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华禅寺开始“向内求”

电视功夫茶

<p class="ql-block">  六祖慧能的修行和活动多与广东韶关南华禅寺相关。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建筑群包括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寺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是六祖惠能的真身像,据说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传统手工技艺塑造而成,一直保存完好,直到上个世纪,才遭遇日军侵华、十年动乱两大磨难。2013年10月,我曾来此“东粤第一宝刹”游历,见到六祖慧能大师真身塑像,领略宏大的建筑群落,心生无比欢喜。</p> <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伏羲一划开天、发明先天八卦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是第二个高峰,明代王阳明心学是第三个高峰。每座高峰并不是比前面的高峰更高,而是比前面的高峰更丰满更具体、更贴近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但是,谈王阳明不能不提六祖慧能。在王阳明之前750多年的唐代,惠能就在其《坛经》中,反复强调了自性心性的重要性,以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该经典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革命性的重要文献,也对嗣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慧能对佛学中国化和三教合一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王阳明会心学思想的光大。慧能的“心即佛”在先,王阳明的“心即理”在后。</p><p class="ql-block"> 慧能的佛学观点首先是“顿悟成佛”,即人们可以在一刹那间发现自己的自性(领悟佛法的真谛),而不一定需要经过长期的坐禅、念空等修行方式渐修成佛。这也是禅宗南派与北派的核心分歧。唐末禅宗南北二派旗鼓相当,但惠能的弟子神会确立了惠能在禅宗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性谓之能动,草木枯石就无自性。每个人的自性(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自性就是佛。“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种“下下人有上上智”的彻底平等主义,也被认为是慧能学说的菁华)。但是,自性多被心中的尘埃(即无明和烦恼)所蒙蔽,只有拨开云雾才能见到自性也就是成佛。绝大多数凡夫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脱离不了生死轮回,而且此生生命也被无尽的贪嗔痴所累。</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见到光明本体自性?慧能提倡“无念”,即不被外境所动,心中不执着于任何念头。“无念”又不是执空(那象木头人一样万念俱无),而是既对宇宙万法都十分明了,科学社会人文都知道一点,但不随念头流转、保持本性清净。为此,慧能提出“三十六对”(三十六种对立统一关系),要求后人不要执着于两边中的任意一边,坚持中道(平常心)。简约、大胆的理论架构,改革创新的卓越勇气(此粤人的特点欤?),让毛泽东同志对《坛经》大为赞叹,称其为“中国劳动人民的佛经”。</p><p class="ql-block"> 至于禅学的传承方式,慧能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在文字和经卷这些方便法门上,而应该通过心传心、以心印心的方式直接传授。没有修行实践,空谈心性,有时比没有学过佛学还要糟糕(这里或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滥觞)。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可以成为心性修炼的途径。向内心求、向当下求、向世间求,成为六祖主张的主要修行方式,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今天社会上谈玄成风,如果执着于名相去谈,撇开实际去谈,几乎就是邪说邪见。离开日常的工作生活,离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谈什么修身养性呢?</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强调即心即佛、顿悟成佛、不立文字,修行成圣的途径变得十分简单。这也是禅宗为其他学派所攻讦的主要原因。但慧能说的是大乘,是向上等根器的人所说的法(正如《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拨开云雾明心见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此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忏悔(王阳明“破心中贼”,今天心灵鸡汤所谓“战胜自我”)。</p> <p class="ql-block">  去南华寺的那一年,正值外部形势、以及个人事业生涯都面临着一个较大的转折。向内心求平衡、求自我实现,从此成为我个人的价值追求。努力去探寻生活中一切事物的本质乃至终极真理,相信内心自性的力量,尊重理论的同时大胆付诸实践,我的这些人生信条,不能说从兹时生起,但确定是从兹时更为刚强。</p><p class="ql-block"> 那次参观南华禅寺之后,还去了相距五、六十公里的丹霞山。此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而闻名,这里的红色岩石光鲜清澈,形成了壮观的天然景观,为世界级地质公园。丹霞山也与南华寺有关,因为丹霞寺为慧能六祖的嫡传弟子所建。余等行走在山石嶙峋之间,远观奇峰兀立,如同宝幢林立、楼阁庄严,笼罩着一派佛国仙境的气象。(2024.9.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