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高喊着“到农村去,到边远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口号的纯真年代,那时师范生都是免费的,上学期间还有生活补助。但那时毕业分配原则是:从哪来,到哪去。城市户口、家庭背景好的毕业生自然会分到自己所在市、县等中小学校,而我这个往上数一代就是农民的农村娃自然只能回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中小学去任教,最好的去向可能是各乡镇学校。这对于一门心思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我来说多少心有不甘。那时国家刚刚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志在四方,毕业后我想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果然机会来了,班主任通知我们说是新疆来了一群人到湖南各个高校去现场招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当场咨询,了解情况,也可填表报名。一腔热血、血气方刚、对新疆完全没有概念的我和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驶下踊跃报名了。一个身材微胖、留着齐耳短发、圆脸、约摸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到教室来了,那些同来的人都叫她“郭主任”。在象牙塔里长大的我们压根儿不知道“主任”是个什么官、多大的官,但看她面像倒挺和蔼可亲的。等我们在教室坐好,她操着一口纯正的北方普通话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新疆吗?”,“知道!”,“那你们知道新疆有多远吗?”,“不知道,听说很远很远……”,“你们愿意去新疆工作吗?我们新疆牛羊遍地,天山南北好牧场,我们有喝不完的奶茶,还有四季瓜果飘香!……”,“哇哦,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话说间,那些随行的人就变魔术似的拿出来了好多漂亮的画册分发给我们,我们迫不及待地三五成群凑在一起翻看了起来:哇,这是大草原,绿油油的,太美了,上面珍珠般散落着牛羊、马匹;快看,这里有大串大串的葡萄,还有红红的苹果、金黄金黄的梨;哟,这个红石榴也太大了吧;妈呀,这是棉花,白花花的,一眼望不到边;天啦,这树上红枣结得真多,树枝都压弯了……同学们兴奋地翻看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完全被画册中的美景陶醉了。这时郭主任发话了:“同学们,我们新疆各行各业就缺你们这样有知识、有思想、有朝气的大学生。如果你们愿意去新疆工作,可以填一下志愿表,回家跟父母商量一下,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果家里是独生子女的,我们不建议大家填报。要知道那时的新疆在我们父辈一代人的眼里,是边远、艰苦、落后的代名词,但对即将毕业、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展翅高飞的我们来说,新疆却充满了浪漫、神秘且具有挑战性的色彩。好家伙,我是农村人,父母有3个子女,肯定没问题。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大约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一个来自新疆的牛皮纸信封,拆开一看,里面还真有一封国家干部录用通知书。就是那份通知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和几个报了名的同学一起,坐着那个烧煤的绿皮火车,跋山涉水,横跨大半个中国,一路向西、向西,进疆了。我被分配到了一个被称为木华黎、农三师四十二团的地方,成了学校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为人师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报到的第二天一上班,我被干部科科长带到学校交给了教务处:这是从湖南人才引进的大学生,物理专业,你们根据学校情况安排她上课吧。从此我就走上了三尺讲台,在从教路上迈开了人生神圣且具有里程碑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学校学生少,初中每个年级只有一到两个班,物理每周只有3节课。一个老师一周要12节才算满课时。好在那时团场人少,有高学历的人更少。我是团场第一批从疆外引进的大学生,他们除了让我教一个班的物理之外,剩下的找不到专业的诸如历史、综合实践、音乐什么的都给我凑上。初上讲台的我心里犹如揣了一只小鹿蹦跳得很欢,但我明白我必须快速实现从一名大学生到初为人师的角色转变。我找到同年级同科目宋老师,主动要求做她的徒弟,她已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龄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欣然接受了我的要求。从此,我丝毫不致怠慢,按照教务处的要求和格式写好每一个教案,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引言、过渡语、重点知识等我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每一节内容我都是先听宋老师的课,学习她处理知识的技巧、方法等,并在教案适当位置做好标记,以便在自己的课堂上学习、运用……也许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与初中生们年龄悬殊不太大,亦或是我的课堂具有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还有可能因为我是外地来的大学生,他们觉得我见多识广,在边穷偏远团场长大的他们,渴望从我嘴里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快我的课堂获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课余时间他们喜欢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我也顺势将我知道的毫无保留地讲给他们听,帮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细心呵护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有心人天不负,我带的第一届初三毕业班在中考中物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均分、及格率在农三师二十几个中学中排名第三。我清楚地记得那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团领导亲自给我颁发了奖金和优秀教师的大红荣誉证书,领奖台上的那个我被激动与兴奋包裹着,我收获了第一份初为人师的快乐。当然这份快乐还包括我这非音乐专业老师带着全班同学肆无忌惮地吼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惬意与酣畅!多年以后还真有不少“那个小小的你”长大后真的也走上讲台成了“我”。那份为人师的快乐、成就与荣誉,激励我在从教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稳,越走越坚定。</p> <p class="ql-block"> 棉花地里大比拼</p><p class="ql-block"> 英雄木华黎四十二团是一个农业团场,以种植棉花为主、林果畜牧业为辅。棉花种植是团场的经济支柱。每年九月中下旬,几万亩棉花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拔节、开花、生长,大大的棉桃一个个裂开吐絮,白花花一片开满枝头,开遍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但这却成了棉农悲喜交加之时,喜的是自己辛苦大半年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在金秋时节迎来了大丰收;悲的是棉花采摘劳力极其紧缺,高价都难以请到拾花工。团里就会及时组织召开“三秋”动员大会,调动机关、学校、医院、加工队、机耕连等非农单位人员进驻连队帮助棉农开展拾花工作。学校小学三年级以上师生首当其冲成了勤工俭学拾花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各连队棉花地开展拾花劳动。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有拾花任务,三年级学生每天不得少于10公斤,往上每增加一个年级增加5公斤,即:四年级15公斤、五年级20公斤,以此递增,到九年级每生每天不得少于40公斤,教职工拾花任务与九年级学生相同。妈呀,这可难坏了我这个从南方来的湖南人,没到新疆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棉花长啥样,更别说拾过棉花了!</p><p class="ql-block"> 去连队拾花的第一天,天还没太亮我就起床了,带上白粗棉拾花帽、拾花兜,穿上劳动装,骑辆凤凰牌二八大杠自行车到学校门口与其他师生汇合,去事先联系好的、距学校较近的三连一棉地开始长达20天的拾花劳动。当我和几百号师生一起刚到棉花地头时,我惊呆了:白花花的棉花开满了枝头,一眼几乎望不到头,棉地的那头隐隐约约有一排排白杨树高高挺立在地边,像整齐的卫士一样守护着棉田,起着防风固沙的作用。师生们在地头一字排开,人站在两行棉花中间,将拾花兜绑在腰间,方便两只手从左右两边拾起一把一把的棉花塞入花兜……我看同事们两只手轻盈地在棉花枝头飞舞,一会儿功夫他们就拾了满满的一兜,压紧、压实,再装;再压紧、压实,再装,直到花兜撑得鼓鼓的、沉沉的,坠在腰间太沉拖不动,会影响拾花速度时,他们就倒入棉农准备好的白粗布大棉花口袋中,一个口袋装满足足有三、四十公斤!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两手的五指弯成凤爪的形状,对着开得正欢、诱人的大花朵一把抓去,直到青黄的棉桃只剩一个光壳后就迅速去抓另一朵……没想到拾花劳动还真累人,因为拾花人的腰要一直弯着,双手不停地飞舞,将白花花的长绒棉一朵一朵捡拾起来,装入花兜。为了能完成任务,大家都保持一个动作双手不停地捡拾。最多也只是站起来用衣袖擦把汗又继续弯下腰去……直到天色渐暗,地头人多起来,有人喊:收工了,收工了;过秤啦,过秤啦!师生们才陆续走到自己大花袋前,等着户主来过秤。这时一个拿着杆秤、一个拿着铁揪柄一样粗的棒子、一个拿着本子和笔的“三人小组”就了走过来,给大家一一过秤。拿粗棒子的人三下五除二把花袋口一扎,另一个熟练地把铁称勾往上袋口大结上一勾,两人默契地将手臂一抬,拾花斤数就报出来了。这时拿本子和笔的人就会在本子上写下每个人的名字和拾花的公斤数。待这一步完成后,你就可以走了。第一天大部分人拾花成绩都是三、四十公斤,个别人达到了六十多公斤。而我就惨了,一天下来感觉腰要断了,脸和脖子被晒成了黑关公火辣辣的疼,我的花包一过秤,才18公斤,我的个乖乖,离任务还差了一大截。但我是一个做任何事都不轻易服输的人,从第二天开始我仔细观察别人拾花的动作、要领等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练,我完成了从一名“拾花困难户”到团场“拾花能手”的华丽蜕变。</p> <p class="ql-block"> 感恩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它不仅锤炼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良好品质,也为我能够多年坚守教育阵地、砥砺前行、不改初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遗失在木华黎的青葱岁月,是我生命中最绚丽的色彩。那段难忘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百折不挠的我,我会带着那些珍贵的经历,继续前行,在教育岗位上续写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