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太原地区,现存三座国保级文庙,即太原府文庙、晋源文庙、清源文庙,其中清源文庙创建年代最早,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其大成殿为太原地区仅存三座金代木构建筑之一,较为珍贵。2024年9月24日,来此寻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源文庙座落于太原市清徐县城内赵家街15号,似乎应称清徐文庙,这其中有何原由?主要因为清徐县是1952年7月由清源、徐沟两县合并而成,其名则取两县县名首字。这样,清徐县内就有了两个文庙,也就是清源文庙和徐沟文庙。清徐此地,古称梗阳,始建于春秋,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于县之东境置徐沟县。两座文庙是两地分别置县时所建。由于现清徐县政府所在地就是原清源县之地,这样,清徐县城内文庙称清源文庙也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现存清源古城隋代西城门洞及城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清顺治《清源县志》记载:“文庙在城之西,金泰和三年(1203)知县张元德建。”清源文庙在元、明、清代都曾修葺,其中重修1次,续修达8次之多,现基本保存原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基址,两侧为廊庑、厢房、配殿。大成殿为金代遗构,棂星门为原址复建,余皆为清代遗构,第三进院的明伦堂则仅存基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复建的棂星门也是文庙的山门。走过棂星门,就是第一进院,主要由泮池、泮桥及戟门组成,这是文庙特有的建筑形制和专用名词。泮池、泮桥较其它文庙较小,泮桥的石栏较新,应为新近修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戟门为清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四周檐下置三踩斗栱,当心间出斜栱,梁架为四架椽屋前后乳栿分心用三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进院由大成殿和东西两侧的廊庑组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成殿,前设月台,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绿瓦剪边。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四柱,梁栿间设驼峰,辅作隔承平梁。檐下施四铺作单杪计心造,补间施铺作二朵,用材较大,出檐较深,飞檐翘角,颇有美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未正式开放,未能进入殿内。通过窗棂拍的殿内局部。可看到前、后槽金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成殿柱头、梁架皆设铺作,并采用了丁华抹颏栱,而丁华抹颏栱是在宋代开始出现,金大定以后普遍使用的构件,同时也成为建筑分期依据。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两侧廊庑为清代遗构,面阔七间,悬山顶,前出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进院由明伦堂和东西厢房组成。明伦堂已毁,仅存基址,东西厢房为复建。下图为从文庙外后面拍得第三进院轮廓,可看到大成殿后屋顶及第三进院东西厢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源文庙,曾作为学堂、学校使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是清徐的文源文脉。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清源梗阳学堂扩大占用文庙,改称清源第一高等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清源县国立第一高等学校。1937年,太原成成中学曾搬迁到清源县,校部办公地点就设在文庙。在这里,经北方局同意并报周恩来副主席批准组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清徐县城内第一完全小学校在此,1973年,改称清徐县迎宪中心校,直至1991年迁岀为止。有道是,“历经沧桑文脉在,栉风沐雨而不衰!”清源文庙见证了清源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历经沧桑文脉不衰,是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永远的文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