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村庄"--北京东三里河见闻

一笑了之

<p class="ql-block">天降甘露,并非妄想。</p><p class="ql-block">北京有两个三里河,通常讲一东一西。如果以京城南北中轴线论,称为一中一西三里河更为贴切,哈哈哈,妄言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有住前门外的大姐,朋友圈中发了一组三里河公园的照片。潺潺溪水边,秋季的芦苇迎着朝霞(或是夕阳),吐着金灿灿的花穗,简直美极。从那时起,就心痒,惦记着这个离天安门第二近(菖蒲河公园)的免票畅游的精致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深藏于繁华喧闹的都市之中,南面是车流不息的两广大街,西口正对正中轴线上的美食一条街鲜鱼口。三里河地名中有河,其地必然有河。不过,称之为河,有些牵强,河长500米左右,最宽处不过七八米,水路蜿蜒曲折,顺两岸漫步,有置身江南水乡之感。</p> <p class="ql-block">溪水两岸被民居包裹,扑棱棱,一只芦花鸡旱地拔葱,凌空追逐一只秋后的蛾子。隔着木条封着的门框,岸边一片草地几只肥大的跑跑鸡自由自在地觅食。</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高架在房顶上的鸽舍,让人心动。老北京,养信鸽是城市记忆中的一景儿。最喜欢的,该是白色的。虽然自己没养过,但街坊四邻中,不少爱好者。每每白鸽群一圈圈盘旋掠过头顶,都发出特有的哨声,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童年的记忆中,这声音是神秘的、通灵的,让思维伴着抖动的翅膀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记得养鸽子的被抄过,或许后来平房渐渐少了,或许什么其他原因,头顶上的鸽子和蜻蜓都少了,而在市中心见到鸽笼,见到这些会飞的小精灵,有些意外。</p><p class="ql-block">"还养呢?"</p><p class="ql-block">"养着玩呗,是个乐呵。您的鸽子呢"</p><p class="ql-block">"早就不养了......"</p><p class="ql-block">砖砌的门楼上,缠绕着野藤。墙内传出两位老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公园有点儿野,多少有些人造的痕迹,却不乏趣味。天鹅是成双成对的,但凡鸭、鹅类,似乎都很有家庭观念。</p><p class="ql-block">眼前这只看似落“单儿”的黑天鹅,与前几天看到的情况近乎相同。在顺义一家民间美术馆,一只健硕的黑天鹅伸着长长的颈,像起重机的吊臂,反反复复将水岸边的草、叶、地藓皮,叼抛进巢中,仔细看才窥视到小木屋中卧着它个头略小的伴侣。她用橘红色的喙,接力将草叶划拉到身边。如此默契,天鹅之爱,甚是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明显,它不是"单身"--游来游去,绝非像野鸭,顺溪流追逐,而是游弋于木屋附近,时不时还地伸出长颈,向"家"中探望。</p> <p class="ql-block">透过门缝,院子宽阔的视角不能全部覆盖,野草、大树显然是它现在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游北京,游历史底蕴如此厚重的古城,是分层次的。文化浸润着每个角落,三里河公园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三里河的得名,是因它距正阳门约三里而来。目前北京还有五里河、十里河的地名,但与中轴线上正阳门搭噶的,仅此三里河。</p><p class="ql-block">查阅到的资料说,三里河虽说名字中带有一个河字,但在历史上,本无水源。前门东大街东侧与西打磨厂街的交叉路口南侧是三里河古河道的北侧入口,入口处有个铭牌撰文:《明史》记载:“吾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这即是三里河的历史来源。</p> <p class="ql-block">由上述资料看,三里河是明朝政府开挖的一条泄洪沟,使汛期暴涨的护城河水得以及时排泄,利于城池的安全。明天顺至成化年间(1457-1487年),又曾有大臣上奏皇上,建议修疏三里河,以济漕运。因这里距通州张家湾约四十里,而且过大通桥(今东便门外)就是通惠河。如将三里河加宽、加深,便可将漕运之船行驶到正阳门。现如今的地名桥湾,不知与这条"河"是否有渊源。</p><p class="ql-block">资料中的三里河比现在野趣得多:追溯到更早,三里河一带曾经是芦苇丛生,虎豹出没之地。据《北京三里河考》记载:三里河一带元代为大都城东南郊,湖泽众多,芦苇成片。</p><p class="ql-block">查阅清人著的《京师坊巷志稿》:“元世祖于文明门(崇文门)外东五里立苇场,岁收苇百万以蓑城。”元代时三里河一带是城防物资(芦席、蓑草)的积存之地。元大都城墙是土城,夏季城墙需要用芦席、蓑草覆盖防雨,于是在此设草厂(场),集中收储芦苇,以备汛期护城之用。时至今日,三里河附近仍有芦草园、草厂等地名。</p> <p class="ql-block">据查,三里河清末民国时期,这里成了一段污水横流的臭河沟。有人说它就是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确切地说,这里仅仅是龙须沟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三里河与北京城变迁的历史脉络,紧紧相伴。明成祖建都北京后,自然成为全国的各种中心,人流日隆,功能如当今驻京办的会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临近京城(先修的内城)的区位优势,让三里河成为各地会馆云集之地之一。资料显示,一些会馆颇具各地建筑风格,且用工考究。尽管过去五六百年,但今天看到的会馆遗址,仍可想像到远年代前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一条三里河,既有阳春白雪,也有水乡野趣。走累,转入水岸水吧,草铺垫席地而坐,端着飘香的马克杯,面对清澈的溪水,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一场培训,<span style="font-size:18px;">冥冥中夹带着惊喜,</span>意外安排在桥湾,却圆了多年的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