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品读《音乐爱好者》杂志

雲之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雲之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互联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配乐:久石让《天空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77422767</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上的音乐爱好者比摄影爱好者多,可是音乐杂志却比摄影杂志少,原因何在?我想,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摄影是视觉的艺术,一个靠耳朵听,一个靠眼睛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偶然在《微信读书》里发现一本《音乐爱好者》杂志,这本深入探讨音乐、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月刊,1979年于上海创办,至今已历45载,是国内最具影响的音乐期刊,涵盖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等,它不仅优雅精致,而且品味上乘,作为爱乐之人,我是一见如故,爱不释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网络时代,如今我们欣赏音乐,要么去音乐厅,要么家庭音响,要么车载蓝牙,要么头戴耳机,手机随心点播,海量免费欣赏,很少有人再去翻看杂志,于是曾经风靡一时的《音像世界》、《当代歌坛》、《滚石》等音乐杂志都消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世界在变化,音乐也在变化,互联网与工业化,让音乐变得更流畅光滑,更通俗易懂,也更廉价亲民。可是物以稀为贵,流行意味着转瞬即逝。过去那艺术殿堂里的高雅音乐,那孔子听后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如今却变成了超市里的快餐。现代科技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却让一切神圣的东西贬值,如今欣赏音乐,总感觉少了一些温馨与浪漫,更少了一些“人”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专业的音乐期刊是否己没有必要存在呢?我想,对专业音乐工作者和发烧友而言,音乐期刊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越来越小众,应了老子的一句古话:“大音希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爱好者》每期推出一位音乐人物,本期的“当月之星”是久石让先生,文章标题是《久石让:再奏响一次童话》,封面照片中,这位黑瘦矍铄的老者,看起来像个朴实的农民,他却是大名鼎鼎的日本著名作曲家,世界级的音乐大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去年九月我与摄友自驾西藏旅游,沿318国道途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时,得知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县城被称为“天空之城”,让我一下子想到了久石让的名曲《天空之城》。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特别喜欢这首动漫电影插曲,无论是弦乐版、钢琴版还是女声呤唱版都好听,那空灵优雅、如梦如幻的旋律,纯净平和,简约唯美,仿佛天籁之音,又好像来自遥远的未来,真是抚慰人心,百听不厌,我也常常用长笛演奏此曲。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的主题曲《那个夏天》也十分耐听,我特别喜欢南里沙用半音阶口琴吹奏的版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无论是作曲家、指挥家还是演奏家,音乐都是为了发现人、表现人、聆听人,抚慰人。一位作曲家一辈子能够写出一首传世音乐作品,全球流行,弥久不衰,人生足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千与千寻》音乐专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都说久石让是一个毋需介绍的人。中国观众知道他,多半是通过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的动漫享誉全球,宫崎骏的影片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属,也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恰好我刚看完一本书《“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对他们俩人的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久石让的本名叫藤泽守,“久石让”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偶像——美国黑人音乐家昆西·琼斯,是根据其日语译音取的艺名,如今他的本名似乎己无人知晓,这就像鲁迅原名周树人,冰心原名谢婉莹一样,可见人的名字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符号,关键是看其事业建树与文学艺术成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久石让作品音乐会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绘画等艺术最需要从小培养,童子功很关键。久石让对电影音乐情有独钟,他与音乐的缘分,从一开始就与电影紧密连在一起。四岁起,父亲常常带他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周六部,一年三百部,这样浸泡在电影中的日子持续了四年多,各类电影作品给小久石让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他日后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埋下了种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风之谷》电影海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1984年拍摄《风之谷》开始,久石让与宫崎骏合作了近40年,他们相继推出了《天空之城》、《龙猫》、《魔女宅急便》《红猪》、《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起风了》等众多作品,“宫崎骏导演,久石让配乐”成为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标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动画片《起风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名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我曾请教一位音乐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什么现代产生不了像莫扎特、巴赫、贝多芬、肖邦那样伟大的音乐家,是否音乐己走过了人类的童年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回答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有声电影的出现,改变了音乐,现在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都是电影配乐”,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著名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创作,还有《月亮河》、《绿袖子》、《寂静之声》、《友谊地久天长》、《温柔的倾诉》等等,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而久石让就是电影音乐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无国界。久石让的音乐总能以其独特的旋律与和声,与画面完美结合,为电影注入灵魂。他的音乐崇尚简约主义风格,常常以简单的旋律、音符、乐器衍生出繁复的变化,使音乐具有特殊的时空感和画面感,让他的音乐跨越国界,抵达更远的地方。几乎在世界任何地方,总有人能与久石让的音乐共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久石让《交响盛典》专辑封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6月,久石让发行了新专辑《交响盛典》,从中可以发现,他将日本音乐特有的优雅、平和、神秘感以西洋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简约、唯美而又动人心魄的力量,体现了东方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完美融合,吸引了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听众。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东方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合壁的作品,我们中国也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永恒不朽的经典,中华民族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9月26日,武汉)</b></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