善舞的仲艳由认识-熟悉-了解到彼此有了好感。接下来李长喜提升了机车连副车长,受到连队的嘉奖,仲艳因工作积极,以身作则,宣传演出精彩出色,被团里看重,即将调走。彼此升迁,感情有了质的升华,由敬佩升温爱慕。李长喜大胆向仲艳求爱:</p><p class="ql-block">支支吾吾难开口,</p><p class="ql-block">激情澎湃很害羞。</p><p class="ql-block">结结巴巴我爱你,</p><p class="ql-block">此话出口脸绯红。</p><p class="ql-block">我也爱你的回声,</p><p class="ql-block">按耐不住热血涌。</p><p class="ql-block">拥抱亲吻情交流,</p><p class="ql-block">爱情之火燃心头。</p><p class="ql-block"> 李长喜:非你不娶,仲艳的:非你不嫁。俩人私定终身。连队对知青婚恋有明文规定,不知他们的爱情是否一帆风顺,且等下篇分解。</p><p class="ql-block"> 对知青的婚恋问题有明文规定是普遍的,对错,只有后人点评。记得当时我们连队有对男女青年,在共同生活工作中产生了爱恋,工作之余多聊几句,晚上约约会,女的帮男生洗洗衣服,救济些粮票。大家知道她俩搞对象了。领导知道后先找谈话,后是处分。把女生从宣传队拿掉,男的给警告。大会上不提名的批评。一时间男女青年弄的紧张兮兮。大家对这两青年敬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作者把李长喜和仲艳的感情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把知青的生活工作描写的热烈有序,青春洋溢。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豪言壮语,滴血疾书处处可见。作者笔下的“八铺炕”不再寂静而是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期待后续</p><p class="ql-block"> 王玉赞</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7日</p> <p class="ql-block">  王玉赞简历:</p><p class="ql-block"> 王玉赞,女,5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鸡西市穆棱矿,大专。</p><p class="ql-block"> 68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四分场任教师,连队宣传员,文艺宣传队编导,83年调转到鸡西市梨树区中心街道办事处身兼多职,是鸡西市日报社特约记者 后调到梨树区党委 任 妇联干事,保密局长,驻矿办事处主任兼书记。在职期间年年获先进个人,先进党务工作者,曾获省级劳动模范等殊荣。</p> <p class="ql-block">  附: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一)</p><p class="ql-block"> 特约作家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北大荒的五月,正值达子香盛开的季节,一簇簇一片片映红了整个八铺炕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八铺炕,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名,历经百年沧桑,来到了兵团时期,成为了生产建设兵团44团16连,可人们还是习惯叫八铺炕。</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八铺炕热闹起来,连长田青山在指导员还没有到任的情况下,一个人肩负起迎接城市知识青年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一个山沟里的农业连队,一下子接纳30名知青,田青山感觉压力很大,他想的是,知青都是十几岁,不过二十岁的年龄段,第一次远离大城市,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这是人生多大的转变?怎样才能让他(她)们度过这个转变期?</p><p class="ql-block"> 田青山心里在琢磨着,来到了为知青改造修缮的宿舍。这栋房子原先是给麦收季节的临时休住点,麦收结束就闲置起来。团里通知要接纳知青,田青山早早动手,进行了粉刷维修,中间砌了一道隔离墙,东为男宿舍,西为女宿舍。三天前,他安排女职工李嫂开始烧炕,驱散多日的寒气。</p><p class="ql-block"> “李嫂,炕烧得怎样了?”田青山边说一脚迈进了屋里。</p><p class="ql-block"> 看见连长的到来,李嫂立即起身,“连长,炕烧得差不离了,潮气熏沒了,住人完全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听着李嫂的介绍,田青山顺手摸了摸炕面,热乎乎的,露出了满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看着李嫂的勤快劲,田青山好像发现了什么?张口说道:“李嫂,准备把你工作调动一下,从农工班调出,做知青宿舍的生活管理员,每天负责男女宿舍烧炕和打扫卫生,再做做女知青的思想工作,李嫂你看如何?”</p><p class="ql-block"> 听着连长突如其来的决定,李嫂有些愣神,稍为平静,李嫂答应“既然连长这么信任,我服从安排,没说的。”</p><p class="ql-block"> “那好,明天知青来了,你就在这上班”。田青山当即决定。</p> <p class="ql-block">  田青山为什么安排李嫂当知青生活管理员呢?</p><p class="ql-block"> 李嫂是16连绰号李大锤的妻子,姓吴名桂芳,今年39岁,生有5个子女。建场初期,吴桂芳随丈夫李铁柱从东海乡落户八铺炕。吴桂芳为人热情豪爽,扭大秧歌唱个二人转都很拿手,为人处事随和,做事干净利落。选这样的人做知青宿舍管理员,田青山一百个放心。</p><p class="ql-block"> 放下心的田青山来到农具场,老远望去,车长高大林和助手李长喜正在保养东方红54号链轨车。田青山来到两人身旁,对高大林吩咐道:“你们车组明天凌晨3点出发到永安车站,接30名齐齐哈尔知青,火车大概6点左右进站,你们必须5点前赶到,挂上两个拖斗,带上苫布,防止雨浇。多日下雨,道路泥泞,17连大岭坡长路滑,一定确保知青安全。”</p><p class="ql-block"> 听了连长交代的任务,两人表示坚决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迈开腿的田青山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对高大林说:“接知青你全权代表了,处处留心,知青和他们所带的东西要一个不落全都接回来。”</p><p class="ql-block"> 接受接知青的光荣任务,李长喜面带笑容回到家里。进门就大嗓门:“妈,明早3点叫醒我,我与师傅去永安站接知青,到时候可别忘了。”</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看儿子这么高兴,知道事关重大。“忘不了,到时候准时叫你。”说完,把小闹钟定时3点。</p><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李长喜早早脱衣上炕休息,脑海里翻腾着问号?知青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穿戴?明天见面说些啥?”兴奋的好久才入眠。</p><p class="ql-block"> 小闹钟还没有响的时候,李长喜已经穿衣打扮起来,又整领子又看裤线,一切准备完毕,快步奔向农具场。李长喜的心已经激动起来,围着机车转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呵呵,来的真早啊。”高大林端详了一眼徒弟,“还打扮地挺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师傅,咱不能给16连丢脸啊。”</p><p class="ql-block"> “好,启动车,挂上车斗咱们就出发!”</p><p class="ql-block"> “上车”。高大林把李长喜推上驾驶位置。</p><p class="ql-block"> “师傅,今天还是你开吧!”李长喜谦让说。</p><p class="ql-block"> “听师傅的,今天你开,有特殊的意义。”高大林挥着手。</p><p class="ql-block"> “有特殊意义”?李长喜一时不解。</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54号上路了,带着欢快的隆隆声驶向永安站。李长喜紧握操纵杆,全神贯注着前方。北大荒的五月凌晨仍有冷意,那些萌动的绿色此时也极为安静,鸟儿还在巢穴中安睡,不时有松鼠和黄鼬之类的小动物被机车轰鸣声惊的逃向路两旁的草丛中,看到它们,李长喜嘴上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的自己心跳也加快起来。</p><p class="ql-block"> “长喜,你毕业跟我车一年了,你现在已是成手了,今年有20岁了吧?”</p><p class="ql-block"> “师傅,今年我已20岁。”</p><p class="ql-block"> “20岁,大小伙子了,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今后你是想找个本地的对象?还是找大城市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问得李长喜有些不好意思,腼腆地笑着。拖拉机顺利地下了17连大岭,进入了三营和红旗矿地区。凭着经验,高大林肯定地说:“再有一个小时,我们就到永安车站了”。</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二)</p><p class="ql-block"> 特约作家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呜——呜呜——,随着一声长长汽笛的鸣叫声,划破了时空的宁静,车厢内的知青们有的已经开始抽泣起来。这是5月2日10时从齐齐哈尔站发往鸡西方向的列车,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不舍,列车上几百名孩子,都是刚刚踏出学校大门,就要远赴生产建设兵团,他们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他们的心情复杂,情绪激荡,有的兴奋,有的迷茫,有的像是即将踏上一场未知的冒险,还有的像出门玩耍,不想离开父母,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列车运行了19个小时停了下来。天刚刚放亮,透过车窗,看到了鸡西站牌的轮廓,预示着新的生活开始。领队在车厢里来回穿梭,不断地提示:“睡觉的都醒醒吧,下一站就是终点站永安乡。你要记住你去单位的名字,下车接洽接受单位。”</p><p class="ql-block"> 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和煎熬,车厢内的气氛开始变得躁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复杂的心情。知青们个个疲惫状态,睡眼惺忪。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心中有一种惆怅感。</p><p class="ql-block"> 仲艳,倚靠车窗,望着渐行渐远的故乡,思绪又回到了两天前与家人告别的情景。母亲含着泪水再三叮嘱;妹妹弟弟呼唤姐姐,让她难以控制自己。车已徐徐启动,父母还在挥手,小弟小妹追着列车。这一幕,让仲艳不堪回首。此时的她,眼圈又发红了,她急忙用手捂住了双眼,不让同伴看到自己的心酸。</p><p class="ql-block"> 仲艳,出身铁路工人家庭,读铁路中学。家中排行老大,从懂事起,为母亲分担家务,做饭洗衣服,带大了三个妹妹一个弟弟。“我这一走,母亲缺了一个好帮手”。想到这些,仲艳的眼圈又湿润了。这一切都让她心情沉重,她担心母亲会因此更加辛劳。</p><p class="ql-block"> 在中学,做艳是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极富表演天赋的她,会编会导会演。在学校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三场《深山问苦》中,扮演常猎户的女儿常宝,声情并茂的表演,在校时已小有名气,赢得了“仲常宝”的昵称,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明星,仲艳站了起来,高挑身形,两条墨黑的大辫甩在身后,在车厢里十分亮眼。</p> <p class="ql-block">  这时,从另一节车厢过来的林福林,站在仲艳前,关切地问道:“昨晚休息好了吗?我们马上到永安了,不知道到目的地还有多远?”</p><p class="ql-block"> 仲艳“嗯”的一声,看了林福林一眼。林福林是同班同学,又是校文艺宣传队队员,两人经常在一起排练节目,又是“父女”关系,在《深山问苦》中,林福林扮演常猎户,仲艳扮演常宝,“父女”配合默契,一对老搭挡。说也有缘分,同车去44团,分在一个连队。一路上,性格活泼的林福林给予了不少关照,男孩是比女孩性格坚强,离家去远方,说走就走,没看出有什么思想波动。</p><p class="ql-block"> 车厢里出现噪动,收拾行李的,互相留言告别的、低声吟唱的,个别焦躁不安的,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永安乡车站到了,准备好行李下车,下车对接自己的接收单位。”领队又反复高诫。</p><p class="ql-block"> 20个小时,终于到了。几百名知青一下子涌向小小的站台,人山人海,拥挤嘈杂,各单位接站人员扯着嗓子喊叫着:“我是一连,到我这集合”!“我是20连------喊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16连接站人在哪?”仲艳和林福林在张望寻找。</p><p class="ql-block"> “长喜,你嗓门高,赶快喊”。高大林边喊边催促李长喜。</p><p class="ql-block"> “16连在这!16连在这!”李长喜响亮的喊声,吸引了知青过来,聚集在高大林和李长喜身边。</p><p class="ql-block"> 仲艳看着正在高声呼叫的李长喜,“年纪轻轻,也不像领导啊!他是干什么的?”留下了一个疑问。</p><p class="ql-block"> 高大林看见知青到齐了,李长喜查点人数,不多不少20人。领出站台,来到停车处。</p><p class="ql-block"> 高大林当众介绍:“我是车长高大林,这位是我的助手李长喜,受连长田青山的委托,前来接你们。由于前段时间阴雨天,山路坡陡路滑,只好用链轨车挂斗厢,委屈大家了。上车,把苫布铺上,放上行李,注意安全。”高大林怀顾挂斗车,才放心上了驾驶室。</p><p class="ql-block"> “师傅,还是你开吧,你经验丰富。”李长喜坐到副驾驶位置。</p><p class="ql-block"> “你这小子怎么变卦了,是不是见到知青有想法了?”</p><p class="ql-block"> “师傅,我没什么想法,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你开好。师傅,你看人家知青,穿戴与咱们就是不一样,洋气。”李长喜说。</p><p class="ql-block"> 听话听音,高大林这才明白了,“李长喜喜欢洋气的,说出了心里话,怪不得介绍几个对象都没有相中,这小子心气挺高。不是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吗,看来,李长喜的缘分说不定来了?”</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链轨车牵着两个拖斗,吃力地爬上17连大岭,两个拖斗车后面拖出两道泥泞深沟,车上的知青这才明白,只有链轨车才能爬上这个大岭。</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大岭,师徒两人松了口气,16连近在眼前了。四周群山环翠,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车上的知青全站立起来,群情激昂放声歌唱:</p><p class="ql-block">“我们年轻人</p><p class="ql-block">有颗火热心</p><p class="ql-block">革命时代当尖兵</p><p class="ql-block">哪里有困难</p><p class="ql-block">哪里有我们</p><p class="ql-block">赤胆忠心为人民</p><p class="ql-block">不怕艰难万险</p><p class="ql-block">不怕山高海深</p><p class="ql-block">高举革命大旗</p><p class="ql-block">巨浪滚滚永不停</p><p class="ql-block">永不停</p><p class="ql-block">迎着红太阳”。</p><p class="ql-block"> 歌声压过了链轨拖拉机的隆隆声,驾驶室师徒两人听得清清楚楚,被知青的激情感染。“多么好的知青,16连有福。”高大林感叹。</p><p class="ql-block"> 歌声刚停,传来“停车!停车!”喊叫声。</p><p class="ql-block"> “出什么事了?”高大林紧急刹车,两人迅速跳下车,上前寻问情况。</p><p class="ql-block"> 几名知青跳下车,朝路边山坡上跑去。</p><p class="ql-block"> “你们在干什么,快回来。”高大林喊着。</p><p class="ql-block"> 仲艳和林福林手持达子香跑到驾驶室,解释道:“我们采摘几朵达子香,摆到宿舍里,感受北大荒达子香的花香。”</p><p class="ql-block"> 高大林笑着说,“好啊!要采达子香,八铺炕山上有的是,到时候叫我的助手李长喜陪你们去。”</p><p class="ql-block"> 手持达子香的女知青上了车,她们即将到了达子香满山花开的16连。车上又响起了歌声,“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对您歌唱。”———</p><p class="ql-block"> 16连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热烈欢迎知青安家16连”醒目标语。欢迎的锣鼓在敲响。连长田青山和职工家属在列队迎候。</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守候在青年宿舍前,迎接这些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三)</p><p class="ql-block"> 特约作家史向前</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的到来,如同一阵清新的微风,吹进了这个山沟里的连队,带来了城市的文化与活力。对于从未踏足过大城市的乡村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他们的穿戴、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新鲜感,成为了连队职工家属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知青们也对这份宁静与质朴感到新奇,他们开始了解这里的人们,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目标——开垦北大荒,让他们汇聚于此,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团结与和谐。 最开心的是吴桂芳,当上知青生活管理员,每天都能与姑娘小伙打交道,好像年轻了不少,开朗的她很快就成了知青们的贴心人。</p><p class="ql-block"> 睡上解乏的热炕,喝上打好的开水,被褥拿出晾晒,发烧感冒吃上热汤面,和知青们唠唠家常,解开思想疙瘩,吴桂芳都做到了,知青在16连有了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很是喜欢吴桂芳,见面一口一个阿姨叫着,很多人的第一封家书,除了报平安,就少不了提吴桂芳,夸奖她对知青的照顾有加,让他们感受到山沟里的母爱,想家的心情缓解了不少。父母们收到远方孩子的来信,提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来16连第一个周六的晚饭后,仲艳提议:“姐妹们,今晚咱们到吴阿姨家串门,感谢一周来对我们的周到热心服务。”话刚出口,得到同屋姐妹们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走”。在仲艳的招呼下,六位姐妹应声出了宿舍,隔壁的姐妹听说了,也跟上了几位,姐妹们说着笑着奔吴桂芳家走去。</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家住中心大道后三栋房子。吴桂芳丈夫是连队的铁匠,叫李铁柱,祖上给起的名字,象铁柱那样坚硬挺拔,后来干脆学打铁,练就了一身好体魄,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人称“李大锤”</p> <p class="ql-block">  姐妹们边走边挨家数着房门,“这家应该是,房东头一门两户”,仲艳确定说。</p><p class="ql-block">“这是李铁柱叔叔家吗?”仲艳甜蜜的声音传进屋里。</p><p class="ql-block"> “孩子他爹,听,来人了”,吴桂芳急忙从里屋迎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开门惊喜到,竟来了一帮女知青,高兴的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快进屋!快进屋!你们怎么这样闲着?”吴桂芳满脸微笑。</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认认门,看望李叔和阿姨。”仲艳毫无拘束地说。</p><p class="ql-block"> 东屋一下子涌进十来名女知青,正在屋里的李长喜不知说什么好,炕头上李铁匠也愣了神。</p><p class="ql-block"> “这是你们的李叔”。吴桂芳指了指炕头上的老伴。</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大儿子李长喜,一周前开拖拉机去永安接你们。”李长喜笑着点头示意。</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面面相觑 ,互相笑了,认出来了,在永安乡火车站招呼集合那位英俊的小伙儿。</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仲艳才清楚“接站的小伙儿竟然是吴阿姨的儿子,这个万万没想到,今天对上了号。”</p><p class="ql-block"> 李长喜性格开朗,在16连是数得上的好小伙,聪明睿智,上班不久就上机务,干上了令小青年羡慕的工作。见过场面的李长喜,今天见到这么多女知青,还是有些腼腆。他起身让位置,转身回到西屋。</p><p class="ql-block"> 城里青年大方,到了吴阿姨家没把自己当外人,脱鞋上炕盘膝而坐,与吴阿姨唠家常,感受家的温暖,享受特殊的“母爱”。</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姑娘们,来16连习惯了吗?”吴桂芳这么一问,女知青们话匣子打开了,大家都说,因为吴阿姨照顾的好,都很满意。小赵抢着说,“吴阿姨还帮助刷鞋了呢。”</p><p class="ql-block"> “还帮助我们收拾床铺。”一个姑娘说完不好意思地红了脸。</p><p class="ql-block"> 小莉的声音最小,“感觉都挺好的,就是晚上外面太黑,有点害怕,外面有狼嚎声。”</p> <p class="ql-block">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稚嫩的脸蛋,远离父母的孩子,吴桂芳心中泛起酸酸的滋味,她动情地说:“你们年纪都小,生来咋到的,肯定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咱16连虽然偏僻点,但人都挺好,大家慢慢就适应了,有什么事别不好意思,就把这里当成你们的家。”</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简单几句话,有的姑娘眼圈里已经盈出泪水。</p><p class="ql-block"> 说完,吴桂芳又招呼大家,“来来来,我家屋子小,凳子又不够,咱们都上炕坐,咱们多聊会儿。”</p><p class="ql-block"> “吴阿姨,听说你会唱二人转和扭大秧歌?”仲艳壮着胆子问道。</p><p class="ql-block"> “你们这是听谁说的?刚来两天就都知道我的底细了。”吴桂芳有点惊讶。</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夸奖你,说你演什么像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年轻时在农村,逢年过节与你们李叔扭个秧歌儿,唱个《小拜年》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咱们欢迎吴阿姨唱一段怎么样?”仲艳带头提议道。</p><p class="ql-block"> 大家鼓掌,齐声喊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兴唱二人转了,我给你们扭个大秧歌。”</p><p class="ql-block"> 掌声再次响起来。</p><p class="ql-block">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家门”------</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随手抓起炕上一条毛巾,大大方方在屋地扭了起来,扭到李铁柱跟前,一把他从炕上拽下来,“来,和我一起扭。”</p><p class="ql-block">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亲人解放军”------夫妻俩翩翩起舞,舞姿风趣逗人,大家拍着节奏,炕上炕下互动,仲艳下炕与叔叔阿姨一起扭了起来,没有了任何拘束。</p><p class="ql-block"> 意犹未尽的一段小秧歌结束了,李铁柱说:“这都是老一套了,今后还得看你们年轻人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仲艳就是我们的文艺骨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p><p class="ql-block"> “好啊,以后咱们16连就看你们的了,把咱们的文艺活动搞起来,仲艳,你可得冲在前面啊。”</p><p class="ql-block"> “吴阿姨,那也离不开你这老骨干带头啊。”仲艳谦虚地说。</p><p class="ql-block"> 对于仲艳来说,这次串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家访,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她对这个家,对吴桂芳,对十六连,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情。她感受到,这里,将成为她青春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是一次有收获的串门“家访”,她对这个家有了好感。</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8日</p> 16连家属区 <p class="ql-block">(小说连载)达子香花开的时候(四)</p><p class="ql-block"> 连长田青山对高大林东方红链轨车组的出色工作赞誉有加,特别是在艰难的山路和连绵阴雨的情况下,他们安全接回了三十名知青,这令田青山极为满意,认为这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p><p class="ql-block"> 不久,团里的任命令下达,高大林晋升为机务排排长,而李长喜接任车长,这在十六连是前所未有的,让人刮目相看。田连长认为李长喜是个有潜力的年轻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八铺炕后代,根基深厚,值得信赖,未来有望成为机务副连长。</p><p class="ql-block"> 李长喜当车长的消息,很快在全连传开,职工们纷纷称他为“李车长”,而他本人则略显羞涩。然而在仲艳心中,这位年轻的车长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从在永安车站初见,再到后来的“家访”,她对李长喜的好感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16连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仲艳和林福林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独幕剧《八铺炕》和群唱《红心永向党,扎根八铺炕》。仲艳更是将《我们扎根八铺炕》谱曲,让这首歌在知青中广泛传唱,连部墙壁上贴着的大字标语“红心永向党,扎根八铺炕”格外醒目,引来了团政治处刘主任的高度赞赏。</p><p class="ql-block"> 在女知青中,给李长喜印象深刻的是仲艳,当仲艳手持达子香走进驾驶室那一刻,鲜花映衬的美女让李长喜心动;看着多才多艺的表演,让李长喜喜爱有加;仲艳“家访”那天晚上,近距离接触,李长喜彻夜未眠;仲艳表态扎根八铺炕,李长喜有了追求仲艳的信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仲艳对李家的感情是显而易见的,仲艳的每一次“串门”,都精心策划,她总是带着同屋的姐妹一起,避免引起闲话。与李长喜的每一次相遇,她都用眼神传递着情感,两人之间的心照不宣,让这份情感愈发深厚。</p><p class="ql-block"> 仲艳每次见到李铁匠都亲切地称呼为“李叔”,这种问候中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有一次,她还特意去铁匠炉看望李叔,这让李叔感到非常温暖。</p> <p class="ql-block">  吴桂芳虽然内心对仲艳充满了喜爱,她深知,知青们刚来北大荒,连队对青年间的恋情管理严格,她只能将这份喜爱埋藏在心底。面对老姐妹们的询问,她总是含糊其辞,表示现在不是谈论此事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时代,大批知青来北大荒,各连队对青年间的恋情要求严格,风清弊绝是社会的主流,吴桂芳的谨慎和现实考虑,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特色与约束。 </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范良的到来,如同给火热的八铺炕又添了一把火,让连队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起来。文艺宣传队在团汇演中夺魁,连队的口号“红心永向党,扎根八铺炕”经过范良的巧妙修改,变成了“青春献给北大荒,扎根八铺炕五十年”,这句话在全团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连队的标志性口号,激发了知青们扎根边疆的热情。范良的智慧与努力,让连队成为了团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田青山打趣道:“你不应该叫范良,应该叫'饭热',因为你让咱们连队热了起来,八铺炕火起来了”。田青山的笑声,回荡在连队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连队的名声大噪,团政治处的目光也投向了这里。“扎根八铺炕五十年”的誓言在44团产生了轰动效应,全团上下口号连天,讲用会接踵而来,一位大城市的女知青,误把麦田当韭菜地,这样的笑话,经过整理加工,变成思想转变的典型,在全团大力宣传,成了知青中的名人;工程连十二名知青组成铁姑娘队,到百里之外的边境深山开采矿石,把这座山取名“育红山”,茅草房前醒目标语“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育红山上把家安。”豪言壮语,激荡人心,各连队纷纷组织青年上“育红山”参观学习,再次掀起知青扎根热。</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不出连长田青山所料,团组织股来电话,抽调仲艳和林福林“父女”到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放下电话,田青山对身边的指导员范良说:“我说留不住人吧,我们山沟没有梧桐树,凤凰要飞走。上边要人要得急,明天就得报到。派什么车送呢?” “小张,你到农具场把高大林叫来,我找他有事。”田青山吩咐文书小张。”</p><p class="ql-block"> 小张飞快来到农具场,“高排长,连长找你有事。”</p><p class="ql-block"> “连长你找我有事?”高大林望着田青山。</p><p class="ql-block"> “明天仲艳和林福林到团里报到,你安排李长喜开小型车送他俩,知青来是你和李长喜接的,知青调走,也让李长喜送。”</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点名叫李长喜送?”高大林一边走一边想。“这是连长的有意安排,我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的观察,田青山看出李长喜爱上了仲艳,仲艳也投桃报李,喜欢上了李长喜。郎才女貌,田青山乐见其结缘。碍于当前的政治气候,这种想法只能埋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长喜,你猜连长叫我什么事?明天安排你送仲艳和林福林到团里报到,开小型车送。连长多么厚爱你,这是给你创造条件,你知道不?”高大林兴奋的说。</p><p class="ql-block"> 这些,李长喜心知肚明,感恩在心。这时,他心中有个冲动的念头,要与仲艳面谈,互相交底,请高排长帮忙。</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晚风习习,沟塘里传来蛙声阵阵,那是欢快的求偶声,月上柳梢头,李长喜和仲艳如约出现在静静的农具场,接头地方东方红链轨车。两人是第一次面对面接触,两个人的心都在加速跳动着,双方都在考虑见面说些啥?</p> <p class="ql-block">  “仲艳,你明天到团里报到了,连长安排我开车送你们,我明白连长的良苦用心,这是促成我们俩结缘,今晚约你出来,看看你啥意见?”李长喜来了开场白。</p><p class="ql-block"> 听李长喜说完,仲艳的心平静下来,“我没意见,我早就喜欢你家,喜欢你这个人,人长得帅气,年轻车长,十六连连优秀青年,前途无量。”</p><p class="ql-block"> “那你父母会同意我们相处吗?你是大城市知青,我是山沟里本地人,能走到一起吗?”</p><p class="ql-block"> “我的事情我做主,我母亲在我下乡时就'放权'了。”</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些交底的话,李长喜热血沸腾,按纳不住激动的心情,猛然抱住仲艳,“仲艳,你长得真美,第一眼我就看中了你,非你不娶。”一阵热烈亲吻。</p><p class="ql-block"> 仲艳第一次尝到异性,一个英俊小伙的炽热的情感,她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她搂着长喜热吻着,“长喜,我非你不嫁。”</p><p class="ql-block"> 李长喜难以控制自己------</p><p class="ql-block"> 仲艳松开手,朝着宿舍跑去。</p><p class="ql-block"> 翌日早上,连部门前聚集了一些职工家属,他们前来送仲艳和林福林,广播喇叭播送着歌曲“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李长喜驾驶的小型车马达已响起。</p><p class="ql-block"> “你们俩到团里别给十六连连丢脸!上车!”田青山高声说。</p><p class="ql-block"> 吴桂芳和丈夫李铁匠目送儿子开车远去,直到在视线中消失。</p><p class="ql-block"> 人得喜事精神爽,吃了定心丸的李长喜手握方向盘,两眼放光,</p><p class="ql-block"> 跳动的心与车轮声交织在一起,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心,车上坐着“非你不嫁”的情人。这时,透过驾驶室玻璃,看到的是山坡上火红的达子香。</p><p class="ql-block"> “明年,达子香花开的时候,我们会有新的期待。”李长喜和仲艳在心中默默许下诺言,憧憬着未来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4日</p> <p class="ql-block">  左:田长青,田青山的原型与杨向东</p> <p class="ql-block"> 文图编辑:石进</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姚华</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史向前(笔名:石进),男,1950年生,辽宁省黑山县人,高级政工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沙河口区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品:纪实性散文《8510农场红星大楼》、《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阳台上的幸福》,短篇小说《红星大楼之恋》、《哥仨儿抓阄抢媳妇》,中篇小说《缘在东山脚下》、《母亲的心事》、《八年的相恋》,长篇叙事《房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辽宁《晚晴报》、《大连晚报》、《大连日报》发表散文多篇,散文《宜居城市大连》征文获《大连晚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庆祝《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我与《参考消息》的故事”征文中,被授予《参考消息》荣誉读者称号,《喜得荣誉证书》一文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在《参考消息》《读编互动》栏目上。</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2日,《大连日报》在“只争朝夕共创未来·我们这十年”征文中,刊登了《阳台上的幸福》(随笔),荣获佳作奖。</p><p class="ql-block">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签约作家。</p> 读者点评 <p class="ql-block">恭贺向前《达子香花开的时候》小说收官</p><p class="ql-block"> 文/邓国良</p><p class="ql-block"> 向前新作八集爱情小说《达子香花开的时候》全部完稿,并已一一向读者推出。通读这部中篇小说,悉知作者创作的初衷,以真实的原型人物,编织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还原这对恋人的恋爱罗曼史,回放那个年代的现实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个爰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作者开篇就交待得很具体,至于两个男女主人公,知情者可能有先知先觉,但多数读者并不知之。随着各集的推出,读者跟随小说的脉络,故事的进展,恋情的发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明晰,最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p><p class="ql-block"> 小 说文风乡土味浓,语句通俗很接地气,叙人叙事符合常情,故事情节逻辑性強。读过之后,使人感到有看点,有意境,有回味,有扣人心弦之处。</p><p class="ql-block"> 小说圆满收官,爱情故事堪称完美,李长喜、仲艳两人修成正果,喜结连理。这是读者所盼,众望所归。弦外之音,这对夫妻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儿子十分优秀,传承了母亲的艺术细胞,大学毕业后,在高校任教,事业有成,值得赞许。</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几年内,取材于八五一0地域,用当地鲜活的人物,讲叙爱情故事,先后撰写了三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爱情三部曲。这些作品都很成功,反响热烈,赢得了读者,获得好评。功夫不负有心人,成绩永远不会辜负努力的人。作为读者,我真为作者高兴,同时对向前表示热烈祝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7日</p> <p class="ql-block">《达子香花开的时候》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与赏读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刘贺龙</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真实故事为蓝本,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故事增添了厚重感。不仅如此,作者跳出了单纯知青生活纪实的范畴,它将八铺炕的发展与主人公成长进步及青春理想的碰撞融入为一体,使故事更具深度与广度。</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的田青山、高大林、李嫂等人物形象饱满,特点鲜明,他们展现出的敬业、聪慧、助人和爱心,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优秀品质。而李长喜与仲艳的爱情故事则是故事的一大亮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识、相知、相爱,最终修成正果,这一爱情主线贯穿于小说脉络之中,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体现出爱情在艰苦岁月中的美好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达子香花作为见证者,其美丽与坚韧象征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在描绘人物与故事的同时,具有了一种诗意的表达,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气息。</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