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又称“中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上,白马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迹主要为元、明、清时所留。</p><p class="ql-block">1961年,白马寺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处。</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整体分为中国本院、齐云塔院、国际佛殿苑,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和佛教艺术品,领略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占地面积约200亩,共有大小建筑百余间。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布局,规整而庄严。</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让人神往的景点就是白马寺的二僧墓。这两座墓冢位于山门内院落的东西两侧,被繁密的柏树包围着。墓碑上刻有汉代拜请来传授经法的高僧的名字,展示了对这两位高僧的高度敬意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其中,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工艺品。</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为大乘菩萨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由兜率天降临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p><p class="ql-block">西北站像为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系明代重建。顶作单檐九脊歇山式,筒瓦覆盖。脊正面字为“佛光普照”,背面字为“法轮常转”,正脊两端饰鸱尾。</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像高2.4米。</p><p class="ql-block">释迦佛左侧站像为大弟子摩诃迦叶,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释迦佛右侧站像为阿难,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p><p class="ql-block">迦叶左侧坐像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坐像为普贤菩萨。</p><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大佛面容丰满,庄严凝重,双目下垂,慈祥肃穆。二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姿态端严。最靠边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体态婀娜。大佛殿内面北而坐的为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为元代重建。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这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菩萨,手托莲花。</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在寺内有一个外形酷似桃子的石头,被游人亲切地称为“寿桃”。这块石头实际上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古塔的塔尖。由于战乱,古塔的塔身被毁,只留下了这个塔尖。</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位于清凉台之上,内供毗卢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p> <p class="ql-block">空海大师塑像</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国际佛殿</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迄今为止,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p class="ql-block">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向西游走,来到集各国佛殿于一处的国际佛殿荟萃苑,苑内的异国风格佛殿美轮美奂,中外佛教文化在这里得以融合。</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见证了佛教的传入,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美丽和庄严,让人感叹万物有灵,它的宁静和智慧,让人思索生命的意义。来到白马寺,你会发现,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启迪。</p> <p class="ql-block">注:主要历史文字介绍来自于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个别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您的欣赏和支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