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双考”进三甲(鸿爪雪泥三十而立篇)总第五十八篇

三叶草(拒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三叶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源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三叶草</b></p> <p class="ql-block"><b>  题记:“ 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泥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权将此成语颠倒一下“鸿爪雪泥”作为本回忆录的书名。</b></p> <p class="ql-block"><b>  “一推双考‌”是九十年代出现的的一种选拔干部的新方式。“一推”就是组织推荐,“双考”就是考试(笔试、面试)和考核。通过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党外干部,充实进省直部分单位领导班子,担任副厅级领导干部。‌“一推双考”</b><b style="font-size:18px;">不仅提高了干部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还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从而</b><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b></p><p class="ql-block"><b> 吉林省“一推双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干部选拔机制,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效率。‌这一制度通过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多个环节,择优筛选出适合的候选人。其特点包括选拔范围广、公开透明、推荐方式灵活,以及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选拔方式。这种机制不仅拓宽了选人的视野,还确保了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从而优化了领导班子的结构和组成,进一步促进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和高效化‌。</b></p><p class="ql-block"><b> 我是1993年参加“一推双考”的,好像是吉林省的第二批。第一批是1990年,当时科委有邓俊茂(副秘书长)、高天恩(成果处处长)、李广臣(农医处处长)和车车宝林(人事处处长)参加了“一推双考”,高天恩被提拔为省科委副主任。后来,另三位同志相继被提拔为省科委或别的厅的副厅长。1993年,省科委推荐杨生军(人事处处长)和我(省海洋办副主任)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组织的“一推双考”。当时对参与“一推双考”干部的要求是45岁以下、处级干部、本科学历和其它政治要求。那一年我36岁,在读研究生。</b></p> <p class="ql-block"><b>  在完成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经省委组织部审核通过,我们首先在省委党校学习两个月,然后到地区去调研实习一个月,前后共三个月时间。我去的是白城地区调研实习。参加一推双考的学员大约近300人。</b></p><p class="ql-block"><b> 在完成实习之后,就进行集中考试,共考两科,合计200分满分。我们参加考试的有数百人,及格率很低。考分不向社会公布,但通知到本人。我知道我考了148分,我的同志他说考了120分,我们楼下的省计量局(那时候是二级局)一位处长是我大学同学,他说他考了120分。我熟悉的人比较少,但我知道省农大、省冶金厅等几位处长考试不及格。在我们熟悉的已知的同学中我考分是最高的。后来,省财政厅一位“一推双考”后不久提拔为副厅长的同学到省科委开会并到我办公室坐一坐,聊起来考试,他说邓某(后来提拔为副省级干部)是全省第一名,考分是150分,他说他考了148分,是第二名。我说我也考了148分。他说那我们两个是并列第二。这时我才知道这次考试我进了前三甲(现代网络意义的三甲)。后来我这位同学也被提拔为副省长(由于自己没把握好犯法了,进了监狱)。</b></p> <p class="ql-block"><b>  在书面考试结束后,就对考试合格者进行面试,当时是在省委党校大会议室进行的。凡有面试人员的单位可选派五位处长参加旁听。面试者在主席台上答辩,主席台前第一排坐着面试的考官。有面试者单位的领导也是考官之一。考官都是各单位的一把手或专家学者,主考官是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雅芝。考官后面就是各厅局参加旁听的处长,黑压压一片,那个阵势是很令人胆怯的。</b></p><p class="ql-block"><b> 每个考生都集中在另一个屋子里,不准随便走动,也不许接触任何人,去厕所有人陪。那天我去厕所,还真碰到了省安全厅厅长,他原来是市委组织部青干处处长,1983年我在长春市公用局当组织部副部长时就很熟悉。他看到我,问我来做什么,我说我一会要面试答辩。他还说,别紧张就好。</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每个考生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与你从事工作相关的实务考题,主要考察业务能力;第二个是论述题,考察你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一个是案例题,考察你的应变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这是我后来总结的,当时还不知道考什么,是什么题型。就知道要回答三个问题,不能超过20分钟。超过了就不让继续答了。</b></p><p class="ql-block"><b> 考我的第一个题是主考官省委组织部刘部长提出的关于图们江开发开放的问题。一听这个题我就有底了,真没害怕,就放开了讲图们江开发开放的目的、进展、设想和对策等,因为我曾经参与开发规划的研究,给国务院写过对策,这个问题我回答了有10分钟,自我感觉很好。下边旁听的同志回来告诉我,这个问题你答得非常好,有别的厅的处长在下边议论说:“这小子是干啥的,这么厉害”。</b></p><p class="ql-block"><b> 但在回答第二个题时,我与与考官之一省委党校的老师争辩了。问题的大意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一个企业领导班子焕然且不健全,企业面临破产,是否还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我感觉最终问的是不是依靠科技进步的问题,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谈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但党校老师在中间又插问,一个企业领导班子都散了,怎么依靠科技进步?我也简单谈了班子整顿问题,但我还是重点强调企业如何在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来振兴企业,因为我感觉题目问的是企业是不是依靠科技进步问题,语调也有点激动。这时我看到考官席上我们单位一把手曲主任在下边摇手不让我说了,我就不说了。这个题我没答好。确切的说,不对党校老师语言过激就好了,我的那段论述足矣证明自己的理论功底和表达能力了。</b></p><p class="ql-block"><b> 第三个是应急事故处理题,基本要点和处理程序我都回答了,还是可以的。这个问题对我们这些没有事故处理经验的年轻同志来回答难度还是很大的。</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知道我的面试成绩是79分,可能是中档上游,超过80分就是比较优秀了。我后悔我的第二个问题语言有点激进,不然肯定能达到优秀一档,这也是根据大家的答辩情况和后来别人说的得分情况判断的。</b></p><p class="ql-block"><b> 答辩中有千奇百怪的现象,有的听到问题就傻了,不会答了,憋得脸通红;有的就答了两个问题,没有掌握好时间,没有时间回答第三个问题了;有的不会答就胡诌八扯,所问非所答了,这都是要扣分的。回答问题是否准确,是否回答上了采分点是主要的,同时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罗辑思维能力等都是要考察并赋分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次面试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锻炼,我总结我自己,不怯场是我的最大特点,语言组织和表达我有一定的优势,但控制语速和情绪是我最大的败笔,也是我一生的教训。在2000年的又一次面试中,我表现得就很好,一位领导告诉我,我的面试成绩在经济组第二。</b></p> <p class="ql-block"><b>  一推双考后不久,有的同学就陆续提拔了。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两位同学考试不及格,但很快就提拔了。我理解,“一推双考”只是选拔干部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还是以组织考核情况为准吧。无论如何,能参加“一推双考”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经历。在全省笔试进三甲,也是对自己努力的一个安慰。写首小诗留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甲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七绝•平水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机缘偶得挺腰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那日犹充三甲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不悔青春皆往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半山只盼草儿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注:“半山”为作者家居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陪乖孙女在家居处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