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的成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原创 黄沅 新物理学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2021年02月13日 20:42 听全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 本文发表在《地球》杂志2003年3期2页, 初稿于1983年,历经20年才发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地球的成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 黄沅 (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陕西广播电视台 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成因在科学界是众说纷纭的,有地球演变说、捕获说、火成说、分离说、冷凝说、碰撞说、收缩说、膨胀说等等。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先后提出过40多种假说,但都各持己见,无一不关系到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在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中,前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灾变论,它以太阳偶然获得众行星为由;另一类是演化论,是以整个太阳系有序形成并进行缓慢演化为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灾变论在国外是非常时兴的,由于它属于某种巧合物理现象,故以地球碰撞火成说最为典型。该说认为:在46亿年前,数以万计的小行星碰撞于一体产生巨大的火球,火成冷却后就形成了地球。但该说至今还有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第一,众多小行星为何在距太阳1.5亿公里的轨道上碰撞,当时轨道上并没有地球其引力场又来自何处?为什么不被强大的太阳捕获而撞于太阳?这从天体力学角度根本无法解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第二、假设地球是碰撞形成,那么五颗类木星又是怎样形成?这些轻行星的密度很小,有的甚至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又有什么样的陨星、陨石、陨铁或小行星能碰撞成这类气态行星?如果碰撞说不能解释其它行星的成因,那么对地球的成因也就无从谈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第三、假设原始地球是个巨大的火球,那么冷却的火球怎能产生庞大的海洋?碰撞中陨星或陨石中能有多少水分子被蒸发出来,怎样才能把陨星的含水总量与数千米深的海水平衡估算?即使碰撞高温能使水分子蒸腾起来,但汽体上升高度有限,汽体密度过大会集结成水,陨星的再次碰撞是置于水中,这又从何谈及火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第四、碰撞的速度和高温会使晶体中富含挥发的成分被冲击掉,而现在地球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氢、碳、硫、等轻元素;地壳、地幔中还饱含着大量的水分子。这一事实的存在说明:原始地球在形成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碰撞火成的机制(地球形成后才受到了陨石的撞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演化论是以“星云演化”逐渐变成恒星和行星为原理,其典型代表是拉普拉斯星云说和康德太阳系起源说。拉普拉斯假说认为:“原始太阳星云在向中心收缩时,外围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物质环(如同土星环),每个物质环聚集成一体就形成了行星,其中心就产生了太阳。”但康德假说却认为:“太阳星云和行星星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星云体系,它们在各自收缩中像齿轮那样相互旋转,由此就形成‘原太阳’和‘原行星’”。但古人的星云演化说存在着以下质疑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一、太阳星云向中心收缩时,随着体积的变小、密度的增加、自转速率的增大,都会使中心太阳的角动量增加,但太阳却是颗恒星几乎没有角动量,而9颗行星不足太阳系总质量的1%,却拥有太阳系98%以上的角动量。这一事实的存在,使所有太阳系演化论至今不能得到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二、太阳向中心收缩时,留下的应该是圆形的物质环,太阳是位于圆形物质环的中心焦点上。但事实上,所有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太阳是位于椭圆形半轴上的一个焦点上。假设行星真是物质环形成,那么卫星又怎样形成?因为光环中的物质在前后碰撞聚集成行星后,是不可能再去创造物质环而产生卫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三、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数以万计的小行星,这也可以视为是太阳光环。天文观测表明:这些小行星都有着自己的轨道和引力范畴,它们始终围绕着太阳发生着公转,而决不会在轨道上前后碰撞而形成一颗大行星(土星光环也是同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四、假设在太阳光环或土星光环中,小行星、陨星或陨石能够前后发生碰撞,那么它们只能发生在同一轨道的平面上,决不会发生如今行星的倾斜及相对太阳黄道的偏转等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五、齿轮之间相互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而太阳、行星、卫星的公转和自转方向却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太阳与行星的旋转方向和大齿轮与小齿轮的旋转方向是不同的。这表明:康德的太阳系起源说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除上述列举的事实外,更多难题和无法解释的矛盾也不断涌现。为此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新天体演化论和相关学说,曾在有关杂志和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论著,并在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行过交流与展讲,得到过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作者认为:宇宙中一切物质和时空发生的是统一运动,在任何不同天体惯性系中均是同样,即“天体形成是物质聚集的过程,天体衰亡是能量释放的结果”,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是在物质聚集下发生着能量释放过程,而自然界的所有物体也都将遵循这种规律。据此,“天体形成是由冷变热的过程,天体衰亡才是由热变冷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由于天体或物体是由物质组成,而物质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所以,在宇宙空间只要能生成一个基本粒子,那么就会有无数的基本粒子可以诞生;若有两个基本粒子能胶合一起,那么就会有无数的粒子会发生聚集现象;物质的聚集会使能量集中,能量集中必然会导致能量的释放,这能量的释放就是原始力的来源,于是便发生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银河系本是个庞大的天体系,“银心”会不断地释能向外抛甩着物质,我们的太阳系就是源于银心抛甩的一团物质云形成。为此,银河系中的所有物质都在背离着银心而远去(红移)。由于太阳星云被银心抛甩出来后,便发生了自身的聚集、旋转与收缩,随着太阳星云的体积缩小及自转速率的加快,当外围物跟不上中心物旋转的时候,就发生了外围物的停滞;当中心的内能足以抗衡自引力产生的收缩时,在自转离心力及强磁场制动作用下,就把外围的停滞物沿着磁力线方向抛甩出去,该现象也如同现代的太阳抛甩等离子体(日珥)极为相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抛甩的“行星星云”是沿着太阳的运动方向被分离出来的,所以造成行星的公转与自转方向均与太阳的运动方向一致。太阳星云在自身收缩、旋转、分异中逐次地抛甩了每颗行星星云,故使抛甩的行星星云的尾带物和外围物就构成了其后产生的卫星系。可以说,行星是太阳分离的外围物形成,卫星又是行星分离的外围物或行星星云的尾带物形成。恒星、行星、卫星不仅相互依赖,并且有着共同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现代的太阳是颗恒心,它拥有着太阳系总质量的98%以上,但角动量却不足太阳系的1%;九大行星仅拥有太阳系总质量的1%,但却拥有角动量达98%以上。太阳的质量如此巨大却几乎没有角动量,其它行星质量虽小却拥有着巨大的角动量,太阳的角动量到哪里去了?这一现象一直是天文界的难解之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太阳的角动量是通过磁场向外转移的,而磁场的形成是粒子在运动(聚集)中成为带电粒子,故形成中心太阳的强磁场和引力场。遵循万有引力“同性斥、异性吸”原理,行星本是太阳分离的外围同性物形成,故使所有行星和其它小天体就围绕着太阳发生了自转与公转,并同时通过磁力线带走了太阳的角动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太阳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的外来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太阳系以外的天体解体或爆炸后的残骸,当这些残骸和游离天体被太阳系捕获并进入太阳系后,就构成了彗星、陨星、陨石、陨铁、“小行星”等不同弥漫天体,这些天体与太阳系的恒星、行星、卫星异性相吸,当它们耗尽本身的动能后,就会迟早撞于太阳或其它的行星或卫星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的形成是太阳先分离轻物质(类木星)后分离较重物质(类地星)的结果。当太阳释能分离地球时,由于太阳星云外围的气态物质减少且固态冰状物增多,故使分离的第三行星(地球)除过拥有固体粒子和气体尘埃外还拥有大量的冰状物,使当时原始地球就如同现代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那样外壳均被厚厚的冰积物所覆盖(原始金星、火星、月球同样)。以后,在地球的自身收缩、旋转、分异的演化中,重物质聚集中心,轻物质分异外围,使地球表面拥有原始大气并被原始冰壳及海洋所掩盖(45亿年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是源于太阳星云外围物的一部分,是由冷的固体粒子和气体尘埃冷凝形成,地球最初是团均质的球状体并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但均质和冷凝仅仅是暂时的。随着原始地球的自引力收缩,使其体积变小、自转速率加快;铁、钼类重物质聚集中心,硅、铝、氢、氧类轻物质分离外围,在地球内部产生的高压与高热下,就导致了地内物质发生了变化。当轻物质分离外围的同时,太阳也从红外星演化成为发光、发热的恒心,故使地球表面拥有大气并被原始海洋所掩盖。地球就是在物质聚集与物质分异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地核、地幔、地壳、水圈、岩石圈、大气圈为代表的不同层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本文的地球成因及作者数百条物理定律和相关理论,不仅可解答一切物理现象及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同时对太阳系中所发生的其它难解之谜也有着完整的解答。如:行星为什么围绕太阳是椭圆形轨道?行星为什么绕太阳发生着惯性运动?行星为什么对太阳的距离依次减小?行星体积为什么与公转角动量组成正向关关系?行星的物质成分及密度为什么会随着近日而增大?所有行星为什么会排列成两组等差数列?金星为什么是颗趋于无自转天体……等等。并对万有引力的形成和物质“同性斥、异性吸”原理及开普勒三大定律也有着完整的解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的成因也关系到月球成因,月球不能单纯只看成是地球的卫星,在所有的行星系中,按其比例月球比任何一颗卫星的质量和体积都要大的多,天文界故有“地月双行星”或月球是“地伴星”之说。所以,地月系可视为一体,地球和月球本是相伴而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上述太阳系起源与行星成因告诉人们,月球本是地球脱离太阳星云时拽出的一条尾带物形成,该尾带物在绕日和绕地的公转中缩聚成团才演变成卫星。由于月球的物质成份接近金星表面的物质,故使月球的演变与金星的演变也极为相似,即致密物质聚集的快亦使能量释放的快,造成月球上构造运动要比地球上发生的早的多。所以,早期的月球就伴有大量的熔岩上涌和火山喷发。造成月球上的岩石就比地球上的岩石要古老的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月球在它聚集形成过程及以后内部能量的释放中,由于体积的增大、自转速率的减慢、对地距离就逐渐开始变远,使其自转一周等于公转一周并总以一个侧面朝着地球演变成“同步自转天体”。如果月球的转动速率还能减慢,那么也会和金星一样向“无自转天体”演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总之,地球成因本是太阳释能分离的外围物形成,它和其它所有行星、卫星的成因一样,均是源于太阳外围物质。所以,太阳、行星、卫星和整个太阳系同源并发生着同步演化,它们的真正年龄大约都在50亿年以上(太阳50-70亿年,地球上最早的岩石在38-43亿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球的演变是在“物质聚集、能量释放、陆地生成、地表形变”下发生的,由此形成地球中间膨胀造陆及大陆向两极方向的移动,即地学界著名的“地球释能大陆极向运动说”(作者学说1982年)。该说认为:“在整个地球的演变中,地球上先有海洋后有陆地,陆地的产生是熔岩上涌的结果;当熔岩从地内涌出就产生了岛屿和岛弧;当岛屿和岛弧连成一片就形成了陆地;当大陆在地球三维运动力的作用下,便发生大陆向两极方向的移动,由此就发生了海陆再分布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界的振荡运动;而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则源于光子和水分子的激化(可在黑暗地下室试验,3个月后能得到地球原始生命)即生命起源于海洋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所以,国外盛行的地球碰撞说是非常荒谬的,它不能解释月球是碰撞形成的,也不能证明其它行星是碰撞形成的,那么地球显然也就不可能是碰撞形成的,这种凭空想象的假说实属无稽之谈。然而,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对太阳系中那一颗天体的研究和探索,都意味着比较行星学的发展,意味着天体演化论向前的进步,这对探索地球未来的演变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