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晶兴的美篇

陆晶兴

<p class="ql-block"> 青年记忆</p><p class="ql-block"> &lt;九&gt;</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七五年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即七六年),这一年大家称之为诡异的一年,也是我走上社会第一次最大的悲恸、恐慌、震惊、惊喜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发生了六个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小学语文课中“十里长街送总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七月六日,朱德朱总司令逝世。朱总司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毛主席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更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三位伟人都在同一年离开了人世,当时在小学、初中、高中是期末考试的必考题。</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把穷人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推翻了压迫剥削穷人的统治,让普通的人民当家作主。他建立的是人民的国家。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是毛泽东,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中国最美好的时代、最廉洁的时代、最伟大的时代,是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就是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建立新中国而生的。毛主席是亿万人民的精神领袖,是党和国家制度政策的制定者,周总理是谨慎的执行者。他们俩的关系被外界称之为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周总理在人民的脑海中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总司令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三人行至暮年,仍然相互心念对方,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福祉前途殚心竭虑。三位伟人逝世,举国上下悲痛思哀。</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市七·八级大地震,犹如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的地壳中猛烈爆炸,大地剧烈颤抖,这座百万人口的中国北方重要工业城市,在项刻间,夷为平地,造成了二十四万零七百六十九人死亡,一十六万四千八百五十余人重伤,列位二十世纪地震史上死亡人数第二。</p><p class="ql-block"> 当年九月上旬,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接上级政府传达防震通知,预知我们里下河地区可能有大的地震发生。公社的警报器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警鸣。要求各大队的社员们撤离自己的房屋,到安全地带搭临时防震棚住。一时,社员们惊恐万分,乱成一团。干部和民兵们到各户动员,以各生产队为单位,到打谷场上搭防震棚,带一些粮食,日用品临时暂住,多长时间暂不确定。两天时间,村庄空无一人,全部撤离。村庄四周各个出入口,都由我们民兵日夜站岗把守,还有流动哨在村庄周边巡逻,不准任何人进庄。特别是半夜去接岗,要过大街小巷,夜深人静的出奇,偶尔有几只流浪狗在凄凉的狂叫着,增添了恐惧感。当我走到小巷里,自己的两腿不由自主地加快步伐,大脑意识里感觉左右两边房屋高墙几乎在倾倒,向自己砸来,心里万分紧张。恐惧感漫延在每个社员的心里,那紧张气氛像要灭世一样,大自然要惩罚人类了。大家都知道,中、小地震并不多太担心,只要远离房屋就行了,没有多大的生命危险,如果像唐山这样的大地震,恐怕里下河地区就有灭顶之灾了。因为我们的上游(西边)是京杭大运河,离我们只有一百多公里路程,运河的堤坝落差足足有两丈多高,如果大坝受损,大运河的水直冲而下,凶猛的巨浪快速地经过里下河地区,直奔东海。大震过后,幸存者的人,也被大水冲到东海喂沙鱼了。故社员们个个人心惶惶,只求不能有大的地震。自然天灾,人类是不能抗衡的,只有认命。担心受怕的日子过了二十六天,终于解除了警报,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其实社员们只求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就行了。人这一辈子,要是能够逃过天灾,躲过战乱,不遇歹人,不生大病就己经非常幸运的了,要是还能家庭和睦和谐,每年桩稼有个好收成,那更是天大的福泽了。在这因果轮回,天道无常中,能平平安安,咱老百姓就己经是上上签了。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渺小的人类,在大自然的破坏面前是那么的无助。</p><p class="ql-block"> 第五个:三月八日,吉林陨石雨,没有造成一人一畜一物的伤害,震憾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十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至此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对我个人而言,有了新的转机,经过参加民办教师招聘考试,终于在十月十日批复为正式民办教师,县教育局有档案在册。</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适学儿童逐渐增加,需要补充老师,那时候各大队高中生又少,我大队历史上高中生我们是第一批,共四人(陆建亚、汤志斌、徐建才和我)。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能上到高中就很不错的了。我毕业后充满着梦想,使自己能够有所作为。本打算是当兵的愿望,想到部队锻炼锻炼自己,可是体验合格又由于种种原因,使自己未能如愿以偿,只能在生产队里“接受贪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自己很自觉,能够吃苦耐劳,虚心向生产队里的老农们学习生产技术,学会做一个庄稼人的其本要素和技能。</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那个年代,也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视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现象存在,但毕竟重视教育和知识是主流。出于朴素的认知和选择,在农村中凡有正才实学的人,如成份不好,受家长政冶冲击歧视限制,没有资源不能推荐上大学的,一般都会选择被推荐及招考到学校当民办教师,以当时来说,农村学校就成了文化聚焦的高地和知识的圣堂。</p><p class="ql-block"> 在集体化时期,做老师相对而言要比参加繁重繁杂的集体生产劳动好一些,虽然学校校舍简陋,条件差,但总比田间地头强,雨淋不着,日晒不着,又有相对的待遇。那时,当民办教师也是靠挣工分计酬的,只是这个工分计算有点特别,民办教师的报酬是在生产队计工分取酬,工分标准是按同龄人标准不高不低的原则定,也就是说,按同伴人中最高的算,不能按最低的也不能按同龄平均值算,这就体现了对民办教师的重视和优待,另外每月还有几块钱的生活补贴。</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后期,公社初中一度下放到大队办起了初中班,教初中的老师很多是民办教师充任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我在小学任教的第二年,大队首办初中班,我就被调到初中部教数、理、化、英,并担任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虽然暂短,但却影响了我一生的成长和追求,震憾了对大自然的天灾及社会的认知,也预警了今后的人生路途中坎坷复度之大。</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