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南太行(游后感)

汉唐客

<p class="ql-block">  题记:去年金秋时节,自驾穿越南太行,时近一年了,而涂鸦的几行文字,却一直沉眠于“草稿箱”。此行虽然没有拍摄到太行山风光“大片”,干脆就用几幅“人文”习拍,充充数吧。</p> <p class="ql-block">  去年霜降过后,深秋十月的第三天,与好友相约,开启了穿越太行山自驾之旅。两家四口人,一辆C型房车,一辆SUV“床车”。</p><p class="ql-block"> 基本的行程打算是:用九到十天的时间,从南至北穿越。不赶路;不住酒店或民宿;车停有条件的露营地或停车场;吃住在车上;不去人挤人的热门收费景区(如云台山,郭亮挂壁公路等)。完完全全体验一把,自驾露营的乐趣与感受。</p> <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老家在秦岭的太白山下,为人实在正直,喜爱中国历史,喜欢喝茶养花种草,看似粗犷的性格,不乏有几份精致和雅兴,从房车里摆放的几盆兰花,便可知其一二。</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买了辆房车,玩起来了“视频和直播”(抖音名:叫太白山蔡哥),很快将以往的“琐事”,抛于九宵云外,静心于平凡人的生活。去年六月份从川藏进,青藏出,实现了<b>“此生必驾318”</b>的愿望与梦想,此次“穿越太行山”,是年内第二次自驾行程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 在切入自驾正题之前,先来“吐槽”几幅拍于太行山的照片,或许能给你增添几份往下浏览的带入感。</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是我整个自驾穿越途中,唯一拍摄的“太行风光”,而且还用的是卡片相机。前三幅拍于林州的石板岩镇,后一幅拍于穽底村,乍一看,有些模糊不清(对焦不清),假若仔细打量,便不难发现其端倪。不管怎么说,其视角效果不同于常规的观察,不敢说具有水墨画的意境,但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  自驾穿越,犹如穿行于太行山,五脏六腑的“九路十八弯”。山的苍劲与浑厚,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壮美;路的崎岖与险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气慨。</p><p class="ql-block"> 来一趟太行,才知道<b>“此生必驾”</b>真正的内涵,不仅仅是挑战与刺激。如果用李白的<b>“蜀道难,难于上青天”</b>和苏轼的<b>“不识庐山真面目”</b>的诗句,描述太行山和此行的体验,可以说毫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自驾出行之前,只是抱着“走一趟,看一看”简单的想法。当我站在山顶的最高处,俯视而下一条条,盘旋而上,又贴山而下的<b>“叠彩天路”,“花壶天路”,“大垴天路”和“挂壁公路”,</b>总有一种让人荡气回肠的震憾与惊叹。</p><p class="ql-block"> 几天来,太行山涧弯弯绕绕的天路,像一条舞不断的绸缎,又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萦绕于脑海,打动于内心。<b>如果说太行深处,“红旗渠”引水工程是一种精神,那么“绝壁修路通坦途”,也是一种精神,太行人不屈不挠,敢于抗争,更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否称之为广义的“太行精神”,自然也就包括“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和“开山修路精神”等等。</b></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太行山有多少宽宽窄窄,蜿蜿蜒蜒的l山路,但可感受到如同山体中的脉络,这座山连着哪座山,连接着山里山外。</p><p class="ql-block"> 而每一处节点的尽头,就会连着一座古村落。<b>“一斗水村”,“大垴村”和“岳家寨”,</b>就是这样“原路进村,原路返回”的村。如今虽是水泥路面,但通过性并不宽畅,驾驶时需慎之又慎。不难想象村落里的古人,当年是如何跋涉于羊肠小道的生存环境。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曾经是一代又一代,太行人繁衍生息的摇篮。一路走来,我看到有些村落行将荒费(也许是自然规律,也许是移民搬迁),但我也看到有些村落,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重新燃起了生生不息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穿越太行,不但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神奇,也感受到了太行人,<b>“一览众山小”</b></p><p class="ql-block">的顽强和创造奇迹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刻,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距离家门口,仅仅只二十公里的大秦岭。在华夏泱泱大国的版图中,秦岭和太行山的触角,相隔并不遥远,却是不同区域标志性的地理分界线。<b>一座柳暗花明,一座峰回路转;一座巍峨峻秀,一座雄浑苍劲;一座青山如黛,一座岩石似墨,构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和壮美的南北画卷。</b></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山体构造和经纬海拔;还是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可以说秦岭和太行山各有千秋。<b>秦岭有“秦楚古道”,太行有“晋豫马道”;秦岭有翠花天池,太行云台山水,秦岭有楼观台,太行有五台山……</b></p><p class="ql-block"> 如果单从动植物多样性和世界级名山大川以及水利资源来说,好像秦岭优于太行山。但太行有“1号公路”和多条盘旋而上的“天路”,开发和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多种形式生态游的需求下,将<b>“此生必驾南太行”,</b>深度游,探险游和休闲游,做的风声水起。</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秦岭似乎仍旧躺在,“太白积雪六月天”和“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山脚下,做着啃食苍天赐予“老本钱”的美梦。</p><p class="ql-block"> 总感觉,缺少“此生必驾”,后续的挖掘和创新进取的谋划,特别是缺乏有关方面,全方位整体的战略策划和统一调门的对外宣传与引导。其实,秦岭并不缺少<b>“清泉石上流”</b>的山水溪谷,不也缺少<b>“雪拥蓝关马不前”</b>的文化遗存,更不缺少<b>“大山深处有人家”</b>的民风民俗。缺的是由官方主导的,能叫的响且在具有影响力的一条或多条,自驾穿越大小环线的编织与推介;缺的是近山远水,一日游及深度游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财物的投入。</p> <p class="ql-block"> 扯的有些远了,但不管怎么说,我爱太行山,也爱大秦岭,更爱祖国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 自驾归来,翻看相机,虽少许了太行山云蒸霞蔚和陡峭险峻的风光大片,却多了几幅沿途人文的写实,或许更为难得和珍贵(毕竟拍太行山容易,拍好却不易,而人文画面的瞬间,似乎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如此,才有了“涂鸦”码字的念头,索性将为数不多的习拍,作为自驾途中,耳闻目睹的标点符号,让深受感触的心绪,能有所安放……</p> <p class="ql-block">  图/文: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