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行(二)(2024.9.8一2024.9.11)

小桥流水人家

<p class="ql-block">风采楼,位于韶关市浈江区风采路邮政大厦旁,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弘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风采动朝端”之誉,故名风采楼。</p><p class="ql-block">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高约22米,楼体重檐碧瓦,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市文物保护单位。在风采楼三楼设有以余靖生平事迹展为主题的展览,是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遗址</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马坝人--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1.5公里的狮子岩。1958年6月,当地农民在狮子岩洞穴采集土磷肥发现了马坝人头盖骨化石,适逢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工作至此,指示省博物馆专家过来鉴定,后来又将化石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随后中国科学院派出裴文中、吴汝康等专家前来勘察,确定为12.9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智人,随后正式命名为“马坝人”;此处遗址也命名为“马坝人遗址”。1972年冬,曲江文博工作者又在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的南面峡地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四层文化堆积,1977年被命名为“石峡遗址”。</p><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人类进化史上的空白。石峡遗址的发现更是为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标尺,为探索岭南地区先秦时期文明进程提供重要资料。两个遗址地虽然年代不衔接,但其考古文化学意义远远超出曲江之外。</p><p class="ql-block">2000年,“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1年6月,“马坝人--石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人类祖先”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骨出土地点</p> <p class="ql-block">马坝古人.距今十多万年.旧石器中期</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盖骨化石是1958年于前山洞穴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华南地区发现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3万年,为华南地区早期智人的代表,是我国古人类一脉相承进化链条上的一环,也是研究从猿人演变到古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空白,对人类起源和我国华南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石峡遗址位于两山之间的峡地,1972年发现,面积约4万平方米,经1973-1985年四次考古发掘,遗址包含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距今约6000至2500年,即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时期。石峡遗址的发现是广东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填补了岭南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还为我们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诸阶段与我国其他诸文化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制作</p>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反复思考的大问题。发现远古,不仅是发现一个失去的世界,也是一次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一次伟大的精神回归。</p><p class="ql-block">13万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被茂盛的森林和广阔的水域覆盖着,石灰岩山峰千奇百怪,迷宫般的溶洞纵横交错。在这个奇异的世界里,生活着一群古人类,他们有着与我们相似的大脑,相近的体型,他们在溶洞中群居栖身,在森林里采集食物,捕鱼狩猎,繁衍生息……这就是马坝人,华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之一。</p><p class="ql-block">1958年,“马坝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开启了这个神秘古世界的大门,缓缓向我们揭开了13万年前居住在广东的史前人类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盖骨</p><p class="ql-block">1958年发现的马坝人化石仅有一具不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包括两侧顶骨的大部分,以及额骨的右下部,右侧眼眶的内侧、外侧和眶上缘部分,鼻骨的大部分,右侧蝶骨大翼和部分颞鳞。额骨前部及鼻骨和顶骨候补骨面呈浅黄色。顶骨前部和颞骨受到地下矿物质的浸染,骨面有较密集的黑色和褐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马坝人头骨(复制品).距今13万年</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头骨(复制品) . 距今1.8万年</p> <p class="ql-block">北京人头骨(复制品). 距今50万年</p> <p class="ql-block">曹溪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曹溪门</p> <p class="ql-block">曹溪南华禅寺 </p><p class="ql-block">南华祥寺为佛教著名古刹,是六祖惠能大师弘扬“領悟法门”的禅宗圣地,该寺始建于502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位于曹溪北岸,背靠宝林山,岫峦奇秀,景色幽美。</p><p class="ql-block">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古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率徒航海东渡至粤,途经曹溪口时,“掬水饮之,香美异常”,遂沿江溯源至此,“四顾群山,峰峦奇秀”,叹目:“宛如西天宝林山也”,并言:"可于此山建一梵制,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奏于朝廷,至天监三年寺成,武帝敕额“宝林寺”。</p><p class="ql-block">隋末,寺遭兵火,遂至荒废。</p><p class="ql-block">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惠能时年24岁,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弘忍,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偈,获五祖认可并接其衣钵,为禅宗第六代祖师。</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开创南宗顿悟法门。此后六祖嗣法弟子又相继开创出临济。沩仰、曹洞、法眼及云门五宗,与临济门下衍出之杨歧,黄龙派,合称“一花五叶七枝"。法海将六祖之说法整理而成《六祖坛经》,成为国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典”的文献。南华禅寺也因此被尊奉为“禅宗祖庭”。</p><p class="ql-block">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赐六祖“千佛袈裟,水晶钵盂”。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将“宝林寺”改为“中兴寺”,越三年,再赐号“法泉寺”。</p><p class="ql-block">宋初,南汉残兵为患,寺半毁于火。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重修全寺,赐名“南华禅寺”。</p><p class="ql-block">元末,寺院三次遭受兵燹,僧众日散。至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高僧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寺风日盛。</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七年(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建修饰,清末至民国初年,寺又趋败落。</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春,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将军礼请中国近代高僧、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修建南华禅寺。云公至寺后,将原来的四合院平面布局移位重建,改为今之中轴线平面布局,历时十年,方告竣工。</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南华禅寺文物古迹的保护,并于1962年将其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2年人民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惟因老和尚受请为南华禅寺方丈后,重振宗风,开办全省第一所僧伽培训班,培育僧材。</p><p class="ql-block">1992年,佛源大和尚继任方丈。1999年,传正大和尚继任方丈,创办曹溪佛学院并重修扩建六祖讲坛等设施。</p><p class="ql-block">2023年,法广大和尚继任南华禅寺方丈。</p><p class="ql-block">农历八月初三是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与六祖诞辰二月初八一起在民间被称为“六祖诞”或“南华诞”。每年当日南华禅寺都要举行纪念法会,从唐朝以来已延续一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五香亭</p> <p class="ql-block">宝林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宝殿</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福慧楼</p> <p class="ql-block">千僧锅</p> <p class="ql-block">“南华禅寺重修大雄宝殿记”碑</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客堂</p> <p class="ql-block">灵照塔</p> <p class="ql-block">灵照塔,建于唐先天年间(712-713年),唐元和七年 (812年)宪宗赐额曰“元和灵照之塔”。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塔毁于兵火。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重建,塔为七层,太宗帝御笔亲书“太平兴国之塔”之额。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复毁,三十二年(1162年)鼎新建造。初建时为木塔,后多次焚毁重建,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建为砖塔,即为现存之塔,仍保持明代原貌,为南华寺最古、最高的建筑。南华寺灵照塔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塔高29.6米,底径11米。塔顶用生铁铸成“窣堵波”式,铜铸宝瓶塔刹。灵照塔现塔为1997年当地信众捐资重新装修粉饰。</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韶关曲江南华寺灵照塔随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重修灵照塔记”碑</p> <p class="ql-block">祖殿,供奉三尊包骨真身菩萨塑像</p><p class="ql-block">六祖惠能禅师:俗姓卢,名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圆寂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享年76岁,僧腊52年。</p><p class="ql-block">祖于公元 662 年往湖北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并以“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獏獠身与和尚虽不同,佛性有何差异”。深得五祖的欢喜,后更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而得禅法,成为禅宗六祖。</p><p class="ql-block">祖在曹溪说法37年,是禅宗南宗的开创者,其思想主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对佛教的影响极大。由其徒法海广集六祖语录撰成的《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出自中国佛教唯一的“经”,而流传于世。其得法弟子 43 人,最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5人,得法后各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岳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传衍为河北临济、湖南沩仰两派,青原传分为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三派,形成了禅宗5派法脉,临济下又分杨歧、黄龙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一花五叶”远播世界各地。六祖也是一位思想家,成为继老子、孔子之后的第三位东方文化圣人。</p><p class="ql-block">丹田禅师:师名悟进,别号丹田,俗姓潘,广东新会人。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一月十二日。十八岁投曹溪南华禅寺智琏法师座下剃染,日诵《金刚经》不辍,终年长守祖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某月日,沐浴更衣,怡然坐化,享年七十九岁。谥号“真觉”。丹田禅师圆寂后,其真身供奉在南华禅寺400余年。</p><p class="ql-block">憨山禅师:师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安徽全椒人,俗姓蔡,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父彦高,母洪氏。师十二岁落发于金陵长干古寺。万历三年(1575年)入五台山,万历十一年(1583年)远道东海崂山,神宗皇帝征诏不应。师一生遍游名山古刹,参究禅理。万历十三年因方士诬告,被流放雷州,在路经曹溪时,曾入寺瞻礼六祖。</p><p class="ql-block">憨山禅师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往曹溪,时见寺院周围满布屠门酒肆,僧产多侵之,宗风颓败,师有志中兴,遂将所有市肆拆除,驱散流棍,严戒僧众,大振宗风。重修寺院,还亲撰编《曹溪通志》。</p><p class="ql-block">憨山禅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也是禅宗泰斗。一生著作很多,如自题像赞“少小出家,老大还俗。装憨打痴,有皮没骨。不会修行,全无拘束。一朝特地触龙颜,贬向雷阳作马卒。而今躲懒到曹溪,学坠石头舂米谷”。</p><p class="ql-block">师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伏虎亭. 飞锡桥</p> <p class="ql-block">“天下宝林”牌坊,背面书“曹溪圣地”。</p> <p class="ql-block">卓锡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