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b></p><p class="ql-block"><b>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 ,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b></p><p class="ql-block"><b>卢沟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奇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北京市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b></p><p class="ql-block"><b>1961年3月4日,卢沟桥(含宛平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b></p><p class="ql-block"><b>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b></p><p class="ql-block"><b>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椎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b></p> <p class="ql-block"><b>卢沟桥传说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修建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墩斩龙剑、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等方面。关于卢沟桥传说最早的记载现已很难查找,但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曾登载过有关卢沟桥传说的文章。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更使卢沟桥名扬天下。关于卢沟桥的传说故事,均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资料之中。已经初步整理的传说故事分别记录在《卢沟晓月》及《卢沟桥的传说》的专辑中。卢沟桥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其传播地域非常广泛,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与卢沟桥本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一样,卢沟桥传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