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下这个题目,自知并不很契合。中途调换过几个,也都不满意。冷藏了几天,灵感还是没能发出新芽来。于是,便放弃了挣扎。随想而已,就随便点吧。</p> <p class="ql-block">今年中秋,月朗气清,暑热残余势力也被台风贝碧嘉给带走了。推窗对月,凉风送爽,甚是惬意。</p><p class="ql-block">三友五朋虽未相聚茶楼酒肆,毕竟同处一城,婵娟与共,顺风可呼,微信秒达,其实与相聚也没有什么差别。</p><p class="ql-block">况且即使独处一隅,小酒可饮,香茗可品,凭窗观月,何得而不乐耶!</p><p class="ql-block">“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千百年来,有过无数个“今夜”之月,也有过无数个望月之人,更有过无数望月之人写下过无数望月之诗。从少儿望成老者,从上代望到下代。</p><p class="ql-block">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青春不老的一轮明月,倾注了世人多少深情、多少爱恋啊!</p> <p class="ql-block">诗人总是对月亮怀有特别的情思。吟风弄月,笔墨从不吝惜。</p><p class="ql-block">缺月有人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有人写:“杨柳岸,晓风残月”;钩月有人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半月有人写:“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清朗之月有人写:“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朦胧之月有人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冷月有人写:“波心荡,冷月无声”;圆月就更有人写了:“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p><p class="ql-block">在诗人的心目中,月就是美的化身,情的化身,爱的化身,无可替代。“月在云中行,寂静伴我心”,“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谁能如月那般依人,怜人,思人,爱人?</p> <p class="ql-block">忽然便想起了李白。</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诗人中,就喜爱月亮的程度而言,如果李白称第二,只怕就没有人敢认第一了。这有他的诗可以作证。</p><p class="ql-block">“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多少孩子想说而说不出的童稚认知;</p><p class="ql-block">“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表达了思妇们多么深切的“玉关”之情;</p><p class="ql-block">“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游子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的无尽乡愁;</p><p class="ql-block">“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种求索精神简直可以说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探月工程;</p><p class="ql-block">而当读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时,你难道不会对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产生更深一层的认知?他还有着博爱的胸襟、悲悯的情怀和一颗柔软敏感的心。</p> <p class="ql-block">我想,在广寒宫里一定有一个“诗馆”,陈列着历朝历代诗人们的咏月华章。每一位诗人都闪烁着星光,每一册诗集都流淌着岁月。</p><p class="ql-block">月到中秋分外明。那里可能还会专设一个分馆,赫然写着“中秋诗汇”。虽说一年有十二个望日,但最令人忘情的无疑是中秋啊!那么,汇集于此的诗人中,嫦娥女士最钟爱的是哪一位呢?</p><p class="ql-block">会是李白吗?</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李白有没有吟咏过中秋之月,查了一下《全唐诗》,也未了然。度娘上倒是列出了几首:《静夜思》《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古朗月行》等等,但这些诗并未点明是专为中秋而作,这与诸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晏殊《中秋月》、苏东坡《念奴娇·中秋》等是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位爱月近于痴迷的诗人,在那么多次中秋月圆之夜难道竟能无动于衷?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p><p class="ql-block">我想,也许在李白的心里,月,就是梦一般的存在。于他而言,不管是什么时候的月亮,都与中秋之月一样美丽;无论在什么时候写月亮也与写中秋之月一样倾情。</p><p class="ql-block">当他漂泊如萍时,是月亮影入平羌,伴随在他的左右;当他孤独思乡时,是月亮来到他的床前,给他带来温馨的抚慰;当他怀才不遇,欲一醉解忧时,是月亮陪在他的身边,与他共饮共舞……</p><p class="ql-block">所以,他怎么可能见月而不歌不赋呢?也许直到在当涂江中捞月溺亡后,他的歌赋才会停下来。因为那时,他已经是白兔和嫦娥的一位邻居,一位常客,一位精神的陪伴者了。</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月亮一直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无数诗人和艺术家们的心里,给了人们无尽憧憬,无尽慰藉,无尽想象的空间和创作的源泉!</p><p class="ql-block">若不是这样一位冰雪美人,红颜知己,张若虚哪里能创作出《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佳作而成就一首压全唐的诗名?梵高如何能画出《星月夜》那样的名画,宣泄内心的躁动不安?贝多芬、莫扎特、德彪西等一众音乐家哪里能呈现出那么多洒满月光的传世名曲,陶冶人类的心灵?……</p><p class="ql-block">对于他们来说,月亮代表的是他们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这种对月的依恋、爱慕和向往,一直延续到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一脚踏上月球。从此,月亮褪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不再是口口相传的童话。</p> <p class="ql-block">千载知心成陌路,万种风情化冰尘。倘若李白张若虚等大诗人,贝多芬、德彪西、梵高等大艺术家们泉下有知,会不会集体发飙,联名控诉:为什么要毁灭我思之念之歌之吟之的梦中情人,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猛扎一刀?!</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会想,人类总喜欢追求真相。科技的发展进步,又为人类追求真相两肋插刀,从而使我们不断变得理性,客观,冷漠。在探索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固然获益很多,但是不是也同样失去了很多呢?譬如感性,主观,还有梦……</p><p class="ql-block">白天的荷塘满目青红,固然很美,但月光下的荷塘,那叶那花“像笼着轻纱的梦”,又何尝不是难以描述的妙境?</p><p class="ql-block">我忽然不知道究竟想表达什么了。举头望月,明明如镜,清辉无垠。圆月之下,依然是千年不变的梦影……</p>