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只有从真实出发, 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

liu jun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持你对欲望、对情绪的真实,</b>从这个真实出发,<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b></p> <p class="ql-block">在宗萨仁波切执导的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当中,他探讨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矛盾</b>。一旦人想要伪装,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罪恶,也从虚伪之中诞生。曾有人概括佛教与基督教世界观的不同: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教认为,作恶是因为坏(罪);而佛教认为,作恶是因为蠢(无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1.破除虚伪,真实就有万钧之力</b></p> <p class="ql-block">如果一定要问:<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何修行才是正确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宗萨仁波切的回答是“真”。</b></p><p class="ql-block">在所有关于修行的争议之中,都是因为这些修行之人不够真,或对人,或对己。“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目标是证悟真理。”</p><p class="ql-block">佛教是个非常内省的宗教,它倾向于向内的哲学思考。这决定了它往往能吸引那些以思考为业、致力于内省反思的人。</p><p class="ql-block">与其说佛法是一种理论,一种宗教,不如说佛法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只是,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对现实世界做出的解释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充满思辨。也因此,佛法的研习需要一些智识上的门槛。</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婆娑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不是为了快乐的生存,需要极大的力量。宗萨仁波切的力量来自他的真实。在跟他的交谈中你不难体会到真实的万钧之力,当一个人极度坦诚,他就已经无坚不摧。</p><p class="ql-block">从佛法的角度,人应该舍弃一切滋长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可能是欲望,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欲望。</p> <p class="ql-block">或许,他从未假装舍弃。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反过来,真实也给予了无限的力量。如果说,修行有什么法门的话,真实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你对欲望、对情绪的真实,从这个真实出发,你才有可能获得超越的力量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 欲望不是问题,对欲望的执着才是问题</b></p><p class="ql-block"><b>新京报:</b>电影当中,主角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杀人。你是否认为强烈的“欲望”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宗萨仁波切:</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在电影中没有任何预先设定,说人要放弃欲望。我想说的只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要知道会有一个相应的后果在等着你,它会引导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就像火山一样,总是需要出口,需要爆发,如果你没有觉察,它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他带着面具在某个地方与世隔绝地生活,但与此同时,他感到越来越受折磨。终于,他犯了一个小错误:把前来跟他幽会的、面具底下的女人认错了。这个错误导向了后面的结果(杀人)。</p><p class="ql-block"><b>新京报:</b>那么,佛教如何看待“欲望”?我们常听到佛教中有“无欲则刚”的说法。你会说佛教是一个鼓励人们放弃欲望的宗教吗?包括对金钱、地位、爱情的欲望?</p><p class="ql-block"><b>宗萨仁波切:</b>嗯…… 实际上,说到底,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b></p><p class="ql-block">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 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b></p><p class="ql-block">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p><p class="ql-block"><b>新京报:</b>如果说佛教要求人放弃一切执着,那么对证悟和真理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是否也应该放弃?</p><p class="ql-block"><b>宗萨仁波切:</b>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佛教里有上师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你手指里有根刺,你得需要另外一根刺,才能把这根刺取出来。所以,为了摆脱所有其它的执着,你需要保留一个执着——对证悟的执着,作为暂时的工具和途径。</p><p class="ql-block">一旦你真的证悟,那么即使是对证悟的执着,都会消失。我们知道,佛教里有“乘”的概念,“乘”就是“vehicle”(交通工具),一种工具和途径。当你乘坐一辆车到达了目的地,你就不需要停留在车里了,你自然会下车。</p><p class="ql-block"><b>新京报:</b>我们注意到,佛教在西方知识分子、艺术家当中很受欢迎,不少人都皈依佛教。你是否认为研习佛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智识门槛?</p><p class="ql-block"><b>宗萨仁波切:</b>在欧洲、在美国,的确如此。佛教在知识分子中间正迅速壮大。当你开始朝内看,朝向你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往外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转向佛教。</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在如何内省方面,佛教很可能是最复杂也最具智慧的(宗教)。它有几千年的传统,有无数的典籍、前辈已经实践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西方人在接受佛法时往往更加“fresh”,他们没有预设的成见。如果你对佛教有很多成见,在这个基础上研习佛法,就好像你拿着一盘已经煮好的蔬菜,试图再次烹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