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子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诗贵孤,画贵静。孤则意奇,静则慧生,慧生,则以道自娱矣。</span></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延苹写意画赏析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子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来赏读延苹的几幅画作,那一片天机、卓然自立,且时与古昔圣哲、天地自然精诚相接的笔墨气韵,真能令人矜平躁释,俗气全消。写意画源于文人雅士以潇洒出尘之怀,向外静观万物而得的自然精神;向内,观照自心而得的纯洁的精神快乐;以之直意笔端,涵养性情、变化气质、称正人心、移风易俗。画,是人造的东西,人造的东西永远跟自然有一定的距离,而中国文化追求人造的东西与自然的东西相协调,所以“道法自然”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灵魂;“真、纯、朴、静”就成了国画的精神品格。由此观照延苹的画作,那种旷达浑茫的意象,平淡静穆的气韵,天真幽邃的意境,令我生出无尽的遐思。几经观照我觉得延苹的画有三个突出的特质:一是大,二是静,三是古。这里所说的大,不是尺幅大,而是小尺幅大气象,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大象。这种大,在其《香祖》中显现得尤为突出。一幅7cm*120cm横幅中,几丛兰草在疏密收放的相互照应中,让一种小草展现出庞然旷大的野逸美;迸发出一种内力强大的生命张力美;蕴涵着一种平和浑茫美。雅逸而粗旷,淡远而雄强,让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诗意中的自然景象,通过笔墨的意态,散漫充盈于画面当中,而成为表达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的心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赏析的方便,姑且把画面分成三部分展开具体赏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首部分一丛浓密的垂兰破空而出,势如风驰电掣,自右向左飞逸,一箭兰花在两茎劲叶的舞动中,似欲扶摇而起,那超脱闲逸的姿态,绽放着清雅的灵性,传达着高妙的意趣、和欢心鼓舞的生命激情。最有趣的是画面最右上的那朵笔断意连的花蕾,象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挣脱了母亲的牵引,而又紧随母亲嬉戏,这一呼应激活了画面浓密处的虚灵,画出了无情草木的至深亲情。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画眼”。增这一笔,勃勃生机跃然而出;减这一笔,虽严谨而难掩板滞。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是最经意的艺术修养本能的表现。这里作者以几笔横斜,几笔竖勒,让有形之草的动态,带出了无形之风的动势;以兰之垂,藏山之峻。这种以草驭风,以“有”写“无”的手法,使有限的表达蕴含了无限的意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部分,几笔断叶(或短叶),沉雄苍劲,与前部分那斜飞的长叶纵横交织,在巧妙的承转中,让一丛劲草拔地而起,斜飞而出。劲草疾风带着祥和,舞着欢悦,怀着逍遥,散着清香;笔触由上扬而下舒,由大动而平缓,衬以上部空阔闲适的博大,使画面进入一派如沐春风般的平和静穆境界,让人望之心逸,即之忧消。中间部分点几朵花蕾,兀突而出,蕴藏了气聚中宫的饱满活力,在浓淡的对比中,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丰富感、层次感和跃动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部分,落款和钤印。在画面约五分之一的空间,续着 温柔的花,舒展的叶,稳重惬意地落上一段不长不短的款,延续着兰的自由、自在和海阔天空的襟怀;一颗钤印在烂漫的花间增添了花的鲜活,香的热烈;起首印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寓意,拓出兰与“我”的心志;一颗印守住气口,使全幅画气满神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通览全画,那藏大于微,藏雅于拙,藏野于逸的笔墨魅力,把作者平淡的胸怀、朴素的感情、诗意地关注人与自然,用自己的笔墨语言,从容不迫、行云流水般地静下来、淡下来,画自己的画,抒自己的情,传物的神。在如此局促的篇幅内,若非心融物象,手驭笔情,岂能笔酣墨畅达此妙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过了《香祖》的逶迤跌宕,复归于平静,横溢着奔放之美的画卷,再看《天竺水仙》(80cm*120cm)中,那坚实、挺拔、悠然,纵放着雄浑之美的画卷。先看画面中的几种物象:山石迤逦跌宕,翻卷而上,在笔苍墨润的挥写里,山石的浑圆、敦厚、坚韧、润泽、腾挪、奇瑰,把一种震撼的气韵输入画心,从而生发水仙的爽逸、雅淡;天竺的劲拔、浓艳;溪流的平静、含蓄。并以山石的斜逸之势生发出水仙恬静安适清芬远播的幽素;生发出天竺端庄热忱不凋的贞心;生发出溪流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洞达。这种崎正相生的经营位置和应物象形,让画面充满了活气、正气、雅气、豪气、祥气、和气、静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意画的关键是一个“写”字,写能通情,写能通神,写能去雕琢、消俗媚、壮骨气、开心志、传气韵。“写”是书画艺术在微观上追求笔墨质量。写意画的灵魂是一个“意”字,“意”是书画艺术在宏观上追求的意境和格调。一件艺术品如果表现的只是什么,那只是一个工艺品,不是艺术品。表现什么只是个凭借,通过这个凭借去表现更多的、更深的、超越这个“什么”的东西,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人生发无限遐思的东西——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竺水仙》图在“写”和“意”上,表现出了作者凝重超逸的笔墨;深厚祥和的气韵、蕴籍文雅意境的不俗修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作品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映衬、对比。即崎正、有无、刚柔、高低、浓淡、轻重、疏密、款画、映衬对比等等。在这鲜明的映衬对比中,作者大胆巧妙地把物象安排在画面的中心,这种安排最易使画面板滞而缺乏气韵。但作者却巧妙地以山石的崎势、舞动的线条、惜墨如金的皴擦,写出了山石的瑰丽、奇异、坚实,更以其光洁朗润的虚白,照亮了画面右下半部的空灵,使之更能映衬置于画中心的物象在规整中的端严、静立中的中正。在山石“有”与“无”的陪衬下,临波仙子飘然启幕,在中央亮相,其雅逸悠然,反衬出山石的浑圆。清黄钺在《二十四画品》里说:“圆则气裕,浑则神全”,这气裕神全的山石衬比出了水仙飞扬的神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水仙,超逸稳健的笔致,淡不浮薄的色调,错落有致的组合,上下照应的气韵,传达出阵阵欢悦温馨的气息。温馨中一树突兀而起,让画面静谧的气息陡然腾起,一股火焰般的热情撑开了画面的生命张力。劲健的枝杆如人体的中脉,将画的元气元神一下输送到顶颠,展现出智慧之光。笔的苍劲、墨的丰润、叶的摇曳、果的沉静、墨叶的质朴、红果的庄重。尤其妙在作者写果用色法度的精准灵活,使饱满圆润、沉甸甸、甜美欲滴的果跃然纸面,拥抱了山石,提携了水仙。于是,高昂的树,艳美的果,婆娑的叶,幽香的花,恬静的水互相交融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人感到柔情的水抚摸着温润的石,涵养着优雅的花,让有限的意象流向无限的远方。在这情景交融、酣畅淋漓的笔墨里,涌动出沛然的气韵,释放出作者审美情趣诗意化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画面美则美矣,被景象催拥的气脉团聚中宫,但画幅右边毫无关拦,却有泄气之嫌。作者以慧眼添来两行众星捧月般的题记,护拥着朝堂,使画材主体(天竺水仙),后依山,前傍水,远景款识揖拜,形成中宫可容万马奔腾,气口密不通舟;尤其是款下那颗红印如旌旗护门。一幅画衍生出了一幅风水宝地的图式,在有意无意中体现了写意画重在写气、聚气的中国哲学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天竺、水仙、石为画材,前人多有佳作,作者在这幅作品中,借鉴前人,融取传统,切入当代文化意识,把物象淡化为带有诗意的、以物悟道的生命自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幅画面从物象、心象、款识和意境的营造,都显示出质纯清淡、轻清而简妙、放肆而飘逸、厚重而不浊滞,淡雅而不浮薄,真率闲雅的气韵;显示出经意之极,若不经意的艺术驾驭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延苹画作的:大、静、古的格调和其独特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